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正在經驗失靈?

下班回到家,迎接我的是媽和女兒的輪番控訴。

7歲的女兒跑過來和我抱怨:“姥姥什麼都不懂,還總管我。”在她眼裡,姥姥基本上就是一個不會微信視頻,不會滴滴打車,不會手機點外賣,不會用支付寶支付,不會用IPAD玩遊戲,不會用豐巢取快遞,不會用高德定位導航的“無知”大人。而這些,她全懂。

我還沒問清原委,65歲的母親就開始反攻:“你們家這孩子,太難伺候,太主意正了,可不像你小時候省心。”

父母,正在经验失灵?

圖/攝圖網(此圖為意向圖,畫面人物與本文無關,以下同)

母親是有著三十多年教齡的小學老師,然而在她眼裡,7歲的外孫女基本就是一道困惑的謎題。她不理解現在的小孩子為什麼就願意宅在家裡,為什麼抱著一個IPAD就能獲得無窮歡樂,為什麼讀個古詩會提出那麼多問題,為什麼那麼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她更為困惑而沮喪的是,自己的那一套引以為豪的養孩子的方式現在為什麼屢屢失靈。

在父母的印象裡,孩子都應該像80後的我,小時候奉行“五不主義”,即“不挑食,不頂嘴,不惹禍,不花錢,不用操心。”只要好好學習,不去早戀,考上大學,就是勝利。至於要不要補鈣,要不要補腦,要不要文體全能,要不要內外兼修,要不要開闊眼界,要不要情智雙高,大人們統統都不考慮,也無暇顧忌。

那時候,家長們都忙著養家餬口,一番忙碌,小孩們則忙著傻學瘋玩,一派天真。

但是,7歲的女兒基本就是我小時候的對立面。

因此紛爭對抗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類似情況並非只在我家。

幫我們看孩子的主力,我們的父母一代不僅經驗在失靈,而且在失威。

父母,正在经验失灵?

圖/攝圖網

自從8歲的兒子多多暑假跟著奶奶回了老家,同事莉莉就成了電話“法官”,她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奶奶的投訴電話。主題不同,但大多是奶奶眼裡的各種不著調。

比如昨天多多和鄰居家的男孩約好了去他家一塊玩,兩個男孩為此興奮不已。誰知到了奶奶這兒,直接就被否,但又講不出個不讓去的理由。

兩個8歲的男孩不幹了,開始跟奶奶掰扯。“我們是自由的個體,我們有權利決定,你不講道理。”

老太太被噎得說不上話來,只好說:“你這麼不聽話,我給你爸媽打電話。”兩個孩子不屑一顧,“你講不過我們,沒本事,就會打小報告。”

莉莉知道,給自己打電話已經是奶奶自己權威喪失,束手無策的最後一招了。

從前,雖然大人們投入在孩子身上的精力有限,權威性卻從不因此大打折扣。除了極個別家庭的孩子會有點離經叛道,大部分孩子都循規蹈矩。因為信息獲取渠道有限,想特立獨行都沒有參照,獨立意識更無從談起。

但是最近十年社會的變革,迎接不暇的技術進步,幾乎讓大多數的祖父母一代失去了招架之力。

同事華子說,她春節前把孩子和父母送到了海南過冬。誰知道,與其說是父母幫著看孩子,不如說是孩子在幫忙看著父母。給父母打電話,不是聽不到,就是不接。用微信視頻吧,智能手機又玩不轉。她只好給孩子也辦張卡,以便隨時能取得聯繫;新買的智能電器,父母不敢碰。跟孩子說一遍,使用方法就全能記住,父母使用電器都得去問孩子;出去住酒店,因為樓層電梯都要刷卡,母親自己都不能回房間,必須領著孩子才敢回去。華子常常感慨,原來精明強幹的父母,怎麼退化得這麼厲害。

父母,正在经验失灵?

圖/攝圖網

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常常在提醒我們,那些正在幫我們看孩子的父母一代,正在面臨著經驗失靈。

為什麼會這樣?

權威性的迅速喪失。權威是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老人知道的東西,很多在迅速地被淘汰。老人擅長的東西,孩子們幾乎完全不感興趣。在信息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知識多,而且問題多。他們提出來的問題,老人常常聞所未聞,更無從解釋。

比如梳辮子這件小事。我女兒會跟姥姥提要求:“我不要這樣的,我要空氣劉海。”母親立馬一臉茫然。

報刊、雜誌、電視、網站、微信、微博、旅遊、社交,無數信息渠道形成了立體式的網絡,海量的信息充斥在周圍,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人人身在其中。

但是,同處於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父母一代卻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步履緩慢。

大多數老人好奇心在減少,恐懼感卻在增多。他們大多數不願意再去了解陌生事物。智能、迭代、虛擬、大數據,黑天鵝,這些聽起來就費解的詞語,他們不關心,因而也無法知道,技術的飛速發展是如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他們能看到的是,逛大超市的幾乎都是老人;樓下的24小時便利店多了一個又一個;快遞不再敲門入戶,而是放在豐巢;銀行的人工窗口又撤了幾個;年輕人基本不開火,不是出去吃,就是點外賣;菜市場的小販嫌棄他們找零錢麻煩;放暑假了,小區裡除了小嬰兒,幾乎一個孩子也看不到,因為全在輔導班的教室;他們眼中聽話的好孩子不是成為“剩男”就是“剩女”,而從前看似不著調的網戀好多卻修成了正果;他們認為的好工作,好多正在經歷行業性的顛覆和衰退;……

父母,正在经验失灵?

圖/攝圖網

這是他們熟悉的生活,卻是他們陌生的世界。

時代車輪的速度,在這十年,快得讓人飛奔追趕都要氣喘吁吁。

而母親這一代,似乎失去了繼續追趕的能力和追上的信心。索性,隨遇而安了。

日復一日,不進則退。

在與外孫女的交鋒中,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母親都能感受到自己與孩子的衝突和分歧。

與祖父母輩相比,女兒這一批孩子不僅知識密度極強,而且獨立思維建立早,勇於嘗試,喜歡質疑,敢於表達。這是時代和成長環境賦予她們的標籤化特徵。

但是,除了顯而易見的優勢和進步,他們也缺乏耐心,對一個玩具的興趣不會超過半天;沒有太強的慾望目標,很難用什麼東西誘惑或者激勵;不太願意竭盡全力,如果一件事比較麻煩或者費勁,那就索性放棄。

這些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好與不好,都是母親那一代很難理解的。

而我,作為中間地帶,從母親一代身上看到了老去的迷茫和無措,也從孩子身上看到了成長的好奇和吸納。

社會發展,自然輪迴。

無需緊張,也不必焦慮。

只是希望自己,在慢慢變老的過程中,還能自己積極主動一點,儘量保持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如果你對社會熱點話題有敏銳的感知力與豐富的寫作經驗,歡迎自薦為《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號自由撰稿人;如果你在藝術時尚、影評娛評、美食體育、旅遊地理等任一領域有所專攻,歡迎隨時給《三聯生活週刊》微信投稿!

撰稿人申請與原創投稿皆發送至:[email protected]此郵箱長期開放。

來稿請寫明聯繫方式,標題註明“自薦撰稿人”或“投稿+稿件領域”。

稿件字數三千字以內為佳。

一經採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真的特別有競爭力!

期待你的文字。

大家都在看這些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中國人需要什麼樣的抗癌藥」

父母,正在经验失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