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曹植?

姞雪心


才高八斗

曹植生於漢獻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這個階段還屬於是群雄割據的時代,而曹操還沒在亂世中站住腳跟。這一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就在這一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董卓被呂布和司徒王允設計害死,黃巾起義也是在這一年結束的。

在董卓死、滅黃巾之後,曹操就帶領著他的那支討伐董卓的軍隊開始獨自發展勢力。這個時候的曹操三十七歲,正值如虎般的壯年,他一邊喜得兒子一邊開始拓展自己的城池。

在這一年,曹操接受了毛玠的計謀,開始貫徹其一生的一條戰略——“奉天子以令不臣”,一面又開始屯田積穀發展經濟實力。《易》書有云:“何以聚人,曰財;何以守位,曰仁”,經濟實力起來了,再加上曹操的知人善用,曹氏王朝的崛起豈非輕而易舉的了。

而曹植就是從小跟著父親曹操在東奔西跑的軍隊和時代的動盪中長大的,“聲乎亂、長乎軍”。

曹操的軍隊一路壓境而過,所過之處無不臣服,眼看諾大的華夏王國就快為之探入囊中了,卻敗給了周瑜與孔明的赤壁一戰。曹操敗北而走,開始休養生息,囤積實力,以期東山再起之日。而曹植也始終陪伴曹操左右。

曹植上從小就在文學顯露出極高的天賦,十幾歲的時候,就能誦讀《詩經》、《論語》還有幾十萬字的辭賦,“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

大概是年紀輕而才華太高的緣故,他的父親曹操也曾一度懷疑曹植所寫文章的真實性,“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乎?’”,太祖即曹操,“倩”即“請”的意思。但如此年輕便能入曹操法眼,由此可見,其才學並不為虛。

大概是赤壁之戰敗北以來,曹操覺得特別無聊,所以在鄴城剛築成的銅雀臺上讓自己的各個兒子以銅雀臺來寫一篇賦。曹植終究不負眾人的期望,“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從這一次“諸子登銅雀臺”開始,曹操算是對曹植徹徹底底的喜歡上了,“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而曹操對他的寵愛也確實改變了曹植一生的命運。

曹植才思敏捷,落筆成文,“植性機警,多藝能,才藻敏贍,操愛之”,最為人稱道的應是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詩》了,叫動了殺機的曹丕也不得不為之而停止殺戮。

曹植在五言詩的創作和發展上具有很大的貢獻和推動性,留下的比較完整的詩歌達八十多首。過去漢樂府的辭賦以敘事為主,到後來的《古詩十九首》則以抒情的手法為主,曹植則創造了另一種寫作傾向,把敘事和抒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五言詩既能描寫經歷過的複雜的事情及其變化,又能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大大的發展和豐富了古體詩的這種文體的藝術性。

南朝謝康樂曾讚許曹植:“天下才子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評價之高可見一斑了。

兄弟爭寵

也或許曹植的文學成就太高,文學上的思慮完全蓋過了他的政治思維,以至於曹植忘了分析他所處家庭和所處時代的實事。曹操一開始的寵愛和“吾(曹操)欲立(曹植)為嗣”的立幼不立長的這個念頭也就必然使政治思維缺乏的曹植捲入這場無形的爭奪太子之位的漩渦中去,他的命運也悄然的發生著變化。

眼看曹植在曹操的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且極有立他為嗣的可能。曹植集團僅有丞相主簿楊修和丁氏兄弟的支持,楊修曾向曹操“數稱臨淄侯植之才”,勸說曹操“立以為嗣”,而且在這個時候曹操也是比較傾向於立曹植為太子的,只是礙於所謂的立法規定罷了,因此曹植在這個階段還是處於優勢的。

如在曹操征戰孫權的時候,把留守鄴城的差事交給了曹植,並告誡他說:“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就是說“我”當年二十三的時候已經做到頓丘令了,想想現在所做的事,一點也沒有後悔之意,“你”今年也已經二十三了,一定得自我勉勵,以便將來繼承我未完成的事業啊!

這一來就把這邊的曹丕集團急壞了,他們也開始對曹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尚書崔琰以古今之義和曹丕的才華來勸說曹操,“春秋之義,立子為長,加五官將人小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那時的曹丕頭銜為五官將,而說起其才華,曹丕在文學上的成就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三曹”;而尚書僕射毛玠則以袁紹廢長立幼以致功業失敗的教訓來勸誡曹操,“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東曹掾邢顒則勸誡說,“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深察之”。

單從這陣勢上我們對曹植和曹丕兩個集團的實力就一目瞭然了,實力即支持的人數,誰身邊的聚集的人多誰就有足夠的實力,而這也必然跟自己的性情和人際交往至關重要了。

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就是說曹植是一個舉止隨便,不講究儀容風度的人,且崇尚節儉,如此本是一個政治家很好的炒作資本,但是曹植卻是天生骨子裡就是如此的人,再加上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是個任性而為,飲酒都不能節制的人,這就成了他的負累。更重要的是他雖有一腔熱情卻沒有對太子這個位置有太大的野心——即權力野心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心機不深,這對作為在政治漩渦中來回的人是多麼重的一個硬傷。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曹植的率真和做文學該有的態度,而也證實他註定不是一個政治家。

而曹丕是什麼樣的人呢?曹丕當然不僅僅是文學才子,而是“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就是說曹丕深諳厚黑之道,懂得掩飾善於說辭,並且對於權力有一種渴求,在身份上曹丕還是曹操的長子,這也是眾人維護曹丕和曹丕最後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且當曹丕在權力的爭鬥中遇到難題時,他能夠在最早的時間裡請教身旁的謀士,當初曹操在立嗣偏向曹植時,曹丕就“使人問太中大夫賈詡以自固之術”,賈詡回答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而曹丕“從之,深自砥礪”。由此說明曹丕不僅僅是請教謀士能使自己被立為太子的方法,最為重要的是他能沿著眾人所教的方法去貫徹執行。

古時候的父子不像現在的父子能夠天天相見,有時候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能見上一面,而這跟權力的大小是成反比的,權力越大見面幾率越小。因此,在這深宮之中,曹操身邊人的言辭對於曹丕和曹植的爭鬥也是至關重要的。

對曹植不幸的是,“宮人左右,併為之(曹丕)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曹植平時不善交際和拉攏身旁的人所造成的。有一天,曹操問賈詡對立誰為嗣的態度,賈詡“嘿然不對”,曹操說:“與愛卿說話,你不說話,是什麼原因呢?”賈詡就回答道:“在想一些事情,所以不馬上回答罷了”,曹操又問:“在想什麼呢?”賈詡說:“在想袁紹和劉表父子”,曹操“大笑”,情況一目瞭然,曹植的優勢自此開始走下坡路了。

至此,我們只能說曹植和曹丕在曹操心中到底誰被立為太子只能算打個平手。曹操更喜歡曹植的才華,覺得他是文武全才,而曹丕有群臣舉薦且符合祖宗的規定,曹操也處於左右為難之際。

然而,曹植接下來所做的一件件事不僅僅斷送了他的太子之位,也讓他的為國而戰死沙場的志向無處施展。

子建失寵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在兩旁送他,曹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矚目”,而曹操對曹植所說的話“亦悅焉”。本來勝券在握且搞的曹丕也“悵然自失”,但曹丕的好朋友濟陰人吳質在他耳邊悄悄對他說:“王當行,流涕可也”,也就是讓曹丕在和曹操告別的時候 “涕泣而拜”,這使得曹操及左右的官吏“鹹歔欷”。於是曹操和眾人“皆以植多華辭而誠心不及也”。

可見,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的功力如何了得了,這猶如一劑強心針,一下子讓曹丕博得了曹操的好感,而曹植縱然才華高於八斗,口若懸河,也無法彌補他的“誠心不及也”。

還有一次,時為臨淄侯(建安十六年封為平原侯,十九年,徙封臨淄侯)的曹植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以致於他在曹操心中徹底失寵。

臨淄侯曹植“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就這一件事讓曹植比鹹魚還難過,竟翻身不得。

那何為“馳道”?《史記•秦始皇本紀》應劭曰:“馳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又曰:“謂於馳道外築牆,天子於中行,外人不見。” 《史記•孝景本紀》:“《正義》按:‘馳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三丈而樹。’”可知“馳道”為天子所行之道路,在天子行幸的地方也是有馳道的,所以說除了天子,即使是太子也是不能行於馳道的,曹植乘車行於馳道,是為大不敬的舉動。

何為“司馬門”呢?這“司馬門”有三個意思,其一是天子宮門,《史記•項羽本紀》:“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集解》:‘凡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兵衛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主武事,總言之,外門為司馬門也。’《索隱》按:‘天子門有兵闌,曰司馬門也’”,因此司馬門為天子的宮外門,且有士兵在那守衛,且司馬門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第二是天子陵寢的宮門,也就是所謂天子陵墓的宮門,《後漢書•禮儀志》曰:“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馬門。”因此,天子陵寢模仿天子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司馬門為外門,當然也有東南西北四個門面,而皇后死後一般葬在司馬門內,五官以上皇帝親近的人則葬於陵墓的司馬門道上,五官以下則葬在司馬門外;第三位諸侯王宮門,諸侯王的王宮外門也稱為司馬門,也有士兵護衛。

所以,天子司馬門只有天子可以行走出入,諸侯王宮的司馬門則只限諸侯王本人乘車出入,所以不管是曹植所出的門是天子司馬門還是魏王宮的司馬門,都是大逆不道且是決不允許的。

曹操因為這而“大怒”並斬了公車令,而曹植自然是“寵日衰”了。

另一方面,曹操對曹植的支持者楊修的猜疑也給曹植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時楊修與丁儀兄弟密謀立曹植為魏嗣,楊修就經常在曹操面前說曹丕的壞話,後來被曹丕的朋友吳質用反間計,使曹操對楊修懷疑起來。楊修“頗有才策”,也善於“忖度操意”,有一次楊修事先看出曹操的本意——“教出,隨所問答之”,於是叫曹植先把曹操將要問的問題答案告訴了曹植,後來曹操對曹植回答問題的速度有猜疑,“教裁出,答已入,操怪其捷”,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楊修搞的鬼。

曹操本來對楊修這個人沒有好感——曾幾度想殺死楊修的父親楊彪,再加上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所以借這個機會就殺了楊修,“惡之,收殺之”。

還有一次擴展自己軍事實力的機會在曹植手中溜走了。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仁被關羽所圍,曹操封曹植為中郎將,去接應曹仁。要知道古代東征西伐的,握在手中的兵權才是至關重要的,而曹植卻沒有抓住機會,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致使他“醉不能受命”,最後也只能是捶胸頓足、“悔而罷之”了。這樣的最後一個機會都沒能抓住,曹植焉能不輸?

志氣難舒

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受王位,並在同年接受漢皇帝的禪讓,國號魏。

曹丕繼位以後,曹植生活的艱辛和難過可想而知了。曹丕剛繼位,就誅殺曹植的支持者丁儀和丁廙兄弟及其家人。

曹植一旦犯了錯誤,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曹植的後半生就是一路貶爵,為了能報效朝廷而努力奮鬥的日子。而這之期間他所上疏的四封奏摺能反映出曹植後半生的心路歷程的。

第一封奏摺是黃初四年(即公元223年)曹植到京城朝見時候所寫,在這一年曹植被貶為雍丘王。這一封奏摺道出了曹植的卑微心態或者說是罪人的心態,言辭懇切,以罪人自居,對之前所做之事的後悔之心溢於言表。奏摺中以古代賢人“朝聞夕改”之事來說明自己有錯就改的決心,且作了兩首詩來對曹操和曹丕歌功頌德。

對於曹丕的突然召見,曹植是感到興奮甚至是充滿感激的。自從曹植被貶以來,曹植的報效朝廷之心幾乎是絕望了,“臣等絕朝,心離志絕,自分黃耇無復執珪之望”,而至朝見詔書下達之日,曹植的熊熊抱負之心才又燃起了。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東征,返回時經過曹植所在的雍丘,親自到曹植的王宮並增五百戶,曹植的生活也為之稍有改善。

太和元年(即公元227)即曹丕兒子曹睿繼位的第一年,封曹植為浚儀。但是好景不長,太和二年的時候又貶為雍丘王。

曹植經常抱怨自己懷才而無所施展之地,就上疏請求皇帝能夠任用他,“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因為不管怎麼說曹植都是曹睿的叔叔,也算是長輩了。

這第二篇上疏的奏摺有毛遂自薦的味道,曹植以自己所受封王是由於沾父蔭之光,且在其位卻不謀其政,無所事事,尸位素餐為藉口,更用古代賢君成霸業、破格用良臣來比擬曹睿和他,希求自己能夠被這個剛上任的侄子任用。當然,這依舊是石沉大海的結局。

太和五年的時候,曹植又上疏第三封奏摺給他的侄子曹睿,這次曹植打的是親情牌。以請求問候親屬出發,比擬這個侄子皇帝能像天無所不能覆蓋,像地一樣無所不能承載,像日月的光輝一樣沒有地方照不到的,像江海一樣無所不能容納的。奏摺中稱述如堯舜等先賢也是“先親後疏,自近及遠”的,而現在曹氏的親戚間卻像陌生人一樣,已經不走動了,對曹氏將是很不利的結局。曹睿雖下令給有關官員,照曹植所申訴的去做,分別貴戚,尊崇愛護親族等等。只是還是沒有任用叔叔曹植的意思。

而後,曹植又向曹睿上疏第四篇奏摺,這次則打明察和選拔官吏的牌。引古代賢君,掾義理,陳述選官用官的方法。當然這是其次,主要是要求皇帝能夠同意他的上疏,能夠“乞出之朝堂”,讓各位官吏看到他的見解,以便位列朝廷。

當然,這還是曹植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而皇帝僅是“優文答報”,好言回覆罷了。

後半生的曹植每次想要求見皇帝與他獨自談話,論時政,希望有幸能被任用,然而始終沒有機會。而且當時法制對待藩國比較嚴厲,甚至是壓迫式的,派的屬官都是鄙俗無才的人,給的士兵則是一些殘疾的或者老弱的,數量也不超過二百人。再加上曹植犯過錯,各方面配給就都減半了。

也因此,曹植常常悶悶不樂,總覺志氣難報,終於引發疾病而去世,年紀才41歲,正值壯年時分。

一個熱血的有志青年,就這樣斷送了性命,帶著志氣難舒之情奔赴黃泉路上,何其悲也!


令狐菜栗子


提到曹植,大家就想起形容他文思敏捷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進而對相煎何太急的曹丕產生不好的印象,認為他妒賢嫉能!其實這是大大的誤會曹丕了!古人對曹丕和曹植的評價,是“仙凡之別”——但是請注意,這裡的仙是指曹丕!而那個凡才是曹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曹丕因為做了皇帝,大家都只記得他是魏文帝。而曹植沒能當上皇帝,人們對他寄予同情,就說他才華要比曹丕高。

試想曹操是何等英豪,文章武功古來稀有匹敵者!知人善用更是無需多言,他怎麼會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認識不清呢?曹植是很有才華,《洛神賦》也寫得非常好,但是比起他的兄長曹丕來還是差一點,更遑論他的父親曹操。


詞心劍氣


1、說起曹植來也許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七步詩》了!

2、 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家謝靈運曾誇曹植:“天下文才、一共十鬥,曹植佔去八斗,自己佔去一斗、餘下一斗,天下文人共分。”既誇了曹植,連帶自己也一誇了,確實很可愛。

當時天下的文人為什麼要給予曹植那麼高的評價呢?平心而論,曹植的詩文也沒有卓爾不群,就拿他們自己家人比較吧,曹植的詩文肯定沒有曹操的詩文那般的豪邁大氣,格局上沒有上去。

3、曹植的哥哥曹丕也是能作詩的,詩文很有深度,有思考,曹植的詩也並沒有達到曹丕的境界。

4、一句話,曹植在文藝界有極高的地位,都是三國時期那幫文人給捧上去的。這其中少不了文人心理書生情結在起作用,這些文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統治他們的領導就是一個大作家,大詩人,這樣也能給予自己特殊的照顧,畢竟在三國時期,文人階層的地位很脆弱,分分鐘就被暴力機器碾壓。而曹植是一個喜歡詩文的人,他的出現讓當時很多的文人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出來主持局面。

5、曹操確實是有意把職位讓給曹植,但經過考核後,他覺得曹植並不是個合適的管理者,尤其是管理國家機器這麼龐大一個機構是需要智慧和手腕的,而不是幾句詩文就能指點江山。而曹植在被考察的這段時間並沒有老老實實的等待組織考察,做一點政績出來,而是有點飄飄然了,彷彿帝王的位置已經在他囊中,穩操勝券了,越是這樣的人越就有麻煩,果不然因為放蕩不羈的文人脾性一再暴露,曹操就另有想法了,畢竟,帝王這個位置不是誰都能做的,詩人可以有很多。曹植酒醉闖入司馬門,這對一向對軍紀嚴明的曹操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自然接班人的問題是不考慮他了。

6、最後一起欣賞一篇曹植的詩:歡迎關注我們:“詩歌的樣子”

白馬篇

[魏晉] 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詩歌的樣子


一個很不錯的 文藝青年 詩詞歌賦 很有文學天賦 放到現在一定是個文壇星秀 搞文學的一般都比較單純 不適合玩政治 所以曹操選儲君的選擇不是最好的但起碼當時看來是對的 選曹植估計早早的就把 家業敗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