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洛麗塔》不道德,是你們都讀錯了納博科夫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光的空間書店

近日,隨著納博科夫三部文學講稿的出版,上海譯文陸續在全國各個書店開始了“納博科夫的文學課”系列分享沙龍。首堂課在上海光的空間·新華書店舉辦,譯文社邀請了馬凌(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和陳以侃(自由譯者、書評人)兩位老師參加,為大家解讀納博科夫,看這三本講稿是如何實現“作家解讀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經典成就經典”。

今天與大家分享這首堂“納博科夫文學課”的課堂筆記,歡迎大家圍觀(限於篇幅,本文有刪減)。之後還會繼續推送納博科夫文學課,廣大納粉們不要錯過呀~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左:陳以侃,右:馬凌

為每一個作家劃分等級,按分數給作家打分。

果戈裡是 B-,陀思妥耶夫斯基居然是 D+?

“毒舌”,來自於納博科夫對文學的篤定。

陳以侃:

作為一個文學評論者,常常會有一種忐忑感,你會覺得自己讀書讀得不夠,你對一個文本的闡釋總有哪裡是欠缺的。但我覺得一個好的評論者,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要誠實面對你對某個文本的一種反應。

納博科夫做得非常好。他的《文學講稿》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文體,一種是“得到”式的網上解讀,非常細緻地將一本書重述給你,基本沒有加入個人的評判,只是把故事的細節、推進告訴你。另一種則像是豆瓣式短評,他會突然講一些非常個人化的,非常有主觀色彩的評判

。這是非常打動我的地方。

納博科夫的賣點可能是他的毒舌,但其實,所謂“毒舌”只是因為他個人的好惡明顯。在文學評論中,有這種個人的好惡是最重要的

納博科夫有很多的支持者、崇拜者,其中最大牌、最為人所知、最效忠於納博科夫的作家是英國作家馬丁·艾米斯,也是我最喜歡的英國作家之一。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英國當代著名作家,與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並稱英國“文壇三巨頭”。

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帶著明顯的個人好惡。但當一個讀者沉浸在作品中,有自己的思考的話,那就一定會有自己的好惡。納博科夫給俄國作家們都打了分,托爾斯泰是 A+,普希金和契訶夫是 A,屠格涅夫是 A-,果戈理是 B-,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C- 或者 D+ 。他對自己的判斷十分篤定。大的一個篤定是對文學史的,小的篤定,則是在文本中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每一個反應。

拋去道德感,代以文學美來看納博科夫

馬凌:

我認為看待納博科夫和《洛麗塔》的時候,需要放下政治的、道德的重任,而從文學的、審美的、詩意的角度來看待。文學在詩意中。文學是強調細節的,上帝在細節中。

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可以被接受,甚至是成為其課堂的參考書,是它創作於“新批評”盛行時期。新批評主張文本性,不太關注作者本人

。不研究雞,只研究蛋。強調在作品這個蛋當中,讀者能發現什麼,發掘什麼,能挑出骨頭來麼?一切以文本為核心,文本高於一切。

這種解讀又是非常細緻的。納博科夫的點評和分析能夠深入到上帝的細節之中。對於文學這一個建築,其他人關注文學的整體構架,納博科夫關注的是一磚一瓦,以及一磚一瓦之間的關係。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納博科夫手繪安娜所乘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臥鋪車廂內部

在《文學講稿》中,他會給學生畫細節圖,來具體解釋安娜臥室的壁紙是什麼樣子的,火車車廂裡面是什麼樣的。在他看來,每個細節都具有意義

這就像是美國類型片的電影,所出現的每一個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看《洛麗塔》如果只簡單看故事情節,那是很容易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前後有很多呼應,很多細節都埋伏好了。文學的細節性就體現在這裡

他對卡夫卡《變形記》裡那個蟲子,那個蟲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分析,然後包括他對《外套》中人物與人物之間關係的分析,這些點如果能向學生說明的話,是能夠顛覆大家對文學的一個觀念的。文學的道德性不用放得太強,什麼中心思想、主題啊,政治性啊,社會意義啊,放開這些批判性的部分,只看他的文學性,只看文本,從這個角度來了解文學。

納博科夫這位“上帝”充滿了矛盾感

陳以侃:

其實,我在看《文學講稿》時也有這樣的一個矛盾。就像馬老師剛剛講的,“新批評”理論說不看作家,只看文本。我們不講背景不講生平。我們只看作家是怎樣用想象力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

但納博科夫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作家是上帝。福樓拜說,一個作品當中,是找不到上帝的。就好像,現實生活中跟是找不到上帝的,但上帝無處不在。他認為,作品當中應該找不到作者的痕跡,但是作者無處不在。包括馬老師說的,納博科夫是用細節來構建自己的虛構世界。

也就是說,當作者作為上帝的時候,他運用了種種細節,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意象,都是一個選擇。那麼我們在探討他的文學時,我們就好像在探討上帝的每一步是怎麼選擇的。它不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思的評判文學、探討文學、欣賞文學的一個角度。

那麼馬老師有沒有覺得這裡面有一個矛盾,就是說,納博科夫覺得,作者在作品中既要隱形,但他又非常在意作者,在意這個“想象力”的上帝是怎麼去創造這個虛構世界的。

是偽裝者,還是魔術師?

馬凌:

納博科夫不僅這個事情是很矛盾的,其實還有很多方面都是很矛盾的。在我看來,納博科夫一生都是一個偽裝者。當然,他給自己起了一個非常善意的名字,叫做魔法師。

譯文新出了《勞拉的原型》,在這裡提醒大家,去看一下《勞拉的原型》,去看一下《洛麗塔》,去看一下納博科夫一生當中,多達四五次對一個主題反覆地寫作。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勞拉的原型》

上海譯文 2018 年 7 月出版,即將上市

想先睹為快這本新版“勞拉”嗎

請往後看了解下如何獲取

他在寫《勞拉的原型》這部作品的時候,叮囑他的兒子不要把這本書出版。為什麼?我覺得他可能是害怕大家發現他內心深處想深深隱藏的某種東西,這個主題我也不展開去說了。我想大家看了的話,都會恍然大悟的。

納博科夫一生都把弗洛伊德看做是一個騙子,一直排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其實他是對這個學說有所瞭解。如果大家看《洛麗塔》前面的部分,對於亨伯特這個教授,是如何喜歡一個小女孩,作者運用了精神分析學的解釋。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在中國有一句話,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納博科夫這一生當中是沒有緋聞的,但是我想,他把內心深處非常潛在的,非常隱蔽的願望化成了文學。所以,這樣的作家我們一定要體諒他。他可能不那麼道德,有很多不那麼傳統的地方,但是他日常的社會行為沒有對社會造成傷害。他把他的故事,換成另外一種表述,用另外一種美感表現出來

拓展文學自由的邊界,拓展個人自由的空間

馬凌:

文學史上大量的作家從私人生活來看,都有一些道德敗壞的嫌疑,或者說是不那麼傳統。凡是這類作家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都在儘量拓展文學的自由的邊界,盡力拓展個人自由的空間。所以他們有種反傳統的,反對社會壓制的心態。

那麼在納博科夫的作品當中,一方面,他是秉持一定的原則,不破壞當時的社會文明。另外一方面,在內心的深處,他有一個隱秘的表達。他一生都是一個偽裝者。

這種偽裝放在文學之中,他把自己稱作是一個魔法師。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偽裝者”納博科夫

所以如果我們看納博科夫只看到一層意思的話,那可能是對他的一種浪費。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只想看到清晰明確的一層意思,那麼大量的通俗小說都能幫我們做到這一點。但是看到第二層意思,乃至第三層意思,看到他的意思與意思之間的這種繁雜,各種矛盾之間的一種糾結,那才是看懂了納博科夫

假如你深入去研究,問題都會非常紛繁複雜。一方面,納博科夫是有一些我們認為不太正統,不太有道德性的傾向。大家在看納博科夫的時候,不要想在其中看到任何道德。納博科夫的殘酷與美感喜樂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他對於美感的追求,對於文學的激動,對於生命當中值得狂歡的失去的激動。另一方面,是對於社會道德的是如何看待的,這非常複雜。

我是這樣回應陳老師的這個問題,不能從一個層面來看待納博科夫。一方面朝 A,一方面朝 B,這種強大的矛盾被合在一起的話,構成一種張力結構。這是文學當中非常可貴的東西。同樣,也會拓展我們對社會的,對世界的,對人生的,對文學的諸多理解。

陳以侃:

一個小說家內心深處的東西,與他在作品中表達的內容是能夠對應的,這個關係十分複雜。比如說,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和《俄羅斯文學講稿》完全是兩種風格。

我前面講到,納博科夫說他不研究作家的生平,社會背景,但其實在《俄羅斯文學講稿》中,他談到了作家生平。他認為,美國的學生對這些作家不是特別熟悉。他在評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時有一段很誅心的話。我當然覺得它是有道理的,但是從納博科夫本身的文藝觀來說,他沒有控制住自己。因為他太討厭陀思妥耶夫斯基了,所以他忍不住要狠狠 diss 一下他。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納博科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歡把身體的痛苦和精神的屈辱看作是一個襯托品行端正的人的美好的方式。這可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個人悲劇。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西伯利亞服過苦役。他本來是一個自由的熱愛者,一個叛逆者,一個個人主義者。但是那個刑期使他受到了傷害。同時,作為一個藝術創造者,他的藝術迸發也受到了自身苦難的傷害。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承認,他認為正是由於他的身體和精神在西伯利亞所遭受的痛苦,才使得他變成了更好的人

納博科夫在這個角度,直接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個人生平對應到了作品上。

不是《洛麗塔》不道德,是你們都讀錯了納博科夫

陳以侃:

談論起小說精神的話,有一個詞叫做 Irony——反諷,指作品的字面意思和讀者感受的信息並不一致。作家表達的信息與文字所傳達出來的內容有所間隔。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個opposition——對立面,他始終糾結於自身主題。他不斷地試探自己在字面上不可能到達的地方,比如說《洛麗塔》。

馬丁·艾米斯一直都很擁護納博科夫,但是他在去年的文學評論集裡,最終也承認納博科夫對這個主題的寫作實在太多。還有一個著名的英國評論家,戴維·洛奇,他在評論《洛麗塔》的時候說,《洛麗塔》的藝術手法非常高超,但我們得承認它在人性扭曲中的那種恣意的表達,我們首先要謹慎地、忐忑地去面對這一點,我們才對得起我們的言論自由

另外一點是,作家在面對使自己糾結的心事時,會用 “irony” 的方式去表達,他會將其扭曲,把自己間隔在這種心緒之外。就像納博科夫在寫亨伯特的時候,他將自己完全投入到亨伯特的心緒當中,用一種浮誇的文字,和讀者進行一種密謀。但他同時跳出了亨伯特的角色,用讀者的身份來旁觀書中角色。納博科夫的妻子薇拉在後來評述這本小說的時候,說到,你們都讀錯了,其實這是一本非常道德的小說。

實際上,認同那種洛麗塔的痛苦,才是這部作品真正的內核。納博科夫就是在這裡設計了一個 irony ,他讓自己跳出到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之外。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納博科夫和薇拉

馬凌:

這個我很同意,我們剛剛所說的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提到這個反諷,納博科夫本身是一個文體學家。也就是說對於文體的敘事上,設計上,在構建文體和呈現風格上,確實是他人所不能及。很有趣的是,他很多作品採取了對其他作品的模仿,但內核又是對這種文體的一個批判

比如說《洛麗塔》在開端便提醒讀者,在這一本書中會存在一些色情的內容,勾引著大家看下去。但是看到最後,讀者會發現,這本書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他是對文體作一個批判,希望讀者能夠在最後恍然大悟,你如果不能夠恍然大悟,那就是什麼都沒有看到。他是先吸引讀者,然後讓讀者認識到文章中嚴肅的部分。

提到戲仿的話,大家通過大量的論文也應該是有所瞭解。納博科夫曾是博物館的兼職研究員,專門研究蝶類。他特別關注蝴蝶偽裝的那一部分。蝴蝶為了避免被天敵吃掉,會對自己做偽裝,甚至能偽裝一滴水對於陽光的折射。我理解他對這一現象的興趣,這和他對文學的企圖是一致的。

表面看來,他是模仿某種東西,但他其實是一種戲仿。他採取了一種戲仿的方式對文體作他自己的批。這是他文學的軌跡,也是他作為魔法師的一個層面。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如果認真研究,他的所有作品與通俗文學有一個重疊,但他的每部作品又是對其他文學的一個超越,這使得納博科夫的作品在嚴肅文學當中佔據一席之地。他能夠將一類不是他首創的文體,通過自己的模仿將其推到一個高度,這是他的偉大之處。

理想讀者的四要素:想象力、記憶力、藝術感以及一本字典

陳以侃:

我們在講納博科夫是如何將自己內心糾纏的東西通過文體表達出來,聽上去可能很陰沉。但納博科夫所追求的不是一種陰沉的細節,他的作品並不是化不開的陰暗。

納博科夫其實是一個非常輕盈、非常歡樂的作家,有美學上的“喜”。為什麼他在《文學講稿》中關注一種細節,因為細節是歡樂的,上帝隱藏在細節當中。上帝慷慨地將作品隱藏在這些快樂之後,就像作者快樂地將這些喜悅填充在文本的褶皺當中。我們作為讀者的職責是將其發掘出來,體味這種細節

納博科夫在創作文學和評論文學的時候都是這樣做的,他認為體味藝術作品中的獨一無二是體味想象力的獨一無二,而這種想象力的獨一無二就在那些細節當中。

他說,

細節是無限的,但不意味著細節是唾手可得的。就像面對納博科夫的文本一樣,你要去不斷挖出他美好的,深入的東西。細節之間的聯繫是一種交織的主題,是一種格式,一種規律。就像分析卡夫卡時,他不斷提到“門”的意象;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時候,他認為那裡有一種不斷出現的層次:蛋糕的層次,帽子的層次,連衣裙的層次,這種層次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作為讀者,就是要把作品中連貫的細節、隱藏的脈絡找出來。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納博科夫對《包法利夫人》千層餅主題註解及查理帽子的手繪

納博科夫在書中還提出理想讀者的四要素,他認為讀者需要有想象力、記憶力、藝術感以及一本字典。用字典瞭解詞的確切意思,用記憶力來記得前後文本之間的聯繫,只有這樣,才能在細節當中領會文本隱含的意思,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勾連。用藝術感和想象力來發現細節當中的美感。從細節之處挖掘快樂,這是進入納博科夫的一個重要的角度。

納博科夫的細節是什麼樣的?

馬凌:

細節還是多種多樣的,納博科夫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有時會從納博科夫的非文學作品當中體味他的細節,比如《文學講稿》。隨處可見的細節能夠讓你深深感受到美感。人生是通過一個個小的意象建構起來的。納博科夫的美感喜樂不僅僅是體現在視覺的細節上,還體現在味覺的細節裡。

他確實經常出人意料,我們在看其他作家作品時,從未發現這種種寫法。納博科夫本人也喜歡在其他人的作品中讀到這樣一種詩意的表達。比如說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的美學追求和納博科夫非常相似,都是非常強調細節的。所以當納博科夫在閱讀《包法利夫人》的時候,應當是非常愉悅的。詩意存在於細節當中,納博科夫也是希望讀者能夠在細節當中讀到這份詩意,而不是很沉重地看待

納博科夫在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時不是很厚道,那是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筆下的世界過於沉重,那些漫長的句子、冷酷的意象都是納博科夫所不喜歡的。

納博科夫有他自己固執的地方。他有一本文集,過去翻譯成《固執己見》,新版由譯文社出版,翻譯為《獨抒己見》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獨抒己見》

上海譯文 2018 年 8 月出版

我其實更偏愛“固執己見”這個名字,因為納博科夫有他固執的地方,不管他人贊同與否,他的想法都不作更改,完全是他的一己之見。正是因為他有自己獨特的衡量標準,才會把我們認為的一流作家貶到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相對的,他所欣賞的那幾位,都是追求細節且有想象力的。

納博科夫何以如此“固執己見” / “獨抒己見”

陳以侃:

我的文學評論角度和納博科夫其實是不一樣的,他覺得作者本人不重要,只需要在意作品本身。但我認為作者本人很有意思,作者的生平,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如何造就這位作家的。即使不是一一對應,僅僅是一種意淫,也是很有意思的。馬老師剛剛有提到納博科夫的固執己見。那麼,納博科夫為何如此固執呢?這與他的生平其實有關。

布賴恩·博伊德曾寫過《納博科夫傳:俄羅斯時期》,這部作品堪稱神作。這位作家可以算是英文世界中最瞭解納博科夫的了。他說,納博科夫對個人的快樂有一種天才,他總能夠讓自己快樂。這是種固執己見的快樂,一心追尋日常生活中的魔力的快樂

納博科夫何以成為這樣輕盈快樂的人呢?他到底為何這麼討厭陀思妥耶夫斯基呢?這本傳記開篇的兩個字給出了很好的解釋。納博科夫出生於貴族家庭,生活十分富庶。他的母親在他童年教會他的詞是 “NOW, REMEMBER”(現在,記住),你要記住現在的細節,因為未來的這一切都會消散。你需要用一種懷舊的溫情來記住這些美好。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後來因為戰亂等,這個富庶的家庭不斷遷徙,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納博科夫在這時生活是窘迫的,此時,他對於快樂的天才就顯現出來。他的生活是是苦役和極樂的交纏。

他對文學的理解是一樣的,他認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就是在這樣的日常細節中,來發現點亮生活的魔力。當然這是虛構的,但這也正是一個藝術家了不起的地方,即便是虛構的世界,你也會對這樣的魔力產生共鳴

納博科夫在解讀文學時,為什麼那麼在意這些細節?因為他希望那些虛構的世界是經得起考驗的,他期望作家能夠創作出一個真實的虛構世界。從納博科夫的生平來看,他逃過了斯大林,又逃過了希特勒。他十分明白,美好是怎樣在轉瞬間灰飛煙滅。他是一個輕盈快樂的人,但是他同時目睹了那麼深重的苦難。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期望創造出一個不那麼脆弱的,經得起推敲的虛構世界。所以他才會如此在意細節。

詩意且偏執的納博科夫與他的文學講稿

馬凌:

我們倆說了很久了,但是我們的表達還是和納博科夫的表述差很遠,因為我們的表述也缺乏細節。不如來讀一段納博科夫感受一下,來自《文學講稿》中的《文學藝術與常識》:

“我想象的出,我的年輕的夢想家,成千上萬的浪跡在地球上,在肉體的危險、苦痛,塵霧、死亡最黑暗卻又最斑斕的歲月裡,保持著同樣非理性和神聖的標準。

這些非理性標準以為這什麼呢?他們意味著細節優越於概括,是比整體更為生動的部分,是那種小東西,只有一個人凝視他,用友善的點頭招呼他,而他周圍的人則被某種共同的刺激驅向別的共同的目標的時候。”

這段話寫的非常好,我們在分析他的作品時,看待他的標準時,可以看到非常細節化、個人化的層面。納博科夫自己的表述,即便是在非虛構作品中,也是很詩意的。

在他的這三部文學講稿當中,以歐美文學為主體的這本《文學講稿》是我們大家最容易接受,最易讀的。《俄羅斯文學講稿》為了方便美國學生理解,是加入了很多背景,同時也表達了他的政治立場。

我個人認為,三本中最不好讀的其實是第三本《講稿》,因為納博科夫很不喜歡這部作品,他是在課堂上對於這部作品進行批駁。在我看來,他區分了帶書名號的《堂吉訶德》這本書和不帶書名號的“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對於人物來說,唐吉訶德是一個邊緣人,是一個理想者,有美學追求,他抱以深深的同情。但他十分反感塞萬提斯笨拙的文筆敘述,這本《講稿》都在談論這兩個方面。

納博科夫對文學的態度是很認真的,他可以花一本書的篇幅來談論清楚一部作品,這其實是種有執念的,理想的,苛刻的,帶點偏執狂的舉動。如果三本書連著讀下來,會有很大收穫,也會更瞭解外國文學。

(完)

不知您對兩位老師的解讀有何看法

歡迎在文末發表您的觀點

三位留言精彩的讀者將獲贈一本新書

《勞拉的原型》

也請順手戳文末

閱讀原文到豆瓣點個想讀

相關圖書推薦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點擊上圖封面即可購買)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

《文學講稿》

《俄羅斯文學講稿》

《〈堂吉訶德〉講稿》

函套裝附贈精美納博科夫文學筆記本一本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點擊上圖封面即可購買)

《納博科夫短篇小說全集

文學大師納博科夫短篇小說首次完整結集

爐火純青的小說技法

幽暗跌宕的現世寓言

縈繞一生的記憶迴響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點擊上圖封面即可購買)

《愛達或愛慾

全新修訂版

納博科夫晚年巔峰之作

與《洛麗塔》《微暗的火》一同構成無可匹敵的三部曲

不是《洛丽塔》不道德,是你们都读错了纳博科夫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