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一座在中國力量中浴火重生的城市

馬克思曾說,“只有奮鬥,才能治癒過去的創傷”。在歷史的長河中,十年不過是彈指一瞬。但對於在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的新北川而言,十年鉅變足以使其在人類抗災減災史和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濃墨重彩一筆——

北川,一座在中國力量中浴火重生的城市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張宇 通訊員 王守蕾 鄧軍

北川,一座在中國力量中浴火重生的城市

北川新縣城已成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國際旅遊小鎮 (廖世龍 攝)

這座城市,遭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劫難:山崩地裂,家園頃刻成廢墟,親人須臾別人世。

這座城市,深切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心手相連,共克時艱。

這座城市,被一種夢想所激盪:災難可以摧毀所有的物質,但摧不垮偉大的精神——百折不撓,奮發圖強。

北川十年,滄桑鉅變,一座匯聚了大愛的現代之城拔地而起,創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蹟!

感恩之城

大愛築羌城 在感恩中奮進

2萬人遇難失蹤,2.7萬人受傷致殘,14.2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近600億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北川留下的是一串冰冷的數字。天災無情,人間有愛。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舉國援助,救蒼生於危難,傾財盡力,幫助群眾重建家園。十年,匯聚了愛心和信心的城市,災後恢復全面完成。

走在北川新縣城的大街上,十年前的疼痛已換成了站起來的新顏,純樸友善熱情的羌族人民,又意氣風發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和住在新縣城裡的人們聊天,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感恩”二字。感恩,已成為北川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特色;感恩,已成為24萬北川人外化於行、內化於心的自覺。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成一種守望相助的情懷。2010年4月18日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北川縣委、縣政府在第一時間組織醫療衛生救援隊伍,緊急撥出應急搶險資金和醫療衛生藥品送往玉樹地震災區。2013年4月20日,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全縣黨員幹部群眾以多種形式捐款捐物280餘萬元。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發生後,北川派出100餘名民警和醫護人員,設立多個執勤點和4個救助點,24小時執勤保暢、救助轉移的傷員。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成自強不息的品格。北川湧現出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蘭輝。他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不顧個人安危,檢查安全工作,犧牲在下鄉途中。北川湧現出“全國十大最美村官”——陳家壩鎮平溝村黨支部書記肖琳,他本是一名抗震救災志願者,十年間變身為紮根山區的創業者,他以“網絡營銷”的方式把北川的山貨銷往全國各地,幫助北川群眾增收致富。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成不斷延續的大愛溫情。“北川好人”王豔是國網北川羌族自治縣供電公司陳家壩供電所的收費員,在“5·12”特大地震中失去了男友。震後她做出了一個決定:認男友的父母為乾爹乾媽。如今,王豔與現在的愛人一起贍養老人,用愛心為一個破碎的家庭續溫。

在北川,感恩已演化成不懈奮鬥的力量。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北川安昌鎮寶林村脫貧群眾何國德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何國德過去是貧困戶,在當地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的幫扶下,他成功摘掉了“窮帽子”。他說:“我切切實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對我們的好。我脫貧了,我要像我們村的第一書記那樣無私奉獻,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那一天,全縣有12名脫貧群眾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大愛築羌城,北川人民在感恩中奮進向前。

旅遊之城

打造世界級羌民族特色旅遊目的地

一個個漂亮的羌寨如同一顆顆炫目的明珠,鑲嵌在進出北川的公路兩旁。走進北川新縣城,住宅區、行政區、商業區各自獨立,建築風格分明,馬路整潔寬闊。小區內綠草茵茵,花團錦簇,小橋流水,甬道縱橫。白石、羊頭、羌繡等羌文化元素隨處可見,吸引著萬千遊人。

北川有羌族人口8.5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5.4%,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北川成為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久遠而深厚的羌民族文化,為北川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該縣依託區域優勢,進一步弘揚羌民族歷史文化,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全力打造世界級羌民族特色旅遊目的地。

“咚咚的羊皮鼓,羌笛悠悠,羌歌聲聲”,北川巴拿恰(羌語意為:做買賣的地方)商業街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這裡是北川新縣城景觀中軸線和步行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羌族民俗和手工藝展示為特色,集餐飲、休閒娛樂、購物、賓館酒店為一體,一個美麗、具有羌民族特色的城市商旅綜合體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北川,吸引遊客的遠不止北川新縣城。北川旅遊資源豐富,有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西羌九皇山、藥王谷、尋龍山、老縣城地震遺址、唐家山堰塞湖、維斯特農業觀光園等景區(點);有新北川賓館、石椅羌寨等星級酒店和農家樂;還有羌繡、水磨漆、羌茶等特色文化產品和《大北川》《禹羌部落》等演藝精品。

震後十年,北川重生,旅遊成為當地發展振興的重要產業。北川的大山裡,分佈著眾多羌寨,號稱“北川第一村”的吉娜羌寨,在地震中淪為廢墟。重建後,這裡率先搞起了旅遊業,家家戶戶開農家樂飯店,賣旅遊紀念品,提供住宿。“吉娜”是羌族文化中美麗女神的名字,是“最美好”的意思。地震後重新修建的院落,仍然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幽邃偉岸的碉樓傲然挺立,成就蒼山綠水間一道奪目的風景。

被譽為“雲朵上的民族”的後裔們,與十年前相比,“我們就猶如坐在雲端上,硬是過上了好日子。”在北川石椅羌寨,當地老百姓滿足地對記者說。生態修復的“紅利”使北川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魅力羌城,搭上旅遊“專列”,讓老白姓真正過上靠山吃山、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日子。2017年,北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814元,全縣整體順利實現脫貧。同年,作為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單位,北川接待遊客635.07萬人次,同比增長26.87%;帶動相關產業收入51.71億元,同比增長27.02%,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22.27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8.09億元。

隨著“中國羌城”北川品牌的進一步傳播和深入人心,北川旅遊業更加讓人期待。

產業之城

災後恢復全面完成 經濟總量不斷躍升

地震發生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黨政軍民的大力支持下,北川黨員幹部群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迅速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艱苦卓絕的特殊戰鬥,打贏了搶險救人、搶通保通、衛生防疫、防治次生災害、安置群眾、信訪維穩等一場場硬仗。

十年時間,北川堅持科學重建、和諧重建、務實重建、艱苦重建、廉潔重建,統籌推進住房重建、設施重建、產業重建、城鎮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態重建,完成總投資283.54億元,實施重建項目754個。公共服務能力遠超地震前水平,實現了“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實現了從廢墟走向新生、從悲壯走向豪邁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業重建中,北川把做強做大特色農業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建成中羌藥材、高山蔬菜、魔芋、茶葉、果品等“五大特色基地”75萬畝。第一產業增加值從4.32億元增加到10.8億元,年均增長4.4%。“三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各類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到2017年末發展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個,比2007年增加25個。累計創建“三品一標”35個,北川白山羊被農業部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北川苔子茶”“北川花魔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榮獲全國魔芋產業基地縣、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四川馬鈴薯種薯基地縣等稱號。

走進北川通航產業園,泛美航空項目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山樑上,機場跑道正在建設中。按照新型工業化理念,北川加快轉換新舊產能接續,持續擴張工業經濟規模,規劃建設山東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通航產業園、智慧家居產業園、農特產品加工園“五大園區”。通航產業園被納入全市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2007年-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2017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9.06億元,是2007年的2.32倍,2017年培育規上企業3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2家。效益穩步回升,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7億元,是2007年的2.8倍。

北川十年,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2017年超預期突破50億元大關,達到50.19億元。成功摘取全省少數民族十強縣桂冠,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模範縣”等殊榮。2017年,人均GDP達到2261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04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14元。兩項收入連續9年領跑全市,連續2年獲評“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

震後十年看北川,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後來居上,趟出了一條“高速發展”之路,而且,這條路越走越寬。

幸福之城

從“挺了過來”到“幸福起來”

走進北川擂鼓鎮蓋頭山有機茶葉基地,一場小雨過後,撲面而來的是滿眼翠綠。半人多高的茶樹,排成一米寬的“隊列”,從山腳一環一環繞向山頂。勤快的農人一大早就上山採茶。衣袖、褲腳被露水打得溼漉漉的村委會主任陳正軍說,這種明前茶製作出來,一斤可以賣到上千元。

這十年,擂鼓鎮人民的幸福生活,除了得益於農業增收渠道的拓展,還在於該鎮先後實施項目347個,投入資金3億多元,為安置點解決了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民生問題,為群眾安居打下了堅實基礎。

清晨,不少老人沿著鬱鬱蔥蔥的山路走到蓋頭山場鎮觀景點,迎著春日的晨光,吸一口伴著茶香的空氣,俯瞰一下美麗的家園,一個貧困山區鄉鎮的涅 重生就在眼前。“黨的光輝耀羌鄉。”這是擂鼓鎮居民從心底發出的感嘆。

此時的美麗擂鼓,是整個北川變化的一個縮影。為了提升北川人的幸福指數,北川全力推進民生事業,群眾幸福感不斷增強。城鄉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009年的3.06倍下降到2017年的2.29倍。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838元,是2009年的2.4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463元,是2008年的2.45倍。城鎮新增就業逐年上升,累計新增就業24527人,平均每年新增就業2229人。2017年末,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8.27萬人,比2007年增長10.61倍。

同時,北川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16年起實施15年免費教育,每年投入資金7300餘萬元,教育民生切實改善。學前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穩步實施“村級學前教育計劃”,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從2007年的60.2%增長到2017年的91.2%,淨增31個百分點,連續5年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特等獎。職業教育得到特色發展,升學率和就業率均達96%以上,成功舉辦全國第六屆特奧會羽毛球項目比賽和綿陽市第六屆運動會等重大賽事16場,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曾經,貧困是困擾北川山區群眾走向幸福生活的“攔路虎”。如今,通過全縣上下的不懈努力,北川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重大勝利。截至目前,累計減貧19135人,66個貧困村退出,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以下,全面達到四川省貧困縣退出“一低三有”標準,順利通過市初審和省驗收考核。社會組織扶貧和村級財務“互聯網+精準扶貧代理記賬”兩大探索性創舉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性批示。

災難砥礪精神,夢想凝聚力量。北川十年,一段各民族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的深情凝聚於此,一個執政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彰顯於此,一種制度協同整合、集成創新的優勢展現於此。穿越災難,砥礪前行。如今,在偉大“中國夢”的感召下,北川,這個在祖國大愛情深中浴火重生的城市,正以一顆感恩之心激昂奮進,譜寫著新時代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