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吃出一個全球最大國(數據)

小龍蝦的火爆,不僅與互聯網文化相關,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有政府引導扶持,以及蝦稻共生模式在長江中下游區域的快速擴張。

“中國是水產養殖的天堂。”2018年5月底,臺灣教授陳瑤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如今中國內地紅火的小龍蝦產業,讓他非常感慨。早年,陳瑤湖就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攻讀海洋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80年,他在美國漁業期刊發表了“蝦稻共生”的學術論文。可惜,學成回國,知識卻無用武之地。彼時中國還沒有專門的小龍蝦養殖。這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38年後,已經退休的陳瑤湖,再次來到中國大陸。當年,他的論文所論證的事實,在如今的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區大放異彩。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小龍蝦報告》”)顯示,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由26.55萬噸增加至85.23萬噸。當前,中國養殖面積超過900萬畝,乃全球最大出產國。

在政府的引導下,小龍蝦從一個“外來物種”,演變成了一種“網紅美食”,一種產值逾1500億的產業。它的商業進化之路是如何完成的?

小龍蝦:吃出一個全球最大國(數據)

生於稻田火於網絡

《小龍蝦報告》透露,中國小龍蝦產業化始於1990年代,“捕撈+餐飲”為最早的商業模式。

於氏龍蝦創始人於孝成,生於“龍蝦之都”盱眙,擁有八十餘家加盟商,二十年前,嘗試給菜單添加龍蝦,要從集貿市場拿貨。村頭亂竄的魚蝦,被農民捉來散賣,品質參差不齊。“都是野生的,殼上很多泥。”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龍蝦節是龍蝦產業起飛的起點。於孝成回憶,2000年起,政府開始舉辦“小龍蝦節”,同時出臺產業政策。這時品質統一的貨源多起來,集中來自水域飼養;2010年之後,移動社交、外賣平臺興起,小龍蝦成為網紅,需求大爆發,蝦價飛漲。

小龍蝦發展很快,水域面積有限,供不上貨,蝦價漲得很厲害。當地政府開始想辦法增加產能,於是當年陳瑤湖所倡導的“蝦稻共生”的模式在盱眙開啟。

目前,“盱眙每8個人,就有一個從事與龍蝦相關工作”。因為帶動效應強,外界雜音未能動搖根基,在此之前,地方標準陸續出臺,並申請動物類原產地證明商標,深加工、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一系列政策頒佈實施。目前,盱眙一個縣的龍蝦產業,規模超過70億元。

6月12日,2018年度龍蝦節即將揭幕。這是今年當地重頭工作,除了壓軸的“萬人龍蝦宴”,烹飪大賽同樣矚目。開幕式還將邀請汪峰、鄧紫棋一干明星助陣,海報貼到滿大街都是。往年,大批外地人湧入,賓館普遍漲價兩三倍,最高峰一天能吃掉30噸蝦。“非常火爆,就是這麼做起來的。”劉鵬說。

東北姑娘郭麗萍就參加過龍蝦節。作為一名“吃貨”,去旅遊時發現這款美食,回來自己琢磨,微信發圖曬廚藝,紅彤彤一片,煞是好看,朋友好奇詢問,能不能買來吃。四年前,敲定第一筆買賣時,她竟然沒準備餐盒,端著家裡的盆就給送過去。“沒尋思賣這麼火。”她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最高峰一天營業額3000元,微信5000好友限額很快加滿。郭麗萍發現,發小龍蝦,特別容易漲粉,就乘勝追擊上線直播平臺,短短几個月,積攢下1.6萬粉絲,4.1萬贊,她成了小小網紅博主。

2016年,美團發佈的《大數據裡的小龍蝦經濟學》顯示,當年二季度,專營店升至17670家,是肯德基門店量的三倍,市場規模達千億級。

小龍蝦:吃出一個全球最大國(數據)

▲盱眙一處蝦稻共生基地,蝦稻共生模式成為小龍蝦主要來源。(南方週末記者 李在磊/圖)

蝦稻共生的秘密

北大研究生段德峰剛回鄉創業時,並不看好小龍蝦項目。龍蝦節辦了十幾屆,日趨成熟,“一個蘿蔔一個坑,怎麼還會有機會?”他今年四十三歲,戴副眼鏡,皮膚黝黑,隨身拿本參考書,有空翻上兩頁。

但是做村主任的舅舅力陳小龍蝦的前景,以前太依賴水網,產能有限,現在“蝦稻共生”剛起步,肯定有搞頭。2015年,段德峰在盱眙黃花塘鎮,創辦小河農業,首期種養1500畝,銷售額800萬元,初顯成效,又為農戶提供支持,帶動上萬畝新增稻蝦田。“還是想做點事,很適合農民致富。”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不過,養小龍蝦也沒那麼輕鬆。2016年5月底一天,全天雨量達到55毫米,水庫堤壩岌岌可危。當天晚上,段德峰沒敢睡覺,目不轉睛盯著監控,後半夜,雨沒有停,水位卻沒再漲,電筒一照,閘口咕嘟咕嘟冒水。

優先小龍蝦生長,田裡不能噴農藥,幾乎也不用施化肥,依靠排洩物給養,蝦稻產量會比純稻田低上150—300斤。但是,小龍蝦價值高,每斤在25—40元間波動,最緊俏時飆到七八十元每斤。

《小龍蝦報告》顯示,稻蝦綜合種養、池塘養殖、湖汊養殖,是小龍蝦養殖的三種類型。其中,稻蝦綜合種養養殖面積最大,約佔小龍蝦養殖面積的七成,通過稻蝦連作、共作系統,每畝田可出產小龍蝦50—100公斤。

陳瑤湖遊歷一番後,覺察到,中國大陸對稻蝦養殖進行了改良,創新出了“蝦溝”的方法。大大降低水資源的要求,擴大了種養面積。“小龍蝦產量這麼高,整個世界上,也沒幾個的。”他說。

指數最高的吃產業形成了

頭號問題蝦源解決了,小龍蝦產業鏈條,得以延展性發展。

大概2003年前後,紅胖胖龍蝦創始人芮鋒還在商貿市場做批發生意,主要是給超市供貨。檔口鄰居也做批發,從養殖戶手裡收蝦,再賣給飯店,生意比他好很多。

芮鋒沒有跟風做批發,開了一家小加工廠,走速凍路線,想了很多種辦法,保鮮、殺毒,研發出新產品,利用自己渠道資源,一家一家去推廣。2010年前後,小龍蝦開始走向全國,飯店越開越多,很多外地商家,需求量很大,走冷鏈物流,直接發貨過去。“供不應求,出貨量很大。”他說。

小龍蝦還配送醬料包,這也是龍蝦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很多外地人,專程跑過來學習龍蝦技術。

2016年,盱眙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龍蝦創業學校”,系統性教授養殖、儲存、運輸、加工、烹飪、銷售等等與小龍蝦有關的技術。辦公室主任高孝華說,組建龍蝦學校,是為了支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上頭交給他們的一項任務。“已經形成全產業鏈,人才缺口很大。”他說。

每年龍蝦節的烹飪比拼、創業大賽,學校老師作為評委之一出席。他們學校的龍蝦烹飪專業,與蘇繡、崑曲等傳統技藝並列,入選了省裡歷史經典傳承特色班,這一點,尤其讓高孝華引以為傲。

龍蝦節烹飪大賽環節,公司派出精兵強將PK,登記在冊的菜品破百種。“不創新就沒生意。”盱眙龍蝦集團南京旗艦店行政總廚康曉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十三香、蒜泥是最受歡迎的基本款,近幾年,又冒出蛋黃味、泡菜味力作,上升勢頭很猛。

隔三差五,他帶著手下下館子,吸收各家所長,費用全報銷,“公司在這方面很捨得。”2017年,從湖北考察回來,開發了“牛奶烤蝦”,擱上鍋,把奶倒進去,加熱,沸騰半分鐘,下蝦,用勺子攪拌,煮上三五分鐘取出來,拈點洋蔥上去,放進微波爐,加熱七分鐘,香味就出來了。“西餐做法,也可以走走高端路線。”康曉飛說。

如此風口,怎能少得了互聯網的角色?多家互聯網巨頭,開始在小龍蝦業務線的爭奪。2015年以來,風險基金屢屢佈局“互聯網+小龍蝦”,據不完全統計,近20家龍蝦創業公司,拿到了百萬級以上的風險投資。

不過,小龍蝦創業項目大多無疾而終。蝦先生很大創始人沈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小龍蝦業務已經關閉,業界同行的日子也不好過,風口已經飄過。“太難標準化了,不是好的互聯網項目。”

資本折戟,不代表小龍蝦不火。百度指數顯示,2013年以前,搜索指數最高也只有3000左右,到了2017年5月,最高值達到18678,餐飲界另一位“網紅“火鍋,同期最高指數還不到5000。

里約奧運會期間,外賣消費掉1000噸小龍蝦。今年,隨著世界盃臨近,各式營銷又頻頻問世。前不久,一位當紅偶像劇女主訂了滿桌外賣,不同口味排列開,整整十二份,擼袖子、戴手套,蹲在沙發前埋頭剝殼。

小龍蝦太火了,不時登上熱搜,刷到“吃貨明星照”,丁延秀總會下意識保存,換成了自己的頭像。她三十多歲,不久前回老家盱眙,在一家龍蝦公司做企宣:“很多明星喜歡啊,現在流行曬這個。

文 | 南方週末記者 李在磊

南方週末實習生 呂品 羅逸爵

附:一圖看懂小龍蝦生意經

數據

小龍蝦:吃出一個全球最大國(數據)

小龍蝦:吃出一個全球最大國(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