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思想被當時一些人稱之爲封建糟粕,爲什麼在當代社會官方依舊推崇他爲中華文明的代言人?

御靈飛


有兩個大緯度,一個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金字塔社會。一個是以海洋遊牧為基礎的海洋文化鬆散式管理的社會。兩者出發點不同。

農耕文化以守為攻,遂漸向外擴張,以自已的價值核心影響周邊,從而形成有核心力的社會機器。

海洋文化遊牧文化是以自己不足以掠奪方式獲取食物和財富,在價值觀上崇拜叢林法則,強者為王。由於個體的分散性鬆散式管理,極易分裂,由於沒有形成象中國的儒家體系,所以西方國家混戰不已,最終形成了以某一民族為主體的國家。西方國家正是這種流動性相當大,資本的活力就隨著財富的增加,很容易地就突破了封建枷鎖,在技術革命推動下,將二元體制發展成三權制約的社會框架,這種框架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西方文明起源於宗教勢力的發展,這種勢力企圖用思想控制人類,而且也取得很大成功,在西方歷史上教皇的權力大於世俗權力,教皇體制類似於中國的皇室權力,在封建社會未期,世俗力量增強,原有的貴族在資夲的衝擊下崩潰,引發了啟蒙運動,形成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這樣一個維護資夲政權的思想家集團產生了,隨之而來的是技術體系建立,技術革命使社會又向二元化發展,直到今天。

中國的發展不同於西方,以農耕文明金字塔社會,為源頭,到西周未中國也處於分散式管理模式,這時由於皇室的權力弱化,諸候勢強,為霸天下各諸候招攬人才,思想活躍,出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才輩出,達到了頂峰,但由於農耕社會的特點,又逐漸趨於集中,最終百流歸海,形成儒,道,法三個主流道德觀,道家以思想控制社會,儒家以體制控制社會,法家以法制控制社會,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三者是相輔相承又相互牽制的社會模式,這種體制一直維護到封建社會滅亡。正是由於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體制,限制了社會的流動性,同時也限制了思想的發展,資夲是推動社會的動力,由於資本發展緩慢也就沒有了技術發展的溫床,兩者疊加中國在西方資夲推動技術革命的競爭中落後了下來。

當社會發展到西方國家普遍發展到資夲主義社會的時候,中國封建社會己進入末期,西方資夲的侵入極大地動搖了封建社會基礎,資夲的掠奪性,也決定了對封建社會的破壞性,中國又一次進入多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在中國傳播,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分析了資夲主義發展模式,和其帶來的破壞性,參照蘇聯成功的經驗,制定了中國式的社會革命之路,從清未一直到現在反對的並不是儒家的道德觀,反對的是僵化教條式的封建殘餘勢力,僵化教條式的封建主義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比如在教條化的封建殘餘中有限制婦女權力,甚至殘害婦女身體,如婦女縛小腳,女孩子十幾歲正是長身體時,用布縛住腳變成小腳,不準婦女隨意改嫁,如果今天有人說,請全國婦女裹腳和不準婦女離婚改嫁那他一定會成眾矢之的,因此到現在為止我們並不反對中國優秀的道德傳統,而是反對不適合現代文明的陳規陋俗!


狼煙一九三一


儒家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作者/董海發

如何區分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與封建糟粕呢?

我們說儒家文化有封建糟粕是特指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為封建社會國家指導思想之後被篡改、閹割、歪曲的儒家文化,並不是泛指春秋戰國時期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因為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一一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已及人的泛愛文化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世家庭倫理道德。 只要有人類,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就不會過時;只要人是父母養育的,不是工廠機器批量生產的,家庭倫理道德就永遠不會過時。

由此可見,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儒家文化的封建糟粕是漢後封建統治者及御用文人附著於其上的封建糟粕,是新文化運動應該真正打倒的“孔家店”。

我們今天發揚光大的儒家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並不是漢代以後被歷代封建社會統治者及御用文人篡改、閹割、歪曲的儒家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容幷蓄。中華文化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綜合文化,從公元前134年開始儒家文化就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主體文化、主脈文化。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房舍的話,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廂房。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時期儒家文化從民間流行文化提升為國家正統文化,從百家爭鳴中的一種學術思想,上升為獨尊儒術的國家指導思想。從此儒家文化作為國家意識形態長達兩千零四十五年(公元前134——公元1911年)

以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為國家指導思想為標誌,儒家文化劃分為春秋戰國時期原汁原味儒家文化與漢後封建社會國家指導思想儒家文化兩種類型:

一、春秋戰國時期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是百姓修身齊家的道德文化

所謂春秋戰國時期原汁原味儒家文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的民間文化——儒家文化,其精華思想就是以“仁者愛人”為精髓而依次展開並遞進的三句人文主義的人本思想:

第一、國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第二、人以德為本的貴德思想——曾參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俗話說“人無德不立”

第三、德以孝為本的重孝思想——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因為是民間文化所以堅持家庭倫理道德為主,突出以姻緣血緣為紐帶的孝親文化,突出以德治國的泛愛文化,主張以孝立德、以德立人,以人立國,從而建立人人相親相愛、以禮儀為用、以和諧為貴、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這就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發揚光大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這是中國人塑造健康人格的立人之本。沒有這個立人之本,人就成為有人形、披人皮、穿人衣卻沒人性、沒人格、沒人品的衣冠禽獸!

2、儒家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這是中國人構建和睦家庭的齊家之本。沒有這個齊家之本,父子就變成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互恨仇人!

3、儒家推已及人的泛愛文化。這是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的修身之本。沒有這個修身之本,人與人就變成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互害仇人!

儒家文化這三個思想精華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世家庭倫理道德!

綜上所述,

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樹苗,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樹根,

推已及人是做人的樹枝。

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首先要給樹根施肥澆水,否則,再優良的樹苗也會枯死。所以,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只有根深葉茂,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否則,就是永遠長不大、長不高的低矮灌木!

二、漢後儒家文化是變汁變味的皇帝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文化

所謂漢後儒家文化 ——就是公元前134年漢代以後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國家指導思想。從公元前134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長達2045年。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人效忠皇帝”為中心而依次展開並遞進的三句封建主義的帝王思想:

第一、國以帝為本的皇權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第二、帝以刑為本的法治思想——秦法規定路邊倒點垃圾就要剁手,“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趾,又黥為城旦”即五人一同偷盜,偷盜一枚半兩錢以上的罪犯,要被斬掉左腳趾,同時還要在臉上刺字後判四五年徒刑去修築城牆。

第三、刑以殺為本的暴政思想——商鞅以“謀反罪”而被五馬分屍,呂不韋以“操國事不道罪”,被逼自殺,李斯以“謀反罪“,“腰斬咸陽市”。秦二世甚至提出“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漢後儒家文化因為是國家文化所以堅持政治倫理道德為主,突出忠君愛國的忠君文化,突出以法治國的嚴刑峻法,主張以忠立德,以德立人,以君立國,從而建立人人效忠皇帝、以刑罰為用、以皇家為貴、天下為私、世代沿襲、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

綜上所述,我們今天發揚光大的儒家文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原汁原味的儒家文化思想精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己及人的泛愛文化,並不是漢代以後被歷代封建社會統治者及御用文人篡改、閹割、歪曲的儒家文化。


董海發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有兩點原因,中國在近代被西方打敗,儒家思想作為當時中國的主流統治思想,中國人在尋找失敗的原因時,儒家思想自然首當直衝。其二,受西方歷史觀的影響,主要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根據進化論的理論,搞出了一套歷史進化論出來,來論證他的經濟思想正確,馬克思考察西方的歷史的發展,得出一套歷史進化論,把人類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再進化到社會主義社會,再進化共產主義社會,為人類社會描繪了一副美好的藍圖。

馬克思是考察是西方的歷史,形成的歷史觀,中國在和西方國家衝突中失敗了,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用西方的歷史觀來解讀中國的歷史,得出的結論,中國的歷史以往都是落後的,形成的思想也是落後的,是有害的,是糟粕,要去除,而實際上,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發展的起點就不一樣,用西方的歷史觀來解讀中國的歷史,自然就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西方文明的歷史,是經過原始的部落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生產力的進步,促使生產關係的改變,再促使政治制度變革,可以用社會進化論來解讀,生產力的進步,促進新的生產關係出現,誕生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解構了原來的社會組織制度,出現了新的社會制度,所以歷史唯物主義來解析西方的歷史,是對的。

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文明,中華文明是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文明,而西方文明是以工商經濟為基礎的文明,兩個文明的起點不同,發展脈絡也不一樣。中華文明在起點就同西方文明不同,中華文明在原始社會時期,是以部族為一個基本單位,部族是以有相同血源關係組成的社會團體,經過不同的部族融合,而組建成一個國家。部落的組成成員有可能沒有血源關係,應該是以律法為基礎,這和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有根本不同。中華文明以血源關係組成政治組織關係,關心組織中的成員人與人之間的發展而來的社會思想一脈相承,特別重視歷史的傳承關係。

西方文明以律法為基礎組織起來的社會,當一個新的思想出現總要推翻以前的思想,這就是西方文明思想的歷史現實,馬克思也沒逃脫這一宿命。中國被西方文明打敗後,接受了西方的歷史觀,來解讀中華文明,得出的結論,中國以往都是落後的,反動的。中華文化是落後的。孔子的思想是封建糟粕,需要拋棄的對象。

西方文明文明才有階級這一說,中華文明只能用階層這一詞來解釋,中華文明一直希望從底層選擇領導者,五帝之一舜帝就是出自底層,這和西方是不同的,西方才有階級這一社會狀況。

中華文明自稱華夏文明,有服飾之美曰華,有禮義之大曰夏,孔子是這種文化集大成者,把中華文化整理,規範化,形成一種標準,並身體力行,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所以中國官方把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言人自然是正確的。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符號,炎黃二帝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符號,隨著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比較,他們的地位會逐漸突顯出來。


水寒231568365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他之所以兩千多年來一直收到人民的尊崇,是因為他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親自創作和修訂了《詩經》《尚書》《禮義》《易傳》《春秋》。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後世各界人士之萬世師表。

在古代,曾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在當時人民對其的崇拜可見一斑。

孔子並不是平白無故的被尊崇為孔聖人,對於他所做出的貢獻,我們可以列舉如下。

德育方面,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的道德觀念。

智力方面,除了教育學習文化以外,還要學習文學史料的修訂和記載。

體育方面,孔子一向注重身體鍛鍊,推崇並操作和發展射,御的實際功能,成為當時和後世一千多年的必修課。他還發揚了養生之道。

美麗方面,他教育學生養成愛美的習慣,不但好看,還可以陶冶情操。從子謂《韶》中有一句”盡美矣又盡善”可以看出,這是學生在學習時期的真實寫照。

觀念方面,自孔子時代至以前,人民是非常信神的,孔子教育和引導人民怎麼走向無神論的思想軌道,從而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學方面,孔子為主導創作的《詩經》,開闢了各個文化階層共創五經四書之成書的新篇章。

哲學方面,《易經》卦辭本來是一部占筮的書,經過以孔子為首的大家們做了彖,傳,成為了哲學之源,大道之源。

史學方面,以孔子為代表主創的《春秋》記敘了公元前841年至孔子當代的重大事宜,給司馬遷作《史記》增添了一份力量。

教育方面,設壇辦學,第子三千,桃李滿天下,更廣泛的普及了民間文化。

政治方面,孔子最著力於社會和諧,睦鄰友好,仁者愛人,安邦定國。直至今天,我國在政治治理層面,依舊遵循著這一原則。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治國之道。

除此以外,孔子還創造了無數經典理論,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陰一陽謂之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體現了禮制精神,秩序井然的制度。

著力於孤獨,殘疾人有依靠。

男女各自有各自的事情。

無欺詐,無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講信修睦,選賢譽能。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那麼孔子這麼多舉不勝數的仁義道德,甚至國度的政治規章...是不是有人們說的糟粕呢!

我認為還是有些需要斟酌的,譬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孔子的當時觀點把人分成了‘君子‘‘小人‘兩大類,這一點是不符合我們現在情況的。

男尊女卑。克己復禮也沒有發展進取的胸懷,一心要回復到周朝時期的禮義狀態。

另外從文獻來看,他也沒有現在好乾部好領導的端莊大方,《論語㢕也》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子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無厭之。”

什麼意思呢!南子是淫婦,孔子去見他,引起了子路的懷疑,子路不說話。孔子卻自我表白:老天爺看著哩,我不願意見的...

說了半天一句話去其糟粕取之精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嗎!


邵偉華教授


不可否認應該肯定孔子是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詩》、《書》、《禮》、《易》、《春秋》、《論語》等典籍中,以仁、義、禮、智、信等為核心傳播於世人。孔子及其思想在當今社會流行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

孔子及其思想有如下特點,它不但服務規範調整社會的統治階級,而且規範教化普通百姓。他告訴統治階級要施仁政,要為民服務,“苛政猛於虎”就是告訴執政者要以仁德治理國家,要順天應民;他告訴社會底層的百姓要如何做人,做怎樣的人,做人要立德才能樹人,要有德守道,用禮義信等標準,規範教化人的言行,如“三綱五常”之類。孔子及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證明它的目的效果是好的!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他的思想產生是在沒落的周朝“禮崩樂壞,分崩離析”的社會基礎上,孔子及其弟子們觀察總結概括形成的。我認為這是當時孔子站在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的高度,對中國未來發展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頂層框架設計。他思想的不足在於想象恢復周朝的社會統治制度,恢復周朝的社會面貌,守舊守成,這就固步自封了;沒有看到社會新生力量的發展與現實,這些應該是他的糟粕,也是它的侷限性,這部分往往得不到認可;特別是勵精圖治的統治者很不喜歡,因為有誰願意走過去的老路呢!

應該進一步明確指出的是社會發展有其規律性。社會變革是在否定、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前提下發展進步完善的,在無序的混亂中,經過激烈的碰撞誕生的。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固步自封、恢復周禮”的思想,體現的是不需要創新“克己復禮”……就行了,這對一個要建立新社會要強大、圖謀發展的統治者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反過來,當一個社會新的制度新秩序建立了,社會穩步發展的時候,比如當代的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但人們的思想可以說不夠一致,和社會總體發展不夠協調。一切向錢看,追名逐利,為己而少公,利己而不利人的事件時有發生。簡而言之,在大眾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這些問題,用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教育民眾,規範人們的行為還是有效的,能起到有力助推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作用。此外,孔子的思想言論雖然是文言文,但大多通俗易懂,通過故事舉例說明,比如《論語》就具備這樣的特點,多數故事情節取材於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且不失生動形象。因此大眾化強,容易被百姓理解接受,推廣普及難度不大,許許多多是寓深刻道理於生活點滴之中,寓教育於春風化雨之中。內容從矯正日常生活百姓的一言一行到規勸統治者治理國家內涵豐富,既能為統治者服務,又能教化於民。

此外,孔子及其思想在西方也有廣泛的影響,外國的一些政府、團體、企業、公司等用來管理規範人們的言行,以提高人的素質助推發展,據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孔子及其思想被當時一些人稱為糟粕,當代社會官方依舊推崇他為中華文明的代言人”是可以理解的!


水子88


這個問題有抬槓的意味。對待歷史人物應有唯物辯證法,一分為二地來看。同樣,對待歷史文化遺產,也應有選擇性地揚棄。我們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不可能把民族文化遺產也拋棄掉吧。

孔子及其思想,在當時還不夠“糟粕”的格兒。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黃老之學在各國佔有統治地位,法家、兵家、縱橫家的思想逐漸成為顯學,並逐漸為變革圖強的各國所採納。而儒家主張“克已復禮”,與“王霸之術”格格不入,因而在強國立霸、兼併統一的時代大潮中是不入流的。但儒家完成了《詩》《書》《禮》《易》《春秋》等的編撰,壟斷著教育資源和民間教育,這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本質上主張秩序、順從和守舊的儒家思想,從此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正統。但一種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作用,必須與制度和政治措施相結合,才可能發生。


在漢唐上升時期,愚儒、腐儒並不能限制讀書之人開疆拓土、裂土封侯、建功立業的政治追求。定遠侯班超“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典,大家耳熟能詳。事實上,竇憲、竇固、杜預、羊祜等飽學之士也是建功立業的儒將,而長孫無忌、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等功臣也是通世大儒。李賀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寫盡了讀書人的宏願。因為那時普遍實行察舉制,能否做官取決於名聲和才學。

宋朝重文斥武,冗官理政,漢家讀書郎的價值取向已發生偏轉。而程朱理學的泛濫,形而上的僵化思想、條條框框,徹底將儒學帶到了溝裡。朱明王朝為箝制思想、限制言論,以《四書五經》開科取士,於是皓首窮經、醉心科考成了讀書人的正道,這些畸形人才正是古代中國沒落之始。滿清三百年更是將“八股取士”發揮到極限,科場走出的人才,多的是文史方面誇誇其談之輩,應時濟世之材則廖若星晨。

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衝擊下,高舉“科學”“民主”的大旗,以馬克思主義救中國是中國人民的不二選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窮苦的工農大眾爆發出石破天驚的力量,徹底推翻了三座大山,也砸碎了舊時代“神權、君權、夫權”的鎖鏈。儒家思想、君權神授教條維護“三綱五常”的舊統治秩序,“孔聖人”自然成了舊時代君主專政的文化標識;而且其很多觀念也與科教興國、實業救國、市場經濟富國等時代主旋律相左,因而必然會被主流社會所摒棄、冷落,從而進入歷史塵埃裡。


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畢竟影響了中華民族近三千年,其精髓已深入每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之中。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它都存在過、存在著,成為民族文化、中華氣質的一部分。而且,孔子是中華最偉大的教育家,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代代相襲,他為統一中華文化的形成確有不世之功,這也是勿庸置疑的。因而,他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世界人民對他的正確評價。

為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瞭解,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中國政府與外國教育機構合辦了一百多家“孔子學院”。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選擇孔子作為漢語教學品牌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標誌。因為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恰是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世界宣言。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老瓶裝新酒,對吧?


嘉會花藝


孔子的思想被封建統治者利用,成為了封建社會既得利益者的護身符。上個世紀初人們追求民主,耍打倒封建統治,當然要摧毀他們的護身符,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就是要消滅封建思想,建立一套全新的文化。

每個人都有思想,只不過孔子的思想更完備,更深刻,表達得更清晣並且流傳了下來。從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說他和我們每個人心中沒有表達出來和流傳下來的思想並沒有不同。

當然孔子是個有很高文化素養並且有道德的人。他的思想的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入世的實用主義,他希望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消除社會矛盾,以便給受苦的人以人文關懷。他在世時並不得志,而是死了幾百年後才被人重新利用。

後人直到現在的人都在把他神秘化,彷彿懂了他升官發財,天下大平都不在話下。其實他的思想根本沒有這麼大的威力。那些把他神秘化的人只不過是在為自已的利益找護身符。三從四德,貞女烈婦,君君臣臣難道真的是孔子說的周禮嗎?我是懷疑的。這是種狡猾的手段,正如佛教裡誇張如來和觀音的神通廣大樣,或者象現在的傳銷誇張成功者的收入樣,把事情神秘化和高大上化以便人們相信和順從。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把中國文化神秘化,彷彿裡面有外星人的能量棒,這只不過是自以為高明的愚蠢,或者自欺欺人地在找優越感存在感。

歷史直到現在社會科學的存在價值,我認為只有一項就是人文關懷。

孔子的思想裡的入世的實用主義一直貫串在中國的文化裡,造就了中國人獨特的性格和文化積澱。中國人的機會主義,自私,虛偽,妄自菲薄,韜略,忍耐都有孔子這種思想的影子,或者可以說正是孔子的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積澱和性格。中國文化的設有主體性只有整體性,我認為也有孔子有關,因為社會的主體性太強,就會倒處都有矛盾。所以我們現在還是說孔子的思想代表了中國文化。


藍天白雲77597639


正確的說法是孔子的思想隨著人類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具有歷史侷限性的思想,應該擯棄,去其糟粕,而不是孔子思想是糟粕。

春秋戰國時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巔峰,建立起來華夏文明與智慧的基本思想理念和邏輯,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將深刻影響並推動整個人類的發展。

由於歷史原因,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沒有被真正的研究繼承和創新開來,這也是在市場經濟衝擊下我們所看見今天信仰缺失,價值觀淪喪,精神頹廢的根本原因,要解決民族精神問題,要真正形成中國軟實力,我們仍然需要繼承與創新這些思想,這些思想才是中華的魂,民族的根。


品牌佈道


儒家思想確實是偉大的,但他有一個致命缺陷,對尊者的忠誠。誠然,君君臣臣很正確,但放在實際使用時人們只看到臣臣而忘記君君,臣有問題懲罰措施接踵而來,君有問題只好靠上天譴責或降下天災人禍來解決。

這種不對等性造成統治階層越來越喜歡儒家,把其中糟粕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對於先秦諸多儒家大師真正積極光芒萬丈的精華或者束之高閣或者做表面文章。

雖然後來也出過很多偉大思想家,但始終不敢觸碰限制尊者的這個雷區,沒有出現類似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啟蒙運動這樣把人思想解放出來的情況,結果好東西反而成了枷鎖。

所以儒家本無錯,關鍵使用者是誰,是什麼態度,如果更強調君君即國君有國君樣一定有所限制否則接受懲罰(類似憲法這種手段加以約束),或許就不會出現後來的情況。可是這樣帝王還會推崇儒家嗎?恐怕也和墨家一樣成為挨批對象吧?


仰望蘇格拉底


首先要明白孔子誕生於春秋時期,儒家之初是喪葬司儀,經孔子創立儒學形成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對統治階級主張仁政,對被統治階級主張仁孝忠義,目的就是通過仁來維護社會秩序。想法是好的,但經常會被統治階級利用,拿來愚弄人民。典型的例子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政權是靠儒學取得政權的嗎?不是,劉邦以平民身份造反奪取政權與儒家背道而馳。之後歷朝歷代的改朝換代無不狠狠地打臉儒家。之後的統治階級把儒家思想作為必修課對人民進行灌輸,也沒有能夠維持千秋萬代,反而阻止了中國人其它思想的發展,阻礙了科學,社會的發展。不能說儒家思想是糟粕,應歸類於農耕文化,屬於舊思想,不能適應工業化,社會化大生產,不符合的現代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