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綠春縣:增智扶志 邊疆「直過民族」的脫貧蛻變史

云南省绿春县:增智扶志 边疆“直过民族”的脱贫蜕变史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的邊境山區,世代居住著一部分拉祜族人。兩年前,他們還與世隔絕,依舊過著以採摘、打獵為生的原始社會生活,極度貧困。兩年後,“水泥房”代替了“地窩棚”,家家戶戶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兩年的時間,這個拉祜寨究竟經歷了什麼?

綠春縣平河鎮的大頭村委會拉祜寨,對於奮鬥在綠春縣脫貧攻堅戰一線的駐村扶貧工作者們已經耳熟能詳。這個集邊境、民族、習俗、貧困、特殊、山區於一體的特困區,全村33戶168人均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是全縣貧困村中致貧原因最複雜、貧困程度最深、脫貧攻堅最艱鉅的一塊“硬骨頭”。

2016年,通過綠春縣委、縣政府反覆研究,大頭村委會拉祜寨的精準扶貧被立為縣委書記、鎮黨委書記的“一把手”工程,同步成立產業發展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組、生態補償組、教育提升組、社會保障組、生產生活方式引導組6個具體工作負責組,在拉祜寨全力開展“物質扶貧與精神脫貧並重”的“增智扶志”工程。與雲貴高原其他“直過民族”一樣,危房存量大是拉祜寨脫貧攻堅最突出、也最嚴重的問題。結合拉祜寨貧情實際,綠春縣委、縣政府採取“政府主導、資源整合、整體搬遷、整村推進”的方式,積極推進安居房建設工程,先後投入資金544萬元,新建安居房33套,集中安置農戶33戶168人。同步平整土地30畝,推進多項基礎設施建設。截止2017年初,大頭拉祜寨全村33戶村民全部搬遷到了兩層樓房式新居,從“地窩棚”住進了“水泥房”。

解決了住的問題,還得要解決生活問題,綠春縣委、縣政府把重點放在幫助當地村民革除陋習、發展生產。然而過去長期幾乎封閉的社會生活和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讓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並不那麼迫切。對於政府的引導和幫扶,他們雖然感激,積極性卻不高。為改變拉祜群眾消極畏難和無所作為的精神狀態,實現輸血與造血並舉,扶貧與扶智並重,激發出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綠春縣委、縣政府專門組織選派29名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年輕幹部到拉祜寨駐村工作,對各自劃分的區域進行包保負責。工作組首先開展了拉祜寨流失土地的回收工作,鼓勵群眾加大玉米、水稻、蔬菜、土豆、黑木耳等種植,積極扶持板藍根、茶葉、生豬、肉雞、鴨等特色種養業,實現大頭拉祜寨脫貧快、準、穩。2018年5月,綠春縣還安排駐村扶貧工作組帶隊,邀請拉祜寨的12名村民一起前往《快樂拉祜》唱響的地方——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老達保村參觀考察。這一次與外界的短暫接觸,震驚了整個大頭拉祜寨。田間地頭勞作的村民多了,圈裡的豬、雞越養越壯,一些村裡的老人們,也會主動邀請駐村工作隊員到家裡教他們說漢話。

今天,20多公里的水泥路像一條玉帶迎山而上伸到寨口;33幢漂亮的兩層小樓拔地而起,樓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整齊的散落雲山霧海間,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的畫卷。短短兩年,拉祜寨在外觀上實現了從“棚戶”到“小洋樓”的轉變,村容村貌實現了從落後到現代的過渡;更重要的是,拉祜群眾生活習慣、思維意識和追求嚮往實現了從“本能”到“智能”的蛻變。(完)(陶已弘 文俊龍)

云南省绿春县:增智扶志 边疆“直过民族”的脱贫蜕变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