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金光:思進橋的故事

武勝金光:思進橋的故事

鄧墾題寫的“思進橋”。

武勝金光:思進橋的故事

思進橋的建成,解決了復興河周邊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兩江行”採訪組走進武勝縣金光鄉時,當地老鄉說:“你們該去寫寫那座橋嘛。”我們問是哪座橋,老鄉們自豪地說:“吊樓村的思進橋呀!那是鄧小平的弟弟寫的橋名喲。”

我們驅車來到一條小河邊,當地人稱復興河,為嘉陵江支流之一。在復興河的一個河灣處,我們見到了這座水泥結構的拱橋,橋頭立有一塊紅色大理石碑,上刻“思進橋”三字,落款果然是鄧小平的胞弟鄧墾。

遠在嘉陵江邊偏僻山村裡的一座小橋,怎麼會有鄧墾的題字呢?眾人議論紛紛。鄉政府的同志介紹說,這橋是2004年後修的。當時兩岸老百姓從這裡過河來往,全靠建在這復興河溝上的十來個跳磴石。因為沒有橋,公路也沒有通,後來雖有一條鄉村公路修到這河邊,卻無法繼續往前,成了斷頭路。百姓要到鄉上辦事情,只有從這跳磴上走過去。看到我們在問這橋的事,一位路過的當地老人對我們說:“其實,在小河上,原先也建了一座小拱橋。”順著老鄉手指的方向,我們看見攔河壩上的一端,確實有一座小小的拱橋。老人說:“那時河水淺,這小拱橋還勉強可以走人。後來這裡修了一座水磨坊,攔河壩提高了水位,這樣,石拱橋就無法過人了。”

而後,為了解決復興河兩岸百姓出行問題,人們在壩上每隔約一步之距,安砌了一個高出水面的石磴,供過往行人踏著渡河。從這一個石磴跨到另一個石磴,看上去就像人在上面跳來跳去,所以人稱“跳磴”。這跳磴過一個人還行,如若兩人相向而行就有點危險了。到了春夏雨水多,復興河漲水,稍不留神就會出事。鄉政府也想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但皆因資金困難而擱置。

2004年前後,吊樓村的村民多次向上反映,希望能解決復興河兩岸百姓過河難的問題。當地黨政十分關注群眾的呼聲,剛剛受命到金光鄉任黨委書記的潘雪琴,多次接待因此事來訪的群眾,開會專題研究,並向上級反映情況。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下派廣安、時任市委副書記高屹正好聯繫金光鄉,得知群眾反映後,數次到金光實地考察,認為群眾的訴求是合理的,吊樓村的群眾也應當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

但是,修橋是需要錢的,而且還不是一筆小錢。作為一個小鄉鎮,是無法解決這筆經費的,縣財政也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於是,高屹找來了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市交通局和武勝縣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專題研究解決吊樓村百姓的過河問題。在高屹的關心、督促下,建橋資金籌措到了,建橋規劃也拿了出來。開工那天,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來到復興河邊,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為了解當年修橋的事情,筆者特地電話採訪了當時的鄉黨委書記潘雪琴,這位女書記如今已調縣人大工作。聽說是瞭解修橋的事情,潘雪琴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她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當地有一位老大爺,從開工的那天起,每天早上吃過早飯便來到工地,坐在附近的一塊石頭上看著工人們修橋。人們問他為何天天都來,他說,我們幾代人都在這條路上走,走了這麼多年,就盼望能有一座橋讓我們走得穩當、走得安全。現在開工了,就要走好路、過好橋了,心裡高興呀,一天不來,心裡總像掛著些什麼。老人的話,確實代表了吊樓村村民的心聲。當年為建這座橋、打通這條路,風裡雨裡烈日下,潘雪琴從沒懈怠過,皮鞋都磨爛了好幾雙。橋修好後,當地老百姓自發組織了一個鑼鼓隊到市上,去感謝相關部門的支持。還有村民寫了一段順口溜,感謝政府幫助他們解決了過河難問題。

橋完工了,路也修好了,這橋取一個什麼名字呢?眾說紛紜,拿不定主意。正好高屹再次來鄉上檢查,大家便請高書記取個名字,高屹想了想說:“小平同志百年誕辰剛過,我看就以窮則思變、富而思進的意思來取名吧,叫‘思進橋’如何?”大家都認為這名字有深意,紛紛贊同。橋名有了,那誰來題寫呢?大家又犯難了,想了很多都覺得不合適。最後還是高屹說:“別想了,我們去請小平同志的弟弟鄧墾同志題寫吧。”大家一聽,對呀,這太有意義了!廣安是小平同志的老家,鄧墾是小平的弟弟,請他老人家寫這個橋名真是再合適不過了。於是高屹帶著吊樓村全體村民的願望撥通了鄧墾的電話,向他彙報了修建思進橋的情況,請他為家鄉這座融匯了幾代人期盼的新橋題名。鄧老聽後很高興,說:“窮則思變、富而思進,這意思好,這個橋名我一定寫!”

很快,金光鄉收到了一封來自深圳的信,拆開一看,正是鄧墾題寫的橋名——“思進橋”。鄧老的題字筆法渾厚圓潤,力透紙背,體現出老人家書法的獨特風格。鄧墾題寫的橋名被鐫刻在一塊紅色大理石上,安放在新落成的大橋橋頭。遠遠看去,三個鎦金大字在陽光照耀下分外醒目,過往行人經過思進橋,都要駐足觀看。金光鄉的百姓說,這“思進”二字提醒他們,前面的路還十分遙遠,必須不斷進取,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