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世紀禁慾、壓抑至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對應試教育的啓示

尼采的《權力意志》對基督教和儒家的教育批判極其相似,稱為奴隸式的、基督徒式的、中國式的、服從的、逆來順受的,和奴隸道德對立的是尼采的主人道德,他提出——人的目的是超人!人從神的權威、君王的權威獨立出來,那活著才有意思!

西方近一千年中世紀的封建社會,politics上為君主專制,思想、文化、教育、信仰被基督教悉數壟斷,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被禁被毀。以神為中心的、禁慾的、反理性的、反科學的教育幾乎滅絕人性,人性普遍被壓抑,沒有現實的幸福和活著的意義,整個中世紀是極其黑暗的。這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倒很相似,politics上同為君主專制、宗法制度,思想、文化、教育、信仰獨尊儒術,所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三綱五常”,這三六九等的儒家文化倒維護了封建的等級制度,權威主義、家族主義、等級主義壓抑了人的本性,教育是politics的婢女,科舉制度以服務為中心,被動的、背誦的、服從的教育,人性也普遍被壓抑,魯迅在《狂人日記》裡的“吃人”也便是這個意思。

14世紀末,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攻佔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拜占庭,拜占庭裡藏著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被帶到了西歐、意大利,昔日人性的輝煌才公諸於世!內心對自由的個人主義、人文主義和對現世幸福的呼喚在腐朽的、壓抑的中世紀末期匯成洪流即文藝復興,無論生活、思想、文化、教育悉從以神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人性煥發出光彩,文藝復興時的文學、藝術、科學星光璀璨。此時以神為中心的、灌輸式的、被動的教育轉化為以人為中心、啟發式的、主動的教育,首先是人文主義、人本教育理念的覺醒,再是社會上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合力的改革,這是值得中國教育借鑑和反思的。

中國雖然已經結束了封建社會達100年,但中國的經濟、教育、醫療等體制面臨轉型即改革,經濟上雖然改革開放40年,但教育遠遠滯後,應試教育仍然延續了科舉考試製度,是唯考試至上、唯分數至上,抹殺人性的教育。但在中國以家族主義、集體主義為傳統、politics上大一統的現狀,想改革較西方遠為困難,需要創造出自己的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學、教育體系甚至是人本主義的文化,這在傳統文化中還未產生的,除此之外,體制上的改革更為複雜困難,中國教育是比較行政化的,教材、考試統一有教育部規劃的,很難體現教師、學生、學術的自由,因此使得中國的教育質量離西方好有一段距離。中國教育實現去行政化,建立起一套新的以教授治學、行政服務、社會參加的多樣化、自由的教育,以培養未來創新、創業、富有創造力、獨立、完整的人,適應全球化、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端教育。

因此,不僅僅借鑑西方的教育轉變歷程,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體系、教育體制上需要國人自己創建一套適應中國人的教育,畢竟文化教育傳統、politics體制是不一樣的,實行起來與國外不同。

但我們至少抓住了一條藤——人本教育,未來改革有一定的方向,就讓我們抓著這條藤,摸索前進吧,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因為已經有很多人已經在實踐了,在這股洪流再大一點吧!我們正走在希望的路上,未來的曙光透著一點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