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導師分享:如何慧眼識導師

研究生導師分享:如何慧眼識導師

又快到新生入學的日子,無論本科生讀研、碩士生讀博、或是博士生做博後,都會希望找到好的導師。除卻興趣相投、志同道合外,怎麼識別好導師,對涉世不深的多數學生還是很難的。所以時常會被問到“怎麼才能算好老師”這樣的問題。不小心在學術界混跡8年,雖然不免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但既不敢誆學生,也不敢背後詆譭他人,所以就整理了一點如下的經驗,在此分享。算是提供一點“內幕消息“,也算是遵守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宗旨,希望能對有心者提供一點點啟發。

1. 看導師的帽子和行政位置。帶帽子的老師自然是有光環的,但如果行政責任太大太多團隊龐大其自然無法逐一認真指導學生的。所以是否適合這樣的導師不免見仁見智,比如:對有心學術的學生可能幫助不多,但有心從政、創業或企業的同學則是好事;

2. 看項目和文章類別。如果是基礎科研項目多(比如自然科學基金),說明該導師做的是學術;如果是應用項目多(比如某某專項),說明做的多是工程,解決實際問題多。文章種類也是如此,如果文章發在頂級期刊,且數量較多方向集中,往往說明該導師的興趣在於基礎科研。而如果文章多為一般期刊或國內期刊或主題分散,則說明該導師主要致力於實際問題的解決或文章由手下不同老師貢獻;

3. 文章署名。如果一個老師多數文章是自己當第一作者,若不是老師自私,那一定是學校制度使然。聽說過有些學校對老師的考核標準是老師必須為第一作者,這樣的學校往往不是好的選擇。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安排通訊作者。有些文章第一作者是老師,通訊作者也是老師,甚至多個老師擔任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都,那幾乎可以判斷這些老師是在“抱團取暖”。這種文章發生的次數越多(超過五次以上),則越說明此人的心術不正,畢竟其一定程度上是學術不端了。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在職稱評審、評獎、項目評審等活動中獲得不正當優勢。雖然“第一作者“身份對於很多碩士研究生來說不是必需,對學生找工作或日後發展都不會有太多促進作用,但這樣多少還是有點貶低研究生作用的。所以,學生們還是應該儘量避免選擇這樣的老師。雖然並不是所有學生都理所當然的應該成為第一作者(比如只做了實驗但沒有思考沒有寫作),但如果某個老師的文章有大多數不是學生,我想未來學生是應該繞行的;

4. 成果。國內戴各種帽子的老師很多,但不排除有些是“狐假虎威”得來的。有些海歸老師在國外成果豐富著作頗豐,但回國後並不能持續。其往昔輝煌往往是借了其導師的光,所以有心者不妨仔細看看其回國一段時間(比如2年後)的表現。若能繼續有高水平成果,則是好老師。如果前後如果研究方向有較大差距而仍能保持高水平成果,那就更好了。

以上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只能說是一般趨勢,其實質不過是見微知著。也不免因我見識淺薄眼界狹窄而致錯謬,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指正補充,有磚勿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