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欒川縣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概況】

欒川縣位於洛陽市西南200 km。地理座標:東經111°11'~112°01',北緯33°39'~34°11',面積2473.5 km²。全縣轄12個鎮、2個鄉、1個管委會、213個行政村,人口35萬。欒川縣礦產主要有鉬、鐵、白鎢、鉛、鋅、硫、金、鎂、螢石、銅、水晶、石煤等,尤以鉬 礦最為豐富。礦業產值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5.0%。截至調查時間,區內已發生有損失的地質災害138處,共造成3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4652.4萬元。

欒川縣地處豫西山區,縣境南為伏牛山,北有熊耳山,均出自秦嶺山系。伏牛山分支遏遇嶺,從縣境中部自西向東延伸,將全縣分割為南北兩支溝川,南川為伊河流域,北川為小河流域。根據欒川縣氣象站降水資料,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818.7 mm,最大年降水量為1370.4 mm(1964年)。6~9月降水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64.3%。降水量區域分佈上的差異是南部大於北部,深山多於淺山。縣境有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四條河流。

【地質災害發育分佈特徵】

欒川縣地質災害及隱患類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穩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區內共調查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206處,其中滑坡95處,佔災害點總數的46.1%;崩塌4處,佔災害點總數的1.9%;不穩定斜坡29處,佔災害點總數的14.1%;泥石流溝30條,佔災害點總數的14.6%;地面塌陷5處,佔災害點總數的2.4%;尾礦庫及礦渣堆放點43處,佔災害點總數的20.9%。其中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共佔60.7%,是境內主要地質災害類型。

縣境內滑坡主要分佈在伊河及小河、淯河等河流階地及其支流兩岸、主要交通線側壁。滑坡體構成以土質居多,主要組成物質為斜坡殘坡積物和基岩風化層。滑坡表面形態以縱長形、圈椅形為主,其次為舌形、矩形等,剖面形態則以臺階形、直線狀為主。其中穩定性差的滑坡79處,佔總數的83.2%,穩定性較差的16處,佔總數的16.8%。

區內崩塌多發於深山區,為自然崩塌,一般構不成危害,災害性崩塌多與滑坡呈相伴生關係。小型崩塌4處,其中土質3處、巖質1處。

境內泥石流溝均分佈於伊河、小河支流及沖溝內,南川則以伊河南岸發育較為集中,北川則以小河北岸較為發育。類型以河溝型泥石流為主,佔80.0%,其次為溪溝及沖溝型泥石流。從易發程度來看1條為高易發,29條為中易發。

縣境內地面塌陷以小型採礦塌陷為主,主要分佈於赤土店鎮、冷水鎮、潭頭鎮、獅子鄉等地,塌陷平面形態一般為圓形、橢圓形、串珠形或蜂窩狀分佈。在山嶺脊線一帶常形成相對錯動的開裂滑動區。目前均處於發展高峰期。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佈於伊河兩岸、小河兩岸、明白河中游、淯河上游等地,主要發育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而積約939.5 km²,佔全縣總面積的34.2%。地就類型屬中低山,地形陡峭,溝谷切割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烈。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17.4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分佈於合峪鎮一帶緩坡饅頭狀低山、小河與伊河之間遏遇嶺、陶灣北、叫河鄉和熊耳山南麓的緩坡梁狀低山等地,面積約1009.6 km²,佔全縣總面積的36.8%。區內人類工程活動不甚強烈,植被覆蓋較好,地質災害發育中等,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3.6處/100 km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分佈於伏牛山北坡基岩山地、熊耳山南坡基岩山地、叫河鄉以北、三川鎮西南和遏遇嶺都督尖等地,面積約524.5 km²,佔全縣總面積的21.2%。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小,植被極好,地質災害弱發育。地質災害,點平均密度1.3處/100 km²。

河南省欒川縣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研究

欒川縣1:10萬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地質災害隱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區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164處(重要隱患點87處),其中危害程度特大級16處、重大級26處、較大級62處、一般級60處。共計威脅人口35550人,成脅資產達1.84億元,對多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協助地方政府編制了防災預案和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初步建立了欒川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