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的主戰場在德國,戰爭期間德意志地區飽受摧殘,人口銳減。戰前德國人口1600-1700萬,戰後降至1000-1100萬,人口損失五六百萬之巨(比例高達30%),絕大多數是平民,德國男性減少近半。在之後的奧地利王室繼承戰,七年戰爭,普法戰爭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都不曾遭遇這樣慘痛的人口災難。什麼因素導致如此驚人的死亡規模?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德意志各地區人口死亡比例

規模擴張與軍費猛增

現代早期的歐洲戰爭不再是封建騎士主導的小規模戰爭。14世紀的步兵革命後,良好組織的農民步兵也可以戰勝騎士。相對於裝備昂貴、訓練週期長因而數量有限的騎士,步兵的長矛和防護甲冑價格低廉,而且培訓簡單,擁有幾乎取之不盡的兵源。從1450年到1600年,歐洲人口增長一倍,而軍隊人數則翻幾番地增長(詳見下表)。到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主要國家的總兵力之和達到一百萬,其中來源於德國的士兵佔近一半。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軍隊規模(注:西班牙軍隊規模萎縮是因為國力嚴重衰落)

17世紀上半葉火藥武器普及,加農炮機動性提高,輕便的滑膛槍取代了原來的火繩槍,長矛等傳統兵器逐漸被淘汰。火藥武器尤其是加農炮的製造、維護、修理、消耗和運輸等費用明顯高於冷兵器。意大利戰爭時期(1495-1559年)的城防堡壘令早期火炮的威力大減,後來發展成更復雜堅固的稜堡防禦系統。八十年戰爭(1568-1648年)初期,西班牙軍隊在尼德蘭的荷蘭省幾乎寸步難行,就是因為這種城堡遍佈荷蘭。三十年戰爭不乏著名的野戰戰役(白山戰役、呂岑戰役等),但是各國軍隊無不在功城(防)戰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進攻武器和防禦手段的互相競爭導致歐洲軍費猛增。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呂岑戰役(1632年)

16世紀中期以後美洲白銀的湧入加劇了歐洲早已存在的通貨膨脹,1500-1630年工業品價格漲了三倍,食品價格上漲五倍,通貨膨脹更加刺激軍費飆升。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每個士兵的軍費是查理五世(1516—1555年)時期的三倍。

歐洲王室政府的財政收入雖也持續增長,但無法應對戰爭期間軍費(包括武器裝備、軍餉、補給、運輸等)的暴漲。最有錢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從1557年開始,到三十年戰爭結束時,財政破產了七次。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雖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卻不像西班牙王室那樣擁有美洲白銀和諸多歐洲領地的收入。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三十年戰爭地圖

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一直四分五裂、諸邦林立,其中一半信仰新教的諸侯還是皇帝的死敵。雖有巴伐利亞公爵等富裕的天主教諸侯支持皇帝,戰爭開銷遠超地方諸侯所能負擔,皇帝斐迪南二世的世襲領地由於波西米亞叛變而只剩下少數貧窮地區。通過官方渠道徵集戰時費用的程序又非常耗時。歐洲很多政府可舉債籌集軍費,然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從銀行家幾乎借不到錢。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斐迪南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