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灣區經濟夾在兩個中間福建應該怎麼應對?

閩江流域


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都是我國三大頂級經濟區,也是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與珠三角進行“世界級大灣區”的建設,標誌著中華復興正在強而有力的穩步推進,而福建則作為長三角、珠三角兩頭的重要連接區,將為長珠城市群“會師”形成有力支撐。
從當前規劃來看,福建省被賦予重任,由國家層面

鼎力支持其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省位於長珠集群的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建立起獨樹一幟的“準世界級”城市群。

依託海西經濟區福州、泉州、廈門等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及省份戰略延伸。可以說海西經濟區是我國跨省份合作區中的第四極,覆蓋省份包括浙江、江西、廣東,遠期還有海東諸島。


由此可見福建省向來走在時代的前沿,從未有過被動局面。參照海峽西岸經濟區規劃圖你會發現,該省基本具備進入世界級城市群及經濟區的底氣和容量。


民間查訪專員


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搞灣區經濟建設,珠三角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正在醞釀環杭州灣大灣區,也有人說環上海大灣區。這說明,未來城市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組團式發展的模式。組團發展才有未來。所以,夾在中間的福建也需要抱團取暖。

事實上,組團發展的好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早就嚐到了。經過了過去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發展,那些地區的城市最發達,全國範圍內數來數去基本都在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和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三個圈內。

如今,許多城市都已幡然醒悟,除了之前的三個城市群外,一批新的城市群也相繼誕生,如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青島、濟南為核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以西安為核心關中平原城市群;以南寧、北海、湛江、海口為核心的北部灣城市群。福建也聯合江西提出了一個以廈門、福州為核心的海峽西岸城市群。

這麼多的城市群有些是玩概念,有些確實在推進。玩概念主要是因為盲目圈城,如長江中游城市群,縱深太長且是跨省,毫無意義,最後分解成以武漢為核心的大武漢都市圈,以長沙為核心的長株潭都市圈。福建與江西聯合劃出的海峽西岸城市群範圍也太大了,實效性不強。個人以為,福建應該考慮將閩南和閩北的核心廈門、福州聯合起來,沿著海岸線畫一條軸,都是省內城市,調度性更強,也更有利於合作。


天天說錢


在國內各大經濟省份中,福建其實很容易被忽略,同樣沿江靠海,北邊有長三角經濟區;南邊有珠三角經濟區,福建被夾在中間,名不顯聲不著。

而且福建山區特別多,人口聚集在東部靠海的一條線狀地帶,人口相對其他東部沿海省份粵、浙、蘇、魯明顯為少。

改革開放之前,作為戰備區域,福建的重工業是起源於山區的,反而是南平、龍巖等山區縣的工業基礎更為雄厚,這支撐了地方經濟的強勁發展。改革開放後,沿海的廈門、泉州、漳州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才逐漸發展起來。今天,由廈漳泉構成的閩南三角地區成為全省最近較發達,市場最活躍的地區。

但由於福建發展起步晚,而且受制於地理、交通等因素,經濟規模一直難以達到粵蘇魯浙等沿海省份的程度。今天,南邊的廣東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站戰略,北邊的浙江推出了杭州灣大灣區,夾在中間的福建如何應對?

個人認為,把福建沿海的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串聯起來,打造沿海城市帶是未來必須走的一條路子。現在只有閩南的廈漳泉融合發展起來了,北部的寧德、福州、莆田還沒有融通。

山東省在打造沿海經濟做的比較好。山東把青島、威海、煙臺等幾個沿海城市整合在一起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在基礎設施、產業佈局、人口流動等方面統一規劃。早在2011年初,《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被國家正式批覆了,標誌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青島、煙臺和威海這三個市的GDP分別達到了11037億、7339億和7202億元,合計25578億元。

而福建沿海6市中,只有廈漳泉融合的好一些。閩南三市15462億元GDP合計,遠遠不能和山東的青煙威半島城市群相比。實際上,福建沿海6市GDP合計也才26404億元,僅僅和青島、煙臺和威海三市的GDP總和25578億相當。

如果福建在高層推出沿海城市發展戰略,從產業佈局、港口建設、交通設施、財政金融等方面同意佈局規劃,是有可能打造出一條“黃金海岸”來的。

(△ 黃金海岸)


另外一個,就是要打造福建經濟大市。福建省GDP排在全國前十位,也是一個沿海省份,但至今沒有打造出經濟大市。而地處沿海的幾個省份都誕生了經濟大市,比如山東的青島,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浙江的杭州、寧波,廣東的深圳、廣州。沒有經濟大市,就難以形成核心城市和城市群。未來,福建可以把泉州和福州一南一北的兩個城市打造成經濟大市,給予財政、交通、金融、貿易等優惠政策。


紅谷新視界


天時:國家政策、產業風口、技術風口

地利: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沿海港口優勢

人和:對人才的吸引力力。

這就不難理解,最近武漢、成都、杭州、西安、長沙、鄭州等新一線城市爆發了“搶人大戰”,這些城市敢於向一線城市拿人才,目的很明顯,也開出了許多優惠條件。

福建怎麼應對

福建的區位分析: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泉州、福州、廈門都是全國的優良港口城市,特別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地理位置顯著。廈門、福州更是海峽西岸的經濟發達城市,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國家政策分析:

國家對福建的經濟政策還是很多的,隨著福建自貿區、福州國家級新區等一系列舉措,福建已經具備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海峽灣區條件。

福建應對策略

天時、地利、人和福建就缺人才,福建省目前總人口不足4000萬,在我國省份當中,處於中等偏下,重要城市人口數量如下:

福州:766萬

泉州:865萬

廈門:392萬

漳州:505萬

廈門作為我國的經濟特區,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人均收入在福建省是最高的城市,可是人口規模有些落後了,而廈門本身也是一個對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城市。

我給出的建議是:素有“海上花園”之稱的廈門,應該加大力度,給出優惠政策、得到國家的支持,大力吸引外來人才來廈門工作和定居。加上福州、泉州等城市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努力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這樣才能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夾縫中”走出一條特色路。


深圳觀察


福建政區圖

簡介

在我國東南沿海岸線上,主要分佈的三個經濟區域,分別為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的福建,珠江三角洲,這三個區域的長三角在搞自己的長三角大灣區,珠三角在搞自己的粵港澳大灣區,在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當中,海峽西岸的福建應該怎麼去發展自己呢?



目前現狀

城市群:今天全國經濟形勢當中,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福建當然也不例外。我國正在神州大地上建設數量眾多的城市群,經濟帶,大灣區,在福建規劃的城市群為海峽西岸城市群,五個中心城市當中,福建省就佔了三個分別為泉州廈門和福州。

鐵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鐵路交通在我國曾經帶動過像石家莊,鄭州的發展,鐵路對一個地區至關重要。目前在原來鐵路的基礎上,我國又在規劃沿海鐵路,其中就貫穿海西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福建對內陸輻射和聯繫上,規劃網同福建京長沙至重慶的鐵路幹線,連接我國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此外還有一種連接其他城市的鐵路幹線。

海上絲綢之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設立了深圳特區,深圳成一夜崛起之城;90年代設立浦東新區,目前浦東成為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市區。可以說政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東風,雖然福建沒有這麼大的東風,但是起碼可以把握一下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發展機遇。

未來可能

據說我國有規劃京臺高鐵項目,在未來臺灣迴歸之後,隨著京臺高鐵的開通,福建便成為溝通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交通樞紐。並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擴大海西城市群到臺灣,成為臺灣海峽城市群,到時候該城市群將成為我國城市群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鏘鏘三人行


應該儘快形成閩南金三角環金門灣大都市區 1. 千百年來福建經濟南強北弱趨勢不可逆轉。 千百年來形成福建經濟南強北弱除了人為文化習俗,閩南優越的地理位置也不是閩東北可以一蹴而蹴!! 僅以東山島和平潭島為例,東山島位於南海與東海交匯之處,擁有極其豐富海洋生物資源,在東山島周圍遍地的珊瑚,在平潭能長亇子醜寅卯? 對臺,對外大戰略,還是讓愛拼才會贏的閩南老鄉們去擔當吧 2. 廈門以廣大而富饒閩南金三角為腹地,早已入列世界三類城市,國際知名度高。而福卅剛剛才進儲備二類?! 外國領事館數是一個城市國際知名度,認可度,成熟度最佳標記。廈門已有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領事館,而福卅依然為零?!去年夏天金磚會議把廈門推向世界新興大國的前沿,其潛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在我國東南沿海首屈一指。 3. 一個名牌大學就是一個城市永久興旺的標誌。廈大於廈門,如同哈佛麻省于波士頓,相輔相成。廈門大學是福建高等教育,科技實力老大,世界知名大學(應在400--500)之間,廈門大學國家高科技園就在廈門翔安區。福卅大學是1958年分拆而成,趕上母校應該不是短期間可以達到的。 4. 廈門於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閩南金三角在海外有1000多萬華人華僑,包括清末民初印尼華僑中國首富黃奕,80%以上臺灣同胞祖籍閩南,1/6香港澳門同胞來自閩南,這些豐厚資源,潛力福卅只能敬而遠之,難以望其項背!!!! 5. 馬克思主義哲學歷來強調內因起主導作用。千百年來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的海洋文明,不是閩江流域的農耕文化,讀書做官文化所能比擬的!!! 眾所周知,福建的發展,尤其是閩南的發展主要障礙在祖國尚未完全統一。但是昨天在閩南的晉江與臺灣管轄下的金門發生的"晉水入金‘’,讓金門人喝上閩南晉江水的重大歷史事件震撼豈止兩岸???金門縣長昨天勇敢地提出‘兩岸‘’’新三通"一一不但通水,還要通電、通橋!!!!待到晉江、南安、廈門三座大橋直達金門之時。國家可以節省大量外交,國防力量,誰說福建,尤其是閩南戰略地位不如長三角,珠三角!!!!!! 結束語: 儘快推進建設環金門灣廈漳泉金四市大都市區功在當代,利在祖國千秋偉業!!!!!


海蠻牛


從京津冀到粵港澳大灣區,有著2500公里的海岸線,中間插著半島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就像是中國經濟中的三棵大樹,而這兩個城市群之樹恰好長在它們之間。有學者做過論證,長三角的輻射距離在600-800公里,珠三角的輻射也是差不多600-800公里,而京津吸附能力在500公里左右。可福建剛好落在長三角與珠三角二大經濟區的輻射範圍之內

產業是具有較強的集聚效應,就好比在招聘稀缺性人才一樣,10個裡面選3人和100個裡面選30人,雖然都是30%的比例,但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因為10選3餘下的只有7人,而100選30還有70人被淘汰。最優秀的人才永遠留在集聚力最強的大區域,也符合了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弱者越弱的理論。福建也只有華山一條路,就是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浙江省灣區規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規劃及海南旅遊總體規劃。從粵港澳大灣區獲批國家級灣區開始,彷彿一夜間覺醒,在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三大灣區身後,突然長出許許多多、參差不齊的灣區。是真灣區也好,假灣區也罷。錢砸下去了,至少可以改造一片藍天,造福一方百姓。

出臺福建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應該也是不久要出來的事。福建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0萬,GDP只有2.8萬億。一個弱省要崛起需要一個強大的核心力量來推動,必須打造一個千萬級人口的超級城市,緊跟著在強二線城市的腳步,不然會越甩越遠。還是老話,要不福州,要不廈門,二者選其一為灣區核心。

突出重點,顧全全局,是福建省沿海經濟帶規劃的重中之重。假如打造雙中心多節點的沿海經濟帶規劃,那是一個沒有凝聚力的規劃。唯有打造一主一副多節點的沿海經濟帶規劃,才可以突出重圍重見光明!


鞅論財經


福建因素與其他省份不同,一是政治因素;二是地理因素:

1.政治因素有兩個方面:

(1).臺海因素對福建的影響是最大的。過去,由於福建地處前線,國家投資較少,基礎設施落後,也沒有大的國企。近幾年,交通基礎才有所改善。

(2).執政理念不同。廣東、江、浙是以強縣為基礎,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投資發展。福建是強市弱縣,重點投資除了福、廈、泉之外,主要是幾個地級市和平潭,一個四十多萬人口的平潭,幾年來日均投資億元,至今沒見到效果…。一個轄一區四十多萬人口的地級市,建立幾套縣級班子圖發展…。所以,福建的縣域經濟都不強,強的縣域經濟,除了閩候縣實際上是福州市的城中村得以發展之外,強縣都是靠僑資來發展,如:晉江、石獅、南安、惠安、福清、長樂、連江…清一色的僑鄉。縣域本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沿海經濟福建卻是另類。

2.福建地理特點。地處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島嶼1500多個,海灣區建設有獨特的優勢。但在臺灣還沒統一的情況下,對灣區的投資和建設還是有所顧忌的。此外,區域協作和城市群建設步調不一,廈、泉、漳、蒲等市建成區己無縫聯接,都想當雞頭,不做鳳尾,灣區建設更無藍圖可言。福建應該還是先強縣,才能強省!待臺灣統一,臺灣海峽成為內海的那一天,海灣的藍圖可以盡情描繪,福建的發展將勢如破竹,讓人刮目相看!


閩東一龍


福建目前要做的是:等,等,等,再等。



從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經驗看,一城獨大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灣區多城多核或許是主流方式。

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多元化協作上確實已經具備灣區的條件,其未來可期,那麼夾在中間的福建呢?

福建,有福州、泉州和廈門三個旗鼓相當的城市,人口和經濟也基本到了瓶頸期,急需方式轉型,但是,福建的發展除了城市自然招商引資和自立自強外,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極為重要。

福建的不安定因素來自臺灣。臺海至少在目前仍是東南的一大隱憂,儘管不會有戰事,但是工商業的發展對於規避風險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有一天,臺海和平統一,那麼以臺灣海峽為內海,以福建的福、泉、廈,臺灣的臺北、臺中、高雄為中心,形成海西大灣區,則其實力和潛力大可與長三角媲美。

故,在臺海未定之前,福建灣區就只有等這條路了吧。


圭海四記


城市一定要很大很厲害麼。福建人均全國第五。省份裡面第三。比廣東高。福建地小人少,山多。生活環境空氣質量都很好。這樣的城市不是已經很好了麼。不是每一個城市都需要做大做強。何況福建區位獨特。馬英九時代和臺灣關係好,那幾年政策傾向就是好多了。什麼海西經濟區,自貿區,金磚,都是那幾年誕生出來的,這幾年又沉默了下來,像一帶一路,明明就是西安和泉州,可是就是感覺西安的動靜大。福建還是太依賴臺海局勢。如果臺灣迴歸了。那福建是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三個區域中心,長三角珠三角和臺灣。沒理由發展不起來。但是我覺得福建現在挺好。除了房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