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順治讓吳三桂等留鎮雲南等地,留下三番之亂給後人?

劉國東



對於異姓王尤其是吳三桂這種實為一方土皇帝的巨大威脅,不論是清軍入關時的實際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還是後來親政的順治帝心裡都是清楚的。

他們為什麼非要選擇這種冒險方式呢,因為是利大於弊。所以才會這樣做。

具體如何下面宋安之來為大家說說。

清軍入關之後對於藩王威脅不是沒有清楚認識,畢竟遠有漢之七王之亂晉之八王之亂,近有前明燕王朱棣篡位的血淋淋教訓。

但為什麼還要大封吳三桂等四個異姓王呢。 原因很簡單,借力打力。

清朝能成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它的幸運之處在於身為關外小小割據政權,滿打滿算二十多萬人口就入主了偌大的中原。

同樣幸運也是表現聰明的一種方法,清朝快速擴張之下,自己入關時僅僅只有二十多萬人,只算八旗精銳的話也就是十萬左右。這點兵力根本不夠看。

於是清朝選擇借力打力,利用降將來打天下。

有這樣一句話“明末明軍成為清軍,農民起義軍成為明軍”。就說明了清軍入關以後明朝大部分官兵是紛紛投降,而李自成還有張獻忠的餘部則是加入南明,開始抵抗這些曾經的明軍現在的清軍。

像清軍南下攻破南明弘光政權時,投降的江北四鎮就有幾十萬人馬。(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還有大將左良玉剛剛病亡,兒子帶著號稱八十萬大軍的軍隊也投降了。


最後清軍南下擴張的模式就是少數八旗精銳➕大部降軍,以八旗精銳為核心或者說督戰的驅使降清軍隊為其打地盤。

靠著這種聰明方法清軍是一度勢如破竹,但是問題還是來了。畢竟八旗精銳實在有限。隨著民族隔離政策“剃髮易服”的深化進行,全國各地的反抗是此起彼伏。南明雖然丟失了長江防線還有具有重要意義的南京,但是與這些反抗是遙相呼應,清庭一時之間拿不下南明,甚至有可能被趕回關外。

這時候清軍南下的模式少數八旗精銳➕大部降軍。已經滿足不了對於長江以南的雲貴和兩廣地區的擴張了。

表面來看清軍對於南方是鞭長莫及了,採取之前擴張的模式一時半會沒有效果,或者說有效果也很小。深層次來看,南方的南明抵抗勢力代表的是全國各地人民復興華夏衣冠最後的希望,可以說是人心所向,這樣僵持下去清庭是岌岌可危。

於是大概是多爾袞末期和順治帝親政初期,滿洲統治階層調整了政策,那就是“以漢制漢”。因此選擇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四位異性王來南下消滅南明及其其他抵抗勢力。


清庭的態度是默許這些人打下的地盤自治,所以吳三桂才想在清朝成為有如明朝世守雲貴的沐家那般。

清庭這樣做長遠來看,的確有些不划算,比如說後來的三藩之亂。但其實特別划算,因為有著吳三桂等四位漢人異姓王的南下,清庭消滅了南明政權,最後吳三桂更是將南明永曆帝從緬甸抓回絞死於昆明,只剩下臺灣鄭氏孤懸海外不成氣候。徹底絕了漢人大規模的復國行動之心,自己成為了唯一正統。

而且康熙削藩時太過激進,如果換種方法不一定是三藩之亂這麼大的規模。(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也就是說三藩之亂是大封吳三桂這些異性王以後會出現的無數種可能中的最嚴重可能罷了。

所以說來說去呢,無論起用吳三桂等四位異姓王是攝政王多爾袞還是親政後的順治帝想法,總之是划算的很。


宋安之


權宜之計罷了,順治皇帝以及清朝也有苦衷。

說起吳三桂鎮守雲南,要從明朝滅亡的1644年說起,此時的吳三桂夾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左右為難。在和李自成鬧掰後,吳三桂出於自保,選擇和多爾袞合作。

當時的吳三桂給多爾袞的信使這麼寫的: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庭,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簡單說來,就是崇禎死了,我作為大明的忠臣(自封),想要消滅李自成,但奈何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給多爾袞借兵。當然,也不是白借,事成之後,吳三桂不僅給清軍大量的財寶,還要劃給清朝大片的土地。

先不說吳三桂自作主戰是否僭越,單單說吳三桂的目的,多爾袞就已經知道吳三桂需要的是什麼了。無非是消滅李自成給家人報仇,至於說什麼光復大明的話,他自己都不信,還指望多爾袞去相信?

吳三桂,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頭子!

但是,這對於多爾袞和清朝而言是一個極佳的機會,雖然大家目的不一樣,但是清朝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在吳三桂背後來上一腳!

1644年4月,一片石大戰爆發,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隨後李自成敗退,匆匆逃離北京。

吳三桂以為自己可以成為北京之主了,但是多爾袞告訴他要除惡務盡,於是吳三桂馬不停蹄,從華北一直追到華南。

然後,多爾袞將順治接到了北京,清朝成了北京的主人!

大呼上當的吳三桂此時別提多後悔了,但是事已至此,吳三桂沒有辦法,返回去打清軍肯定打不過,還有可能被農民軍偷襲,而繼續打農民軍還可以有條活路,於是吳三桂更加賣力地打李自成!

就這樣,吳三桂從甲方成了乙方的員工!

而此時的清朝,有自己的算盤:

因為清朝控制的地方,只是北方地區,整個江南和西南,還是南明的地盤,而此時的清軍還沒有力量征服這裡,所以這裡需要吳三桂等漢人鷹犬。

雖然吳三桂自知打不贏清軍,但是清朝也認為自己不可能輕易消滅吳三桂,因此清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吳三桂和農民起義軍相互殘殺,清朝最後坐收漁翁之利!

而且,吳三桂作為遼東邊將,將他打發到遠離遼東的西南地區,對於吳三桂是一個削弱。最重要的是,吳三桂遠離清軍統治的北京,對於清朝而言,是非常安全的選擇!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處理清朝和吳三桂最妥善的辦法!

作為一個軍閥,吳三桂也希望能有一片自己的勢力範圍,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拼命從南明政權身上奪。這樣,清朝和吳三桂就達成了一個默契。

在順治入主中原的初期,清朝是需要吳三桂的,這時候的吳三桂,距離“三藩之亂”的路還很遠!所以談不上順治留給後人康熙“三藩之亂”的禍根!

和吳三桂享受相同待遇的,還有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人,他們作為清朝的鷹犬,鎮守南方,有力保證了清朝對中原的統治。

但是,是軍閥總會膨脹的,紮根雲南後,吳三桂迅速生長,很快就成為清朝的重大威脅。

而清朝對吳三桂這樣的貳臣,自始至終都不信任,削藩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當吳三桂等的勢力膨脹到嚴重威脅清朝的中央集權時,清朝就必須有所動作了,這就是撤藩,於是“三藩之亂”爆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向敬之

問題所指,始作俑者並非順治帝,而是攝政睿親王多爾袞,以傀儡皇帝的名義,與吳三桂等異姓王的約定。

清廷給予他們“挈家駐防,其全省巡撫道府州縣各官並印信俱令攜往”(《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四)的福利,以及“統領大軍,相機征剿,投誠者撫之,抗拒者誅之”,當然還有人事任命、賞功罰罪的權力。

當時的順治帝,只是“拱手以承祀”(《清世祖實錄》卷八十八)的幼主。代行皇權的多爾袞,早在招降吳三桂之初,就承諾對他“封以故土,晉以藩王”(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而在順治五年派遣吳三桂等率兵南下,進攻尚為南明勢力範圍的雲貴兩廣地區時,準其留鎮一方,世襲罔替,並清楚寫著清王朝的殷殷期待:“益勵忠勤,奉公守義,以報特恩,尚其欽哉,勿負朕命!”(《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四)

多爾袞雖然派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吳三桂諸路異姓王大軍南下,並輔以滿洲王公所率大軍進剿,為的就是剿滅南明勢力。為了防範異姓王,清廷給他們的兵力,最多不過兩萬,卻以準其居家駐防,是畫餅式的利益誘惑。

順治九年,南明大將李定國二斬孔有德和清宗室、敬謹親王尼堪後,順治帝曾一度想放棄南方與李定國分天下講和。然吳三桂等利用南明內訌,奮起反擊,才成功拿下兩廣和雲貴。雖然南明永樂帝並吳三桂絞殺,但是南明殘餘勢力如鄭成功集團,仍在反清,清廷以吳三桂們留鎮,也是為了徹底解決南明問題,卻不意導致了康熙朝的三藩之亂。


以禮觀書


難道讓他回來,幾十萬軍隊是跟著回來,還是留在當地,跟著回來憑藉吳軍的戰鬥力打下北京非常容易,留在當地南明剛滅,勢力尚在,吳軍瞬間可能反正,或者自立山頭,當初吳三桂非常忠誠,不想反叛,是康熙步步緊逼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