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放貸款,爲什麼P2P爆雷不斷,但銀行就基本沒事?

jsy809371305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說明很多人並不太瞭解金融和P2P平臺,簡單介紹一下吧。

從模式上講,銀行與P2P平臺差不多,都是支付利息從一部分人手裡吸收存款,然後再以更高的利息放貸給另一部分人,從中間掙利差。這個模式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但因為是和錢打交道,需要有安全性保證,所以金融之所以複雜,更多是為了確保安全。



賺利差模式的核心工作主要有三點:吸收存款、放貸、收回貸款。

在吸收存款方面,P2P做的非常不錯,花樣繁多,所以很多P2P平臺都是數以百億計的存款規模。或者對於一個銀行來說,這個額度不算高,但對於非銀行機構,這種規模已經非常高了。所以在吸收存款方面P2P不輸於銀行,甚至很多做的還要優於銀行。

再說放貸,找到需要錢的人,把錢借給他們,這本身就沒啥難度,也沒啥技術含量,缺錢的人非常多。

最後再說說收回貸款的事情。如果單純想把錢貸出去是非常容易的,對於缺錢的人來說,再高的利息都可以接受。但接受之餘,這些人是不是有能力還錢就是問號了。



銀行為了確保貸得出去也收得回來,在放貸這件事情上就會比較謹慎,專業的風控部門和風控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在放貸之初進行還款評估,證明你能還得了款才會放貸給你。銀行背後是國家相關部門在強力監管。

P2P就不一樣了,雖然P2P也有風控體系,但嚴謹度與銀行就沒法比了,所以P2P很難保證貸出去的錢能收得回來。同時,經營P2P的都是以個人為主,缺少相應監管,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資金,不想據為己有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會存在大量P2P平臺自融甚至老闆拿錢跑路的事情發生。這與道德無關,當幾百億擺在面前時,談道德太過蒼白了。

一個是強監管,一個是無監管或缺少監管,風險不言而喻。


逸然決然


“前段時間銀豆網還讓我們給他們PR,寫客戶稿,幸虧節操和理智驅使我沒有接這個活,誰能想到這麼快就……”一位自媒體創業者向投資界透露,網貸行業的天花板貌似真的到了頭。

  作為一個旁觀者,並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雷擊中的感覺。然而翻開朋友圈裡幾家知名P2P 公司的從業者,幾乎很難從他們身上看到東家的影子。隱退的隱退,離職的離職,寒暄之餘,還會說一句:離開那片渾水,是好事。

  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上週就新增問題平臺51家,累計問題平臺已達4492家,即便是百億級別的平臺也撲了街。千億資金灰飛煙滅,遍地唱衰讓投資人戰戰兢兢,創始人寢食難安,散戶們精神恍惚,卻仍然要打起精神,蒐羅各種線索,做好抓住小偷的偵探。

  萬億級市場:誰比誰更安全,誰又比誰跑的快?

  “安全”是掛在P2P嘴邊的熱詞。

  自2015年e租寶成為一面鏡子,照出了黃金時代的陰暗面之後,誰也不會再說這個行業百分百的純粹。

  千瘡百孔是對這個行業最好的形容。有意思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往這個行業注入新的水分。2015年上半年就出現了超過1000家的新平臺,行業裡融資案例一個接一個,他們在臺上滿懷激情的講著“互聯網+”和“風控”的大道理。

  站在一群烏鴉裡,看的到別人黑,卻看不到自己黑。他們看著自己平臺輸進來的資金,到處散發著油膩的微笑。即使周圍有玩家倒下,但是整個行業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有什麼怕的呢?

  逐漸互聯網金融漸漸地與跑路、騙子、非法集資等詞彙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些玩家又開始搞上了“金融科技”,企圖用“科技”來一葉障目。

  更可笑的是,他們對外宣稱平臺所謂的安全就是:“已上線銀行存管”、“已與某大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已獲得等保三級系統安全評級”、“已獲國企背景投資”、“已獲得了知名投資方股權投資”、“已是市值幾百億上市公司”……

  這些安全評級的盔甲看起來很強,實則根本就不堪一擊。一家頭部平臺的創始人在自己的專欄文章中提到:“不要過分迷戀網貸平臺的股東背景,如果單純的只是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方面,其實是錯過了重點。投資人關注的重點應該鎖定在借款人群體和借款項目上,一個良好的借款項目組合才是所有投資本金、收益來源的源頭活水。”

  監管一直在背後盯著:2016年4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正式啟動;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委正式發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要求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主體責任;2018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活動;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同日發佈,《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等重要文件都板上釘釘……

  P2P企業眾生相:倒閉跑路、轉型退出、固守陣營

  說是某羊毛黨,有一百多萬,散投在幾十家平臺,已經雷了十幾家,現在人已經精神恍惚。網友的一句話點評:這就是傳說中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可是籃子都放在一個貨車裡了……

  民眾把整個網貸平臺裝進了一輛貨車,但實際上網貸平臺已經出現了眾生相:有的倒閉、跑路、被立案偵查;有的開始轉型或者退出;有的則是固守陣地,等待黎明。

  陸家嘴一棟高樓內的明星企業、創立3年時間、累計交易額超過750億元的唐小僧;一度被稱為民間四大高額返利平臺的錢寶網;付融寶、抱財網、牛板金等這類有背景、有存管、規模大的平臺;還有那個累計借貸金額超265億、待還餘額超28.9億的投之家,做夢也沒有想到轉眼間就成為歷史了。

  另一邊聚有錢決定良性退出網貸行業,並開展清盤工作,盡最大努力兌付用戶的本金。網貸平臺愛錢幫也於21日宣佈清盤,完成良性退出,公司承諾不跑路,不失聯。細想想也是,在備案延期的當下,退出網貸行業,脫掉身份做一個乾乾淨淨的人也挺好。

  當然還有一些公司,他們最終決定為了儘快配合政策性監管要求,加快合規整改速度,提早進行備案驗收,去掉所有的期限錯配。銀多網以及各個資產方表示願意拿出約1億元一次性兌付零錢計劃和新手寶產品,並暫停開放同類型產品,並對平臺產品模式進一步調整……

  這個行業最不能存在的就是所謂的孤勇。每一個P2P創始人,在輾轉難眠之後,清晨起來打開窗,與同行相伴,到頭來又是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其實都明白,平臺出現的“充值容易、提現卻困難”、“回款慢”、“霸王條約購買平臺理財產品”等,都是大紕漏下的微動作。

  當然,網貸平臺還走向了IPO路線。但上市潮真的是網貸最終的極樂盛宴麼?

  對於當下全國各地暴雷現象,團貸網接受投資界採訪時表示,:“目前行業出現危機,深層次的原因要從兩個方面看,一個是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去槓桿的時間比較倉促,以及股市等資本市場帶來的連鎖反應;第二個則是網貸行業經歷了多年爆發式的增長,埋下了諸多隱患。因此,平臺較為集中的出現逾期等問題,引發對流動性風險的恐慌,導致行業危機的爆發。”

  除了團貸網,投資界還採訪了多家上市公司,但都表示不方便對當下行業現狀進行回覆。據瞭解,一些正要準備去美股、港股上市的網貸企業,交易額都相對較小,一切都是“穩”字當頭。

  談P色變,投資者也成了驚弓之鳥!

  “跟你聊完更害怕了,你要賠償我精神損失。”作為一個資產80%配置在P2P裡的人,老邢頗為忐忑,但好在心態還沒“崩壞”。

  對於目前P2P行業所處的尷尬處境,他很無奈:“確實除了P2P沒什麼好投呀!手裡這點錢,上不夠買房,中不再買車,下不想買奢侈品,零零散散,就都投到P2P了。我沒有像段子裡講的買40種,我就買了三種!你們一定要加油呀!就算被擠兌,分24個月還我,我也OK的。”

  老邢的呼喊道出了周圍許多人的心聲。“對於手握大量現金的中產階級來說,投資增值是剛需,充滿極大焦慮,買銀行保本理財的話年息5%都不到,這不是投資,是慢性自殺。”

  已在金融圈工作多年、小有積蓄的高先生也對投資界透露,“我自己和家人都投了很多錢進去,現在還不是退出的時候,我相信自己的判斷。我投的都是排名靠前的平臺,目前還沒有暴雷現象。”

  據他透露,前些日子最恐慌的時候有散戶以年化超過100%的收益賣自己手上的標,這時一些大戶趁機抄底,月收益能超過10%。“這正是打心理戰的時候,跑出來的很決絕,當然衝進去的也很勇敢。”對此,高先生也很堅定:“我絕不提前退出。”

  門檻低、收益相對較高、入局者眾,這成為最近幾年P2P行業瘋狂發展的社會基礎。2017年P2P行業成交2.8萬億,待收餘額1.22萬億,比2012年增加了140倍。“有人說這個行業全是騙子,可一個沒有價值、都是騙子的行業怎麼可能出現這種增速呢?過去十年裡,不要忘記,P2P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銀行解決不了的小微企業或徵信空白的個人融資需求,而且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收益回報的選擇。”他說。

  哀嚎者眾,行業集體暴雷在上演卻是事實。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互聯網金融法律業務部負責人李亞律師在接受投資界採訪時表示,“要警惕投資人信心崩潰引發的流動性危機,也就是大面積擠兌。”他認為,P2P之所以集中暴雷,主要在於資金鍊斷裂,而資金鍊斷裂跟經濟形勢下行資金全面收緊,以及股市普遍持續下跌有一定的關係,也就是“錢荒”

  金融新政的“去槓桿、擠泡沫”,股市、房市、私募、P2P都在鬧錢荒。李亞認為,為了回補主業現金流,短期內貸款類機構因流動性問題將持續承壓,一旦發生大面積擠兌,後果不堪設想。

  聚愛財就向投資界直言了自己的看法,“活期”等違規期限錯配產品,無法抵禦投資者信心缺失下的“擠兌”,造成資金鍊斷裂。市場情緒的變化,已經導致了風險傳導的連鎖效應,恰恰才是最大的問題。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P2P“生門”何在?

  與此前的爆雷潮不同的是,這一次引發的恐慌是全局性的,無論合規不合規的平臺,無論頭部平臺還是中小平臺,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衝擊。有分析人士認為,最終可以活下來並通過監管備案的平臺,不會超過現有平臺數量的10%,也就是不到200家。

  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即便P2P行業正在經歷寒冬,依然有資本方選擇逆市入場。

  據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共有20家P2P網貸平臺成功宣佈獲得融資,包括兩家企業成功在美IPO。即便在風聲鶴唳的7月,一週內連報6家P2P平臺獲得融資,其中懶財金服由五家上市公司聯合投資,短融網背後也有上市公司與國資基金加持。

  投資界同時觀察到,在最近風險集中爆發的時期,一部分投資者與大眾驚慌失措的反應是有很大差別的,他們當中要麼自己有很強的金融知識儲備,要麼是懂得利用專業的第三方機構來甄選優質平臺。在他們看來,無論網貸行業新增或是減少多少家平臺,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為可選的優質平臺範圍是有邊界的。所以在暴雷潮中,這部分投資者幾乎沒有什麼損失。

  一位長期投資P2P的業內人士對投資界表示,在行業艱難時期,優勝劣汰進一步加劇,劣質平臺進一步出清,剩下的都是具備一定軟硬實力的平臺,更好的投資標的會逐漸顯露。

  而大家一致在等待的,是監管政策的真正落地。

  近日,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7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這是繼7月16日中國互金協會及此前上海、廣州、深圳、江蘇等地互金協會集體發聲後,針對P2P網貸平臺的最新監管動向。

  而就在昨天(7月23日),有媒體爆出消息,即將落實的187條網貸備案驗收細則中或將涉及對所有平臺分級管理,P2P平臺或將被分為合規、整改、兼併、清退四大類。圈定範圍之後,將對行業提出更具體的准入細則。

  據瞭解,合規和整改的兩類機構將進一步被納入規範的範疇,而兼併和清退則是以不同形式退出市場。之所以在清退之外,還有兼併設計,或許是因為監管考量到,對於那些遵循監管原則、有真實資產、有道德底線的平臺,一方面應該給予經營者安全下車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為投資人利益製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緩衝地帶。

  “監管部門對互金領域的監管也沒有經驗,很大程度上對市場的認知甚至落後於市場機構,需要在摸索中調整優化進步。”接近監管人士表示,“一方面,政策在逐步明朗,另一方面監管也意識到了自身的能力瓶頸,現在各地金融辦也在逐步引入阿里、騰訊等巨頭的金融科技能力來助力互金監管。”

  作為普惠金融領域的重要力量,P2P行業不會消亡。市場的巨大壓力,將真正激發出行業變革轉型的決心。柳暗花明,恐慌下希望仍在。


投資界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銀行和P2P有本質區別,但兩者並非“正規”“不正規”“股東背景硬”“股東背景差”這樣簡單的差別,我們一條條來捋其中的差別,理解了這些差別,就基本能避開投資當中的陷阱了——因為以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機構,只要你能從銀行的標準去評價它,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其中的風險。


  1. 銀行存款有存款保險制度。也就是說,銀行對每個儲戶都要買保險的,現在的法律規定是:單個儲戶50萬以內的存款,如果銀行倒閉,可以全額賠付。比如你有100萬,那麼存在兩家銀行,你的100萬都是完全有保障的。但是P2P沒有保險(交保險是要花錢的),平臺出了事,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擠兌,很快就會倒閉。

  2. 銀行有存款準備金制度。按照現在的存款準備金率,你在銀行每存的100元錢,銀行都會拿出15塊錢左右(不同銀行可能略有差異)作為存款準備金,放到央行存起來。一旦儲戶有取現的需求,就可以拿出這些錢給儲戶,不至於突然手裡沒錢被擠兌到到倒閉。但是P2P為了追求資金所謂的高效利用,是不會留下15元錢吃活期利息的。這也是為什麼P2P一旦遇到集中的取現需求,就倒閉掉——即便它本身業務還不錯。

  3. 銀行的槓桿是有限的。銀行有一個資本充足率的概念,即你的淨資產在重資產中佔比必須達到一個比例,現在這個標準是10%——即銀行100元資產,必須有10元是股東出的錢;換個說法,就是股東投10元錢資本,就只能開展100元的業務,不得超出這個範圍。但是P2P的股東呢?全都是個人老闆,或者一些實力不是很強的民營企業,經營槓桿可能放得無限大。


  4. 銀行的股東是有很高門檻的。個人是沒有辦法作為股東開銀行的,而只能是企業,即便是企業,也要通過銀監會的嚴格審查。同時在銀行的公司治理設計上,銀行的資金和股東之間要嚴格隔離的——股東不能把銀行當提款機,銀行放貸也必須遵循中立的標準(甚至刻意避開股東),不能給股東貸超出限額的貸款。而P2P完全不同,P2P資金的使用,很多取決於股東(老闆)的個人意志,那麼多P2P老闆跑路,無非也就是這個環節出了問題。

  5. 銀行還有其他很多風險控制措施。比如,銀行辦理一項貸款,那是要經歷很多合規性審查的,銀行被騙的可能性非常小,但P2P沒有這樣的技術和風控措施,很容易遭遇詐騙(比如最近的投之家,就是被幾個溫州幫商人給坑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選擇一個投資平臺,可以用銀行的標準去判斷:你的股東背景如何,你的風險控制措施如何(比如有沒有第三方存管),你投資的資金去向,你的監管單位等等。注意這些信息需要自己去核實,而不能只聽信銷售人員的說法,他們的說法往往是不可信的。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新聞及其背後的經濟邏輯。


孔方財經


其實看似都是貸款,但銀行和p2p有個明顯區別在於銀行是存貸款,而p2p是借貸款,為什麼這麼說,大家都知道銀行的運營模式,作為正規的金融中介機構,銀行是吸納儲戶的存款,並付給儲戶利息,更多的是為了幫助儲戶管理現金,並方便商品交易中的資金往來,與此同時,貸款是為了銀行的盈利,因為畢竟都幫著人民群眾管理錢了,也得有點兒錢照顧自己;而p2p不一樣,相當於搭建了一個平臺,需要錢的在一方,有閒錢的在一方,而作為中間人收個手續費(當然也有利差),如此一來,可以發現兩者都是貸款,銀行的貸款是種閒錢管理,還有就是負責社會資金的分配,而p2p就是盈利!

由於目的不同也就產生了下面的不同,為何說p2p不規範,就在於銀行太規範了,首先銀行存款有存款保險制度,在一定的限額下即使出了什麼問題,銀行必須賠付;其次銀行有存款準備金制度,因此你每每有存款,銀行都會拿出一部分來應對你的意外用錢需求(這就體現出銀行管錢的特性);除此之外,銀行的槓桿率是有限的,這體現在對資本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的規定上,因此,動用儲戶錢進行盈利雖然是不得已之舉,但銀行已經做好了應對風險的準備。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銀行不是誰想成立就成立的,因此更加的安全!

所有這些,p2p都沒有,如此看來,p2p大可以卷錢走人,所以,僅是出於盈利目的,p2p不會在投資者安全上給予更多的考慮,而相反,p2p對投資者安全考慮也僅僅停留在為自己未來營收更有利這個目的上。

但是,社會確實離不開p2p,作為一個重要的企業融資渠道,p2p並不是一味的鋌而走險,他還承擔了一部分的小微企業貸款,因此,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家也是需要p2p的,但需要歸需要,必要的監管一定要到位,如何處理監管與p2p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問題上,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盤和林看經濟


P2P和銀行的貸款是兩回事情,銀行貸款是儲戶把銀存進銀行,銀行支付給儲戶利息,然後銀行再加點利息把錢貸給需要用錢的企業及個人,銀行必須有一套完整而專業的風險控制體系,銀行是專業的金融中介機構。

P2P不一樣,P2P不是專業的金融中介機構,P2P只是個服務平臺,真正的P2P是個平臺,錢不能存放在平臺上的,是需要放款的個人通過P2P這個平臺,將錢借給需要用錢的人,談好利息,P2P平臺提供專業的服務,幫貸款人選擇優質的借款人,幫助貸款人控制風險,P2P只是一個交易的平臺,而不是專業的金融中介。這是真正的的P2P的主營業務。

可是到了我國後,雖然從2013年開始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90%的P2P都變質了,經過4年的發展,幾乎成了P2P為自己非法集資的工具和旗號。

我國的P2P基本都是自己包裝的虛假項目,為自己融資,這樣一來我國的P2P又沒有真正賺錢的項目,P2P平臺融來的資金越多,風險越大,P2P平臺的融資成本在30%左右,100億的資金每年需要支付30億的利息,3年如果不賺錢,這100億就付利息付光了,再加上P2P投資的話,基本是投什麼賠什麼,再加上需要急轉資金的民營企業本身還錢能力就不行,不然怎麼會沾上P2P來融資。

所以,P2P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投案自首或者跑路。這也就是P2P在我國發展如火如荼得到第5年會集中出現爆雷的原因,P2P的巨大風險在這個時間節點集中釋放了。

未來中國能活下來的P2P不會超過5家,因為,能承擔年化利息在10%以上的企業和個人並不多。有多少民企的年利潤能超過10%才能還上P2P的利息呢?所以,真正的P2P市場其實並不大,中國有5家真正的P2P就足夠了。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也歡迎私信提出,在評論中提出也許會忽略看不到,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P2P與銀行,有本質的區別。

銀行是專業的金融中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銀行已經擁有系統、成熟的運營模式。在風險管控上,具有苛刻的要求。

準確地講,銀行就是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它通過吸納公眾儲蓄,然後將這些儲蓄貸給需要資金的、具有信用以及還款能力的私人或者企業,這樣保證銀行能夠在這個過程謀求合適的利潤,從而穩健發展。銀行對儲蓄人要求不高,只要資金來源合法就可以。但銀行對於貸款人,審核非常嚴格,而且每一筆貸款,都要求要有抵押。

因為銀行每一筆貸款,都要收回,不然具體經辦人,就會受影響。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規避風險。即使有一部分貸款遇到問題,銀行依舊可以同通過抵押品來保證損失最小化,甚至沒有損失。

但只要是市場化的經營,總是有一些風險無法把控,所以銀行也會有壞賬,所謂的壞賬,就是有一些放出去的貸款,永遠不能回收。

在此之外,銀行還有保證金制度。就是銀行不能將吸納的所有儲戶存款,都作為經營性資金,全部放貸出去,其中有一部分資金,是作為“押金”壓在央行那裡,這樣即使遇見一些不可預測的風險,銀行受到擠兌,銀行還可以通過留在央行的準備金,作為賠償金,穩定市場情緒。

P2P與銀行有本質的區別。

所謂的P2P,在理論上是很美好的,就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將手中有閒錢的儲戶,與需要資金的用戶,撮合起來,讓他們之間產生交易。P2P只負責提供一個服務平臺的功能,本身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金融中介。

這個模式,看起來是很先進的,但實際上因為發展時間很短,國內做P2P的人大部分的都急功近利,沒有很好的把握這個市場,在具體業務中亂來一通,從而搞亂了整個金融秩序。

我們認真看一下,P2P的風險主要體現在那些地方。

首先是,P2P平臺的客戶,絕大部分是銀行“不要”的客戶。

銀行對客戶端選擇,是有自己的標準的,但社會上需要資金的企業、居民,無數,銀行將那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貸款人給放棄了,因為銀行認為他們的風險太大,或者是以後不具備及時還款能力。如果真的很有實力,大部分人都可以花一點時間,從銀行獲得貸款。

這部分人急需資金,沒有合適的渠道,P2P剛好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所以很多沒有條件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人,就把自己包裝的很漂亮,從P2P平臺獲得資金。說白了,從P2P平臺貸款的人,基本上是屬於“劣後級”客戶,就是在銀行挑選走最佳的那一撥客戶之後,剩下不要的。

客戶質量上,P2P就沒有銀行的優勢。

其次,P2P平臺,對貸款客戶的合規調查,比較多的做不到盡責。

因為P2P平臺只有撮合交易功能,就是給儲蓄者介紹客戶,然後平臺在業務成交之後抽取一定的平臺服務費。但在選擇借貸方的時候,P2P平臺很難做到盡責。

眾所周知,P2P平臺,是一個互聯網平臺,互聯網有一個特點就是,哪怕對面說的是人話,也可能是一條狗。無遠弗屆的特點,讓P2P平臺很難進行事實上的合規調查,這樣貸款者的實際情況,是根據貸款者本身的資料來進行判斷,平臺本身無法確認。

不能否定,有大量的優秀客戶,在銀行苛刻的放貸條件下,成為“漏網之魚”,但與社會上海量的需要資金客戶相比,這部分優質客戶,在P2P客戶中,不具備數量優勢,這部分人在P2P平臺佔比是很少的。

第三,P2P平臺的“自瀆”。

P2P平臺,都是一些創業者,他們在風控上沒有經驗,也沒有把握,為了吸納更多的客戶,就自己尋找投資項目,甚至自己包裝一些項目。著一些項目,很難實現實際收益,沒有辦法給借款人帶來實際收益,為了保證平臺的運營,就借新錢還舊錢,最後是擊鼓傳花,總有一些借款人沒辦法拿回資金。

第四,甚至有部分P2P平臺的創建者,本身就是“騙子”。

因為P2P平臺來錢太快,一些專業或者半專業“騙子”,就也成立P2P平臺,然後將借款人的錢拿來自己揮霍,這樣的案例也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大概在2006年前後,國內P2P平臺開始萌芽,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P2P平臺已經有數千家,累積歷史成交超過1萬億元。如此短的時間,如此快速發展的行業,其中存在的缺陷是有很多的。正常來說,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P2P平臺,都將無法維持。經過市場淘汰,最終只會有一小部分,認真做事的P2P平臺,或進一步壯大。


波士財經


銀行貸款與P2P放貸款性質不一樣。其中,從合規性、安全性的角度出發,銀行金融機構有充足的風險應對能力,P2P透明性較差、合規性較弱,與銀行金融機構差距不少。再者,銀行放貸款的利率不高,但P2P把貸款發給中小微型企業,少則10%、12%,多則20%、30%,貸款利率越高平臺所承受的風險越大。同時,銀行有存款保險制度,對於企業貸款有嚴格把控,對個人貸款接入徵信系統,而P2P審核流程簡單,壞賬高企,風險不可小覷。此外,銀行金融機構是國家認可的金融機構,而P2P監管壓力大、跑路風險較頻繁,社會聲譽遠低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別。


郭施亮


P2P是專門做銀行不願意貸的那些客戶群體,在銀行看來,這些人或企業不符合貸款的資格,所以不願意貸款,而P2P專門做銀行不願意貸款的客戶群體生意,當然這個風險就會很大。事實上,P2P和小貸公司才是解決民間融資的最佳渠道,真正銀行除了房貸和消費貸之外,很少有貸款是放給個人的了。


銀行要是發生不良資產上升,還有央媽的關愛,可以通過注入流動性,剝離不良資產來稀釋風險,而P2P是野蠻生長的網貸公司,就算出現流動性問題,基本上也不會有人出手搭救你,而一旦金融體系出現了緊貨幣和嚴監管,那麼P2P的苦日子算是要到來了。


銀行貸款再寬鬆,也是有一套風控體系的,在這種情況下,風控體系至少還是被嚴格執行的,這保障了銀行放貸相對的安全性。但是,P2P一會兒搞資金池,一會兒搞非法集資,很不規範。就連客戶資金賬款專款專用都做不到,還經常要挪作它用,P2P爆雷是早晚的事情。


最後,銀行的規模要比P2P大得多,就算不良貸款上升,國家會出手幫助的,集體爆雷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早在於2001年,決策層就把各銀行身上的沉重的不良貸款剝離,然後讓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去打理,隨後,各大國有銀行都紛紛上市,重新開始。而P2P一旦出事就結束了,沒有更多重新來過的機會。


不執著財經


這裡有本質的差別。

一、P2P平臺從屬性上講,應該是借貸中介平臺,但實際上很多平臺是在搞資金池,即投資者的錢匯入到P2P平臺,並非直接轉到了借款人那邊,相當於是平臺以年化超過10%的成本借錢,然後以更高的利率借給借款人,但高額的利率以及借款人本身就資質一般,造成很多逾期還不了,那麼平臺就栽了。

二、即便是P2P平臺只作為借貸平臺,那麼借款人逾期了,平臺也是需要先行墊款的,如果逾期的很多,那麼平臺也是壓力很大的。

三、銀行的主營業務也是存款放貸,但存款利率很低,放貸利率比較高,有一個比較高的存貸利差,風險是可控的;當然銀行也有貸款放出去壞賬的,但銀行有風險準備金,所以是完全可以覆蓋風險的。

四、管理上,P2P平臺其實被放縱的,魚龍混雜的,很多本質上就是龐氏騙局,而銀行監管很嚴,絕大多數是國有的。


牛熊交易室


主要的原因是銀行和P2P平臺的本質組織結構不同,銀行是一個發展歷史悠久的金融組織,所以在體制上比P2P完善的多,合法的銀行都有存款保險制度來防止擠兌導致銀行破產,儲戶無法拿到錢。另一方面,銀行還在央行存儲了一定比例的存款準備金,這些錢既是央行調控金融市場的經濟手段,也是給銀行上的雙保險。

而P2P則缺少了這一層監管,雖然一些比較大型的平臺,會聲明自己的錢在某個銀行當中有保險制度,但是大多數規模小的平臺是沒有這層保險的。就好像共享單車的平臺按理說也是不能挪用用戶押金的,這是違反法規的,但是一旦他們跑路,用戶還是拿不回自己的押金。所以金融投資很多情況都是收益高風險就大,用戶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了解相關的法律,儘量減小自己的投資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