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2020年農民年人均 收入達2.6萬元

力爭2020年農民年人均 收入達2.6萬元

惠州近兩年將建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圖為博羅松樹崗村的“空中田園”現代農業觀光項目。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攝

農業大市惠州正在全力向農業強市邁進。

據惠州市農業局的數據顯示,去年該市農業總產值278.5億元、增加值175.2億元,排全省第10位;農民收入(人均19284元)排全省第6位;據預計,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業增加值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2.7元,增長9.4%。

日前召開的惠州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像研究工業經濟那樣研究農村經濟,像研究城市治理一樣研究農村治理。這為惠州的鄉村振興特別是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惠州市農業局局長葉啟靈表示,接下來要推動三個轉變——發展理念由傳統農業理念向工業理念轉變、發展導向由增產向提質轉變、發展路徑由單一種養向三產融合轉變。

惠州的目標是,力爭2018年全市農業增加值增長4%,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0%;到2020年,農業增加值要達到2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6000元,基本建成鏈條完整、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現代農業強市建設成效明顯。

●南方日報記者 葉石界

建設兩大園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必須要有集聚要素的平臺。為了推動產業集聚融合發展,惠州將建設兩大園區作為抓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公園。

葉啟靈表示,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引進農產品加工、儲運、物流、商貿等企業,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科技、設施、品牌、信息等要素聚集,推動優勢產業集群化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做大農業堆頭。

其實,今年4月,惠州市農業局就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並編制了《惠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

所謂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品牌)”,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範圍,建設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目前,惠州已經明確了今明兩年的任務——啟動惠城區優質糧食、惠陽區平潭、博羅縣羅浮山茶葉、惠東縣九龍峰、龍門縣香稻等5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2019年計劃建設龍門縣柑桔、惠東縣馬鈴薯、惠城區養殖等3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到2020年現代農業園區總產值超過200億元。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承擔著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任務。按該市目標,到2020年,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12個,引領帶動全市現代農業加速提質增效,形成“以園興農、以園強縣”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相對而言,農業公園則更凸顯“農業+旅遊”的概念。

“創建農業公園,就是要發揮農業的生產、供給、生態等功能,促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功能多元化,建設集鄉村旅遊、文化傳承、農業科普、農事體驗、休閒度假於一體的農業綜合體。”惠州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

記者瞭解到,接下來該市將制定《惠州農業公園創建評審和考評認定標準體系》。惠州的計劃是,從今年起在每年建設1—2個省級農業公園的同時,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15個市級農業公園,形成示範引領效應,促進農業生產、鄉村生活、農耕文化體驗有機結合,帶動農村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力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0家以上

近年來,惠州的經營主體已經形成了規模,催生了農業龍頭企業28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36家。同時,科技裝備也頗有基礎,截至目前該市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為65.3%、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73.8%、設施農業面積18.9萬畝。

這奠定了惠州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

不過,傳統農業大而不強卻是當前的一大挑戰。“具體而言,就是產品較多但品牌少,企業較多但堆頭小,產業較全但鏈條短、三產融合發展不夠。”惠州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

比如全市雖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280家,但年銷售總收入只有116億元,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只有四季綠公司、海納農業公司和東進農牧這3家,而且產值都沒有超過10億元。

“接下來,將著眼於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重點培育好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四大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惠州市農業局負責人說。

首先是抓龍頭帶動,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堅持本地培育與外地引進兩手抓。

按惠州的計劃,力爭2020年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300家以上,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達50家以上,爭取實現年銷售額50億元企業零突破,培育若干個銷售收入10億元的大型骨幹龍頭企業。

在此基礎上,引導農戶通過訂單農業、經營權入股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分享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增值收益,小農戶參與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的覆蓋率達50%以上;到2027年,這一覆蓋率要達到80%以上。

人才,是農村農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接下來,惠州將通過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解決農業人才短缺問題。

實際上,這些年來惠州一直在努力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我們接下來還要建立培訓、認定管理、生產經營等新型職業農民制度體系,培育各類農業職業經理人、家庭農場主、創業致富帶頭人等人才。”惠州市農業局負責人說。

近日惠州市委、市政府印發的《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方案》提到,將支持惠州各類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開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到2018年底,要培育200名以上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每年新增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8000人到二三產業就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實現全覆蓋。

“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蔬菜、水果和農資等行業協會。接下來還要抓緊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聯盟、養豬行業聯盟。發揮好行業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的作用。”惠州市農業局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