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又有新突破 老大難問題依然存在

近兩年來,我國芯片產業屢次獲得突破性進展,近日,我國更是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7nm量產芯片,為中國芯片趕超國外提供了強勁動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相比較於國外先進技術,我國半導體產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中國芯又有新突破 老大難問題依然存在

中國芯又有新突破 老大難問題依然存在

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稱,第二季度全球芯片銷售額上漲20.5%至1179億美元,環比增長6%。其中中國表現突出,6月份中國的銷售量漲幅同比上漲30.7%以上,這對於國產芯片行業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事實上,中國之所以能在銷售量上取得新成就,主要歸功於多年來中國芯片行業不屑的努力。就在近日,中國還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7nm量產芯片,這對於中國芯片趕超國外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

那麼7nm工藝究竟厲害在哪兒?在過去兩年,7納米制程節點可以說是半導體廠推進摩爾定律(Moore’sLaw)的一個重要關卡。

眾所周知,芯片集成數量眾多的晶體管,而其柵極控制著電流能不能從源極流向漏極,晶體管的源極和漏極之間基於硅元素連接。隨著晶體管尺寸的逐步縮小,源極和漏極之間的溝道也會隨之縮短,量子隧穿效應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此時,晶體管便失去了開關的作用,邏輯電路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此前7nm工藝更被稱為物理極限。

據悉,全球首個7nm量產芯片擁有業內最高的算力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產能、低功耗、耐高溫、高良率。如今,中國在7nm量產芯片上率先取得突破,這是對中國芯多年來努力的肯定,也為國產芯片行業之後的發展起了一個好頭。

不過,在之後的發展中,中國芯也不能因此懈怠。隨著尖端芯片製造商將其產品推向16nm、14nm、10nm甚至7nm製程,全球相關供應商也在更新其技術藍圖。而且相比較於國外先進技術,我國半導體產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方面,依賴進口一直是老生常談的問題。2017年,我國芯片進口達2600億美元(超過石油),在全球半導體芯片排名前十位的公司目前無一例外全是歐美公司,沒有一家中國公司,而這10家公司佔了全球58.8%的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依賴進口的主要原因,還是國內市場缺乏核心技術。芯片製造主要分為三大環節:晶圓加工製造、芯片前期加工、芯片後期封裝。其中技術難度最大最核心的是芯片前期加工這個環節,分為上百道製程,每道製程都有相應的裝備。

因此,國內企業要想實現趕超,必須重點解決好資金、設備、人才等三個方面的難題,然後才有希望取得大的突破。

為打破困局,目前政府正在以更大力度的投入和支持,釋放出政府對於整個IT 產業,從硬件到軟件,再到芯片層面國產化的積極信號和決心。同時,國內相關企業也在尋求突破,在加強自身技術研發力的同時,與國外一些芯片廠商進行的一些戰略合作、技術聯盟,以期推動國內芯片產品的研發速度。

至於人才的培養,短期內可以從美日韓等國引進人才,但長期來看還是需要通過自主培養來構建人才體系。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工廠及大眾消費市場,中國芯片產業總有一天可以登上世界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