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是不是按照遺詔薄葬了曹操?人們迷惑了一千七百多年

曹丕是不是按照遺詔薄葬了父親?後人在無盡的猜測中尋找著曹操的墓冢,一千七百多年來,曹操的高陵是不是已經慘遭盜掘?或者說它已經成功防盜,而究竟又隱身何處?人們費盡了心思,不斷地詢問史籍和黃土。

由南宋開始,關於曹操設立七十二個疑冢的說法慢慢多了起來。

《輿地紀勝》是南宋王象之編纂的地理志,書中記載:“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 《鶴林玉露》是南宋羅大經編著的文史筆記集,筆記中記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疑冢也。北人歲增封之。範石湖奉使過之,有詩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歲歲蕃酋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四句是兩個好議論,意足而理明,絕句之妙也”。

曹丕是不是按照遺詔薄葬了曹操?人們迷惑了一千七百多年

到了元代,陶宗儀的小說《南村輟耕錄》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曹操在漳河上有七十二個疑冢,人們尋而不見,宋代詩人俞應符為此題詩一首:“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陶宗儀評價這首詩亦如斧鉞。

清代王士禎在小說《香祖筆記》裡又說過:曹孟德作疑冢七十二,又遺令婕妤伎人,“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予常笑之,謂操體魄果藏西陵,即不必作疑冢;既作疑冢,體魄且不知散落何許,雖望陵作伎,寧復聞之,可謂詐而愚矣。故友劉考功公勇、董侍御玉虯,皆為捧腹而韙之。

就是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文學作品對曹操設立疑冢之事也多有記載,而這些書籍大多為文學作品,又成書於曹操死亡千年之後或者更遠,到底可信程度有多高?人們在不斷質疑。

可這並沒有影響人們尋找曹操墓葬的目光。

“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復當年歌無人。”有人依據唐代劉庭琦的這首詩歌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臺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有人依據《彰德府志》的記載做出這樣的判斷。

曹丕是不是按照遺詔薄葬了曹操?人們迷惑了一千七百多年

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就埋葬在這裡,《亳州志》又有曹操死亡的當年,曹丕來到亳州的記載。有人據此分析,曹操可能葬在譙縣。

猜測終歸是猜測,而曹操墓葬還是不見蹤影。在對種種文獻的考據之後,有人開始了實地尋找。

相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墓葬,僱傭三十多個民工,在西門豹祠附近挖了十幾座疑冢,倒是挖出了一些陶器,可是都不是曹操的墓葬。

假如它慘遭盜掘,歷史卻沒有透露片言隻語,人們總希望能夠找到它。

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謎揭開》的文章,文章稱:過去民間一直傳說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是‘曹操七十二疑冢’, 現已查明這些墓葬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共有134座,遠遠超過了傳說中的72座。顯然這不是人們期待中的曹操疑冢。

2004年12月20日,新華社發佈一條消息:曹操墓之謎有望揭開。消息稱,有關專家潛心研究之後認為,曹操墓可能在河北省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約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專家根據《魏書•武帝記》判斷,曹操生前對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確安排,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便於後人“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而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一帶符合曹操的要求,如今這裡仍然是地勢較高,漳河水不能灌溉,土質較差,土地難以耕作,更符合曹操所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曹丕是不是按照遺詔薄葬了曹操?人們迷惑了一千七百多年

2005年,媒體報道:在南水北調中線考古發掘工程中,安陽發現了160多座古墓,曹操墓葬已是有跡可循。

曹操墓究竟藏身何處?人們拭目以待。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稱河南安陽西高穴墓地考古,發現了一座曹魏大墓,墓葬有多處盜洞,發現鐵劍、石壁、圭壁、銘牌和慰項石等器物,墓葬中有墓主人的頭蓋骨,推測年齡約為60歲左右,符合曹操的特徵。

發掘者稱:根據出土器物初步確定這是曹操之墓。

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那段時間裡,人們關注的目光和質詢的聲音飄蕩在西高穴墓地。經過專家的反覆論證,西高穴大墓為曹操陵墓的認識逐步清晰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