也談CMA:「中國格萊美」的第二年,任重道遠

你可能聽過GMA(金曲獎)、AMA(全美音樂獎)和BMA(公告牌音樂獎),但你還真不一定知道“CMA”。但經過兩年的觀察,恕我斷言,CMA或許是當下中國音樂行業獎裡最有希望的,但也是步履維艱的。

CMA(CMIC Music Award,唱工委音樂獎),是“中國首個由唱片行業協會發起設立的音樂獎項”,其發起人不乏中國音樂產業資深前輩宋柯、徐毅、李宗盛及沈黎暉等人,評審更全是由音樂行業從業前輩組成。該獎致力於打造中國音樂行業最具公信力的獎項,所謂有“獎格”,其參考格萊美音樂獎(Grammy)的獎項設置,流派風格涉略廣,由行業協會進行評審,又被媒體稱為“中國的格萊美”。

上週三,今年的“中國格萊美”頒獎禮在眾多業內人士的見證下圓滿落幕。雖然比上屆在認可度、評審流程、到場藝人等方面有了不少提升,但還有些尷尬。

不過,尷尬的不是評選結果,也不是今年相關國際唱片業協會代表的缺席。組委會繼續採用唱工委會員單位投選與評審團投選相結合的方式,由101位業內資深人士進行嚴謹甄別的評選結果,保證了評選的嚴謹和專業,也有第三方統計的公正。

回過頭看,今年CMA令人尷尬的,恰恰是頒獎前、頒獎現場和頒獎後的疏漏。這些疏漏,有CMA自身準備上的不足,也有業界的大意、輕視。

也談CMA:“中國格萊美”的第二年,任重道遠

CMA評委會主席徐毅

個人十分理解並同情CMA評委會主席徐毅所提及的,在頒獎前,即申報送評環節,評委無報酬甚至須自費參加作品評選,更多是出於對於行業的熱誠,這也是“乾淨”的印證之一。

然而,業界對此獎項的大意和忽視是筆者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在頒獎前的準備期內,由於某些音樂公司(此處用音樂公司,因為中國的唱片公司無幾)與藝人之間缺乏溝通,直接導致藝人對評獎毫不知情,因此缺席領獎就再正常不過了。除了“自把自為”之外,也存在申報過程中也不遞交完善的材料(如可供國際評審播放的音頻、藝人照片和MV等),為評選環節平添阻滯。對此,徐毅也在頒獎現場表示,很多申報是相關公司的非專業員工所為,並呼籲各單位不要再犯。

一邊是不問酬勞的評審盡職負責,一邊是某些公司對於獎項的不重視、敷衍應對,大概是新生獎項必經的考驗和遺憾?

接著我們談頒獎現場,CMA也有不足之處。作為認真觀看了兩年頒獎典禮的晚輩,也想提出些建議。

也談CMA:“中國格萊美”的第二年,任重道遠

朴樹在CMA頒獎禮演出

最大的問題當然是對時間和進程的把握。我們不祈求CMA有格萊美的開場創意,但至少不要出現近四小時的拖沓狀況(格萊美每年都控制在2.5小時左右)。在這方面,CMA完全可以借鑑格萊美對於獲獎感言的時間限制。除此之外,頒獎環節的銜接也乏善可陳,多次出現意外中斷、需要主持人救場的情況。

當然,還有一些看似小的問題如將“民族民間”翻譯為“Chinese Traditional”,頗為不妥。另外,筆者可以理解出於節省經費而沒有聘請禮儀小姐,但眼看著頒獎嘉賓持著三四個“大金錘”上臺就是感到有些不自在。

頒獎前後,即使今年CMA和唱工委設立了官方網站,事前也有知名藝人擔當“音樂態度傳播人”,但CMA在事後宣傳上還有一些提升空間,比如在官方網站和微博更新上的滯後,沒有及時對外官方發聲。要知道,參與頒獎典禮的《Billboard》主筆 Rob Schwartz 所撰寫的報道在頒獎禮第二天就發出了,而官網目前仍停留在“2018入圍提名”之中。

也談CMA:“中國格萊美”的第二年,任重道遠

唱工委音樂獎官網

當然,今年很值得肯定的是首次頒發了兒童音樂獎,鼓勵了國內音樂人對兒童音樂的創作。“最佳爵士演唱專輯”上,由於僅一人入圍而最後該項被從缺處理,也表明了一定的公正性。無論如何,我都會不吝再次讚賞CMA的“乾淨”和“獎格”,從唱工委主任委員宋柯早前表示的“永不允許冠名”到一再強調的“不分豬肉、不交易、不妥協”,以及第三方監督的避嫌規則,都是對行業良性循環的助推。

中國在2017年已經躋身世界十大音樂市場,版權價值也在逐步回升,各大音樂平臺也推出了對音樂人的大量扶持。在這個歷史節點,由行業協會發起做CMA是必要的,也必然是一件裨益後世的事情。

宋柯在第一屆CMA上的公開信上提到,他的夢想就是“讓音樂迴歸音樂,讓好音樂得到應得的尊重,找回我們這些音樂人失去多年的榮譽感”。今年是CMA第二屆,還需要時間和調整以完善,而要做出“中國的格萊美”,仍任重道遠。

排版 | vis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