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 2019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哲學史科目考試大綱

中南民族大學 2019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國哲學史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中國哲學史

科目代碼:613

適用學科(類別)專業(領域):宗教學

………………………………………………………………………

一、考試性質

《中國哲學史》是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宗教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的科目之一,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

測試考生大學本科階段掌握中國哲學史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

法的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二、考查目標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對中國哲學的特色及其發展歷程的掌握程

度,是否熟悉各時期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及其基本思想。

考查的重點在於對中國古代和近代哲學瞭解的廣度與深度,要求有較

好的古文閱讀能力,能正確理解和準確表述各流派的哲學思想。要求

融會貫通,把哲學思想放到具體歷史環境中進行思考,能夠理清中國

哲學發展的基本線索。

三、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本試卷滿分為( 150)分,考試時間為( 3 )小時

2.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考查的題型及其比例

名詞解釋題:共 40分左右

簡答題:共 60分左右

論述題:共 50分左右

四、考查內容

第一編 先秦時期的哲學

第 1章 中國哲學的萌芽與產生

1.1 殷周時代的宗教思想

1.2 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

1.3 樸素自然觀的萌芽

1.4 無神論觀念的興起

第 2章 孔子

2.1 正名思想

2.2 仁學思想

2.3 認識論思想

2.4 中庸之道

2.5 天命論

第 3章 老子

3.1 "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

3.1 "道"生萬物的哲學體系

3.2 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3 神秘主義認識論

第 4章 孫武

4.1 富國強兵的思想

4.2 "不可取於鬼神"與"知彼知己"

4.3 軍事辯證法思想

第 5章 墨子

5.1 社會政治思想

5.2 經驗論的認識論

5.3 宗教思想

第 6章 前期法家的社會歷史觀和告子思想

6.1 前期法家的社會歷史觀

6.2 告子的思想

第 7章 孟子

7.1 "仁政"學說

7.2 "性善"論

7.3 "良知"說和"勞心者治人"

第 8章 《管子》書中《心術》等四篇的思想

8.1 法、禮結合的社會政治思想

8.2 "精氣"說

8.3 "靜因之道"的認識論

第 9章 莊子

9.1 逍遙遊的人生觀

9.2 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

9.3 "自本自根"的道論體系

第 10章 惠施和公孫龍

10.1 惠施的"合同異"說

10.2 公孫龍的"離堅白"說

第 11章 後期墨家

11.1 社會歷史觀

11.2 認識論

11.3 邏輯理論

第 12章 《易傳》

12.1 關於《易傳》

12.2 《易傳》的體系

12.3 《易傳》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第 13章 荀子

13.1 社會政治歷史觀

13.2 "性惡"論

13.3 自然觀

13.4 認識論和邏輯思想

第 14章 韓非

14.1 法、術、勢

14.2 認識論

14.3 自然觀和無神論思想

第二編 漢一唐時期的哲學思想

第 1章 漢初的哲學思想

1.1 漢初的黃老學派

1.2 陸賈

1.3 賈誼

第 2章 董仲舒

2.1 "大一統"的政治理論

2.2 "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

2.3 "事各順於名"的認識論

2.4 歷史觀和性三品說

第 3章 揚雄和桓譚

3.1 揚雄的哲學體系

3.2 揚雄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

3.3 揚雄的人性論與社會政治思想

3.4 桓譚的形神論和對讖緯迷信的批判

第 4章 讖緯和《白虎通》

4.1 讖緯和象數之學

4.2 《白虎通》的宗教神學

第 5章 王充

5.1 自然觀和無神論

5.2 認識論

5.3 歷史觀和人性論

5.4 命定論思想

第 6章 王弼

6.1 "名教"本於"無為"

6.2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本體論

6.3 "得意在忘象"的認識論

6.4 "治眾者至寡"的英雄史觀

第 7章 裴頠和歐陽建

7.1 裴頠等反對玄學貴無論的歷史背景

7.2 裴頠的"崇有論"思想

7.3 歐陽建"言盡意論"的認識論

第 8章 郭象

8.1 "獨化"說

8.2 因果各自成體的形而上學

8.3 "冥然自合"認識論

8.4 社會政治理論

第 9章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哲學思想

9.1 佛教的傳人和盛行

9.2 慧遠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和神不滅論

9.3 僧肇的佛教哲學思想體系

第 10章 範縝

10.1 範縝"神滅論"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10.2 範縝的無神論學說

第 11章 東晉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學的發展

11.1 道教的形成和概況

11.2 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學思想

11.3 成玄英、王玄覽、司馬承禎等人的道教哲學思想

第 12章 隋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

12.1 隋唐佛教概況與儒、佛、道三教的紛爭和融合

12.2 玄奘與唯識宗

12.3 法藏與華嚴宗

12.4 慧能與禪宗

第 13章 韓愈和李翱

13.1 韓愈的哲學及其反佛教思想

13.2 李翱的哲學及其反佛思想

第 14章 柳宗元和劉禹錫

14.1 柳宗元的社會歷史觀和元氣自然觀

14.2 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思想

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發展

第 1章 李覯與王安石

1.1 李覯的自然觀

1.2 李覯的社會倫理思想

1.3 王安石的五行學說和認識論

1.4 王安石的人性論和歷史觀

第 2章 周敦熙和二程

2.1 北宋時期道學的產生

2.2 周敦頤的太極動靜說

2.3 二程的天理論

2.4 二程的人性論和道德學說

第 3章 張載

3.1 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3.2 辨證的宇宙觀

3.3 唯理論的認識論

3.4 人性問題與道德學說

第 4章 朱熹

4.1 理一元論

4.2 "格物窮理"論

4.3 思想方法論

4.4 人性論倫理學說與歷史觀

第 5章 陸九淵

5.1 "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

5.2 反省內求的認識論和道德修養方法

5.3 朱陸之爭

第 6章 陳亮與葉適

6.1 陳亮、葉適功利學派的社會背景

6.2 陳亮的哲學觀點與功利思想

6.3 葉適的哲學思想

6.4 葉適的功利思想及其對各派哲學思想的批判

第 7 章 元代的哲學思想

7.1 元代初期的社會文化

7.2 許衡的思想

7.3 劉因的思想

7.4 吳澄的思想

第 8 章 王守仁

8.1 "心外無理"與"心外無物"

8.2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8.3 唯心主義的倫理學說

第 9 章 羅欽順

9.1 "理只是氣之理"的氣本論思想

9.2 關於心、性的理論

9.3 對陸王心學和佛教的批判

第 10 章 王廷相

10.1 "理在氣中"

10.2 對於先驗認識論的批判

10.3 人性問題與歷史進化觀點

第 11 章 王艮與泰州學派

11.1 王艮的格物說和良知說

11.2 泰州學派的發展

第 12 章 李贄

12.1 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12.2 世界觀和真理學說

第 13 章 方以智

13.1 論"通幾"與"質測"的關係

13.2 方以智的自然觀

13.3 辯證思想

13.4 對於理學和佛教禪宗的批判

第 14 章 黃宗羲

14.1 明清之際的社會矛盾和黃宗羲的思想傾向

14.2 對於封建專制主義君權論的批判

14.3 以學校為議政機關的政治思想

14.4 "氣外無理"、"心即是氣"的哲學思想

第 15 章 王夫之

15.1 "氣者理之依"

15.2 "日新之化"

15.3 "能必副其所"和"知以行為功"

15.4 人性論與理欲論

15.5 歷史觀

第 16 章 顏元

16.1 "理氣融為一片"

16.2 習行格物

16.3 功利主義

第 17 章 戴震

17.1 清代前期的社會情況與戴震的學術傾向

17.2 "氣化即道"

17.3 "血氣心知"

17.4 "理存於欲"

第四編 近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第 1 章 龔自珍和魏源

1.1 龔自珍"平均"論的變法革新思想

1.2 龔自珍的哲學思想

1.3 魏源"師夷之長技"的革新思想

1.4 魏源的哲學思想

第 2 章 洪秀全

2.1 原始的社會主義空想

2.2 對封建神權和傳統名教的批判

2.3 基督教神學思想的影響

第 3 章 康有為

3.1 康有為與 19 世紀末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

3.2 託古改制和大同思想

3.3 進化論思想

3.4 "仁愛"哲學

第 4 章 譚嗣同

4.1 批判封建名教,宣揚人道主義

4.2 "破對待"的相對主義理論

4.3 "仁學"的哲學體系

第 5 章 嚴復

5.1 批判封建君權,宣傳民主自由

5.2 "物競天擇"的進化論

5.3 機械的自然觀

5.4 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第 6 章 梁啟超

6.1 心物論

6.2 天授與自成

6.3 英雄與時勢

6.4 新民論

6.5 良知自由

第 7 章 章炳麟

7.1 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論

7.2 對孔教的批判及其侷限性

7.3 從宣傳無神論到鼓吹"無神教"

7.4 從唯物主義到唯心主義

第 8 章 孫中山

8.1 革命民主主義者

8.2 三民主義的學說

8.3 進化論思想

8.4 "行易知難"的知行學說

8.5 二元論和民生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