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缺乏整體上行催化,反彈行情或弱於預期

紅刊財經 董忠雲

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而美歐等發達國家過去都走過相似的道路,出現經濟增速中樞高位下移、產業結構調整、政府實施供給側改革以實現經濟的平穩換擋等特點。各國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同時,各國在宏觀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場的運行情況也對我們判斷A股未來走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市場缺乏整體上行催化,反彈行情或弱於預期

發達國家經濟轉型,助推股市走強龍頭效應顯著

國際比較研究顯示,美、德、日、韓等國在經濟面臨發展困境時,紛紛啟動供給側改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經濟增速的波動中樞下降,但經濟運行更加穩健,企業經營效率和利潤均出現明顯提升,特別是行業中的龍頭企業由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更為受益。美國走出滯漲困境之後,於1980s大力推行財政減稅主導的供給側經濟改革,企業盈利見底回升,大中市值股票跑贏市場,顯示出龍頭效應。聯邦德國在經歷了1980s初經濟衰退之後,積極推動供給側的結構轉型,財政減稅與穩健貨幣政策協調妥善應對了外部衝擊,股市重拾升勢。“精益生產”理念被廣泛應用到德國製造業企業中,以汽車行業盈利提升最為顯著,市場藍籌風格凸顯。日本經濟增速換擋期,政府倡導企業開展“減量經營”,製造業企業積極縮減庫存精簡架構,扭轉了產能過剩局面,龍頭公司盈利改善,石油石化、採掘全面領漲,大盤藍籌風格表現更優。此後日本經濟轉向“微電子革命”,新興產業興起帶動小盤成長股積極表現。韓國在受到1990s金融危機重挫之後,改變了此前依靠政策寬鬆託底經濟的舊思路,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推動經濟的轉型與改革,金融業積極處置不良資產,製造業淘汰過剩產能,龍頭企業效率提升帶動大盤藍籌股走強。

總結來看,上述幾國都隨著經濟轉型的逐步推進,實現了經濟運行效率改善和企業盈利提升,股市開始普遍走強,各國股市中漲幅領先的行業因所處時期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龍頭效應顯著,藍籌風格主導市場。

市場風格未變,龍頭邏輯向成長藍籌延伸

中國供給側改革以來的實踐基本符合上述規律,在經濟增速向下換擋的過程中經濟運行效率卻實現提高,尤其是大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得到改善,龍頭效應凸顯。2017年以來,A股傳統行業中龍頭企業盈利與估值同時提升,價值藍籌強勢引領市場。但今年2月開始A股市場風格出現一些變化,價值藍籌開始走弱,而代表新經濟的成長股,受到投資者的積極關注,逆勢上漲,2018年上半年成長股如醫藥、計算機等板塊相對強勢。我們認為,當前成長股的上漲邏輯並非是市場風格的轉向,龍頭效應依然發揮作用,只是從價值藍籌向成長藍籌擴散。

同時,雖然以互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經濟龍頭企業盈利增長顯著,但尚未帶動創業板整體性業績的持續提升,成長類小盤股出現業績證偽的風險不減。在市場風險偏好偏低的環境下,投資者更加傾向於業績確定性好的價值藍籌,成長股估值全面提升的條件尚不具備。下半年無風險利率仍有下行空間,傳統經濟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這些都將進一步利好具有低估值優勢的價值藍籌。但受益於新舊動能輪換持續進行,市場運作機制逐步完善,市場機會有望繼續趨勢性的由價值藍籌向成長藍籌擴散。

政策寬鬆尚未取得顯著實效,市場反彈力度或弱於預期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財政、金融政策同時發力,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上述內容顯著提升了市場對於寬鬆政策的預期,從而為股指反彈提供了動力。但隨後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表述上又出現了一些變化,顯示雖然財政、貨幣、去槓桿等政策可能仍向松的方向微調,但力度很可能不及市場預期,這將削弱A股反彈的動能。另外,近期央行通過發佈理財新規,調整MPA參數等手段放鬆表外信用的監管節奏,意圖促進表內信用擴張,扭轉廣義流動性偏緊的局面,這也從流動性層面對股市構成利好。然而由於信貸派生依賴於社會信用主體與商業銀行的微觀行為,商業銀行受制於資本金壓力,經濟下行壓力下大量中小企業的盈利預期改善不強,信貸資產投放的“寬信用”實際效果如何仍待檢驗。

綜合而言,市場缺乏整體上行催化,短期估值修復的反彈力度或弱於預期,中期市場結構分化,龍頭效應仍將持續。預計下半年大盤仍以弱勢震盪行情為主,價值與成長藍籌由於兼備業績確定性與估值優勢,具有較高的配置價值。

(本文作者系中航證券研究所所長)

版權聲明:此內容版權歸《證券市場紅週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下載和傳播,禁止對原內容進行修改,禁止用於商業用途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