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京東等340億入股萬達商業,力爭儘快上市,巨頭們爲什麼這麼做?爲了拯救萬達還是對抗馬雲?

尹小昔


其實更應該關係的是為什麼要上市,獨角獸魚貫湧入港股IPO,“造富夢”進入兌現期。小米、美團、螞蟻金服……一個新經濟時代來了。如大家所預料,去香港,收割一個時代。

而港交所這種超乎尋常的忙碌,是將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無數場大戰、無數人常年的996、以及由此超速發展以至於可被歸入“新經濟”的業績,畢其功於一役。

中環不眠夜

港交所發來最終的聆訊反饋意見時,是夜裡11點21分。

港島的夏季潮溼悶熱,51信用卡CEO孫海濤、CFO趙軻和操盤其IPO的所有中介機構都擠在中環環球大廈的一間辦公室裡,從早上等到了晚上,心不在焉地看著世界盃。他們本來覺得希望渺茫,準備散了。

“沒想到港交所居然這麼晚還在加班。” 得知聆訊通過的一刻,孫海濤心頭終於大石落地。從3月時遞交招股說明書到此刻,他已經等了3個月——2018年上半年,大家開始密集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其中還包括小米這種讓所有人都人仰馬翻的大案子,這讓51的聆訊等待時間變得更長。

隔壁的中環IFC,幾間辦公室也徹夜燈火通明,氣氛劍拔弩張。

佳琪坐在會議室毫無睏意。來自兩家保薦機構、數家承銷商的項目負責人圍坐在會議桌前,吵得面紅耳赤,而她代表著其中一家。

當IPO進入倒計時階段,這場至關重要的會議既要決定項目方股票最終的發行定價,也關乎於每一家參與其中的投行各自能拿到多少承銷份額,這意味著大家各自能從這單IPO中賺到多少錢。

為了能搶到更多份額,文明一些的投行,會把自己這幾個月來做的工作逐一拋出來,比如幫公司找到了多少投資者;但如果爭的激烈了,大家勢必相互攻擊,或是指責對方工作沒做好,或是反覆強調自己關鍵時刻是如何幫對方救場的。

自2018年6月以來,像這樣能持續一整個通宵、氣氛並不友好的“關鍵會議”變得越來越多。因為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陸續做出赴港上市決定的公司,在這個時間點都扎堆走到了最後關頭。

2018年7月9日,小米的上市,拉開了香港資本市場這一輪狂歡的序幕。之後,無論是體量龐大如美團、比特大陸,還是那些在各自垂直領域做到前幾名的獨角獸,如獵聘、映客、51信用卡、寶寶樹、找鋼網,都悉數交表,排隊敲鐘。有一天,港交所敲鐘的公司有8家,但只有4面鑼,只能兩家“分享”一隻鑼。



德勤報告顯示,2018年來港上市的公司將達到180家,融資規模達1600億-1900億港元,這其中過半的融資額將會來自新經濟企業。

佳琪告訴36氪,她所在的投行,今年已經接了幾十個港股IPO的單子。“上半年我們接的項目太多了,我手上就分到了6、7個。”她這半年來的工作量,達到了往年的3倍,當然,獎金也大抵會是如此。

說這話時,佳琪作為一個項目的主承銷商負責人,剛替一家公司完成了招股書的遞交,狀態十分疲憊。在這之前,她已經在印刷商那兒住了一個禮拜了——在交表之前,所有的中介機構都要聚集在印刷商那,對著打印好的招股書一頁頁反覆核查、挑出錯誤、重新印刷、然後再核查,如此循環往復。

雖然,為了給“上市團”提供方便,印刷商通常棲身在中環的豪華寫字樓裡,有著最舒適的辦公室——與之對應的,是印刷商有時在一個IPO項目裡甚至可以賺取上千萬的費用——但這仍然是投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發行方在上市前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已經沒有下班的概念了,全部材料要在一週內審核定稿。” 為了趕進度,佳琪三餐叫外賣,實在累了就抄起PS4打一會兒遊戲,放空大腦。

“在這一兩週的時間裡,負責寫招股書的香港律師幾乎不能睡覺。” 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高翔告訴36氪,“如果是小米這種體量的項目,需要幾個律師輪班倒。”

這種超乎尋常的忙碌,是將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無數場大戰、無數人常年的996、以及由此超速發展以至於可被歸入“新經濟”的業績,畢其功於一役。

回顧中國互聯網的二十年曆史,這樣的上市潮一共不過出現過三次:第一波是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第二波在2010年-2011年,PC時代長成的互聯網公司,終於在那時尋找到了上市窗口,僅頭一年就有42家中國公司在美國IPO,包括優酷、搜房、噹噹等。

第三波就是現在,長於移動互聯網上的公司們,集體成熟了。在一級市場操盤了海量融資和收購案的華興資本包凡,曾對36氪形容這是“移動互聯的最後一口肉”,至此,大魚們由淡水入海。

背水一戰的港交所,“玩命”的投行

過去一年,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頻繁在往內地跑。他要抓住一個可以扭轉乾坤、但轉瞬即逝的歷史機遇。

二十年來,歷經多輪融資的中國新經濟公司,都是拿美元基金的錢,然後去美國上市,其間的收益跟中國投資者幾乎沒有關係。

港股市場也幾乎沒有吃到過這口肉:據港交所數據,過去十年,在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而有“同股不同權”制度的納斯達克、紐交所,這個比例分別為60%、47%。

香港資本市場已經許久沒有“概念”。做了多年港股IPO業務的高翔,用“舒服”來形容自己前兩年的狀態,“那會兒港股發行市場不行,我2015年和2016年都只做了兩單。”

但美股市場也有自己的尷尬:很多投資者並不理解中國公司。“要麼你是行業裡的領頭羊,而且可以在美國找到一個相對標的公司,要麼你有一個很fancy的模式,像拼多多就是這樣。” 富途證券CEO鄔必偉分析道,“否則,你去了美股市場大概率也會被冷落。”

而且美股市場在語言、信息披露要求、投資者溝通以及上市費用等諸多方面都對國內獨角獸有著更高的門檻。這對小體量的公司並不友好。

因此,對中國公司來說,在國內上市一直有其吸引力。而且A股的市盈率也高得驚人。

證監會也一度試圖改制,以吸引這些公司回國上市。正因如此,2015年開始,大量創業公司拆除VIE架構,準備回國,哪怕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也掀起了一股私有化浪潮。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6年3月,原本箭在弦上的戰略新興板和註冊制相繼被叫停。

“很多準備在A股上的項目現在只能繼續排隊,遙遙無期。”參與了大量一級市場融資項目的律師Raymond告訴36氪,“而且去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否決了很多項目,這讓很多公司一下慌了神。”

移動互聯的浪潮自2010年伊始,較早成立並吃到最大紅利的公司大多已經完成了4-5輪融資,小米甚至已經做了9輪融資。體量龐大、估值高企的獨角獸在一級市場面臨尷尬的境地:很難有機構再繼續給出下一輪了。

“像小米、美團、滴滴這樣的公司,估值這麼高,已經把能接盤的PE都吸納進來了,下一步還能怎麼辦?” 一位PE投資人對36氪說,“到了一定體量後,只有淡馬錫、中投這樣的主權基金才接得住,頂多軟銀再接一輪,然後再想融資肯定只能靠上市了。”

這就是港交所和李小加要奮力抓住的歷史機遇,否則這些公司遲早會掉頭赴美上市。

去年7月,港交所開啟了改革意見徵詢。一位投行人士告訴36氪,李小加那會兒開始頻繁造訪內地,“跟小米、美團、螞蟻金服、滴滴的話事人吃飯”,拜見的目的是邀請這些超級獨角獸赴港上市。

2017年下半年,眾安、閱文、雷蛇和易鑫相繼上市,香港資本市場對新經濟公司的追逐快速衝到了頂點。另一方面,2015年港股通開閘,越來越多的內地資金也開始流向香港。

在51信用卡去年7月15日的年中大會上,孫海濤決定:去香港。“當時已經看到了港交所關於改革的意見徵詢,加上香港沒有交易時差、語言也通,於是決定放棄美國。” 孫海濤告訴36氪。

獵聘CEO戴科彬也是相似的心理。原本拆除VIE回國上市卻遭遇阻力正讓他兩難,結果,“去年,有個港交所的人突然來公司拜訪,跟我們講了AB股改革的事,邀請我們去上市。” 在做了一番研究後,獵聘在1月13日正式啟動赴港上市。

小米赴港是從今年1月開始啟動的。一位知情人士對36氪說,李小加在跟小米、美團等巨頭會面時,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的改革還沒出結果,但李小加表現得非常堅定自信,表示自己一定會說服政府,請對方一定選擇港交所。因為李小加的堅決,美團在今年3月開始啟動港股上市。

與此同時,所有的投行、律所、中介機構,統統聞風而動。

“過去不到一年飛了30多萬公里了,有時候一星期能飛5、6個城市,所有航空公司都飛成了金卡。” 高翔看了一眼自己的航旅縱橫後對36氪說。他總是選擇坐最早一班飛機出發,再坐夜班飛機回家。“因為最近客戶的事情比較著急,怕白天在飛機上接不了電話給耽誤了。”

一個禮拜往內地飛2、3趟是佳琪這半年來的常態。“項目早期有大量的細節需要跟客戶討論,光靠電話會是聊不清楚的。” 她團隊裡的“小朋友們”就更辛苦了:白天跑盡職調查,晚上回酒店處理大量基礎性工作,找資料、做數據表、搭財務模型、畫PPT,每天都要忙到凌晨2、3點。

跳槽和挖角變得非常頻繁。“去年底到今年初,香港很多財富管理機構的銷售團隊都被投行給連根挖走,工資直接翻倍。”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36氪,“因為投行都是在這個時間段開始接觸到大量赴港IPO項目,所以要趕緊擴充銷售團隊來幫客戶賣股票。

還有二線中資行直接高薪從外資行投行部挖人的,現組一個能做新經濟公司IPO的團隊。而更多的投行,則是從那時候開始大量招聘實習生,以應對即將到來的不眠不休的工作。

傳統外資大投行則在改革。為了適應新經濟公司的特點,摩根大通將自己的行業分類模式推倒重建。“我們會根據新經濟公司的商業邏輯來設置行業組,所有的組都all in tech。” 摩根大通全球投行部中國區主管黃國濱告訴36氪。並且,摩根大通已經計劃未來兩年在中國增加40%-50%的投行人員。

4月30日,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的新規通過。上游一開閘,淤堵已久的上市需求頓時傾瀉而出。



“入行14年了,從來沒有經歷過行情這麼火爆的年份。” 高翔忍不住感慨:儘管已經在接項目上有所取捨,高翔今年的工作量還是翻了倍。光7月之前,他的律所就完成了25個港股IPO項目。

對於中環的投行來說,這也是一個在金融市場上重排座次的機會——而在傳統的外資市場裡,中資投行很難坐上前排交椅。

雖然,像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信這樣的一流外資行優勢依然明顯:耀眼的過往業績,覆蓋全球資本的推銷網絡。“誰上市都想多融點錢,所以一定會找到一個強有力的銷售網絡來幫自己。” 一名投行人士告訴36氪。

以美團為例,其聯席保薦人還是3家大外資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美銀——一般來說,保薦機構會賺走絕大部分承銷費用,超過80%。但華興資本由於參與了美團過往的多輪融資併購,在其IPO時也拿到了一個“獨家財務顧問”的席位。

但如今,在港股市場上,擁有大量中國投資者資源的一流中資投行,變得非常搶手。“這幾年,不少在香港IPO的項目有70%的份額賣給了中國的機構投資者。” 中金香港投行部主管陳永興分享了一個數據。香港二級市場近年來投資者結構在變,這波新經濟公司非常在乎內地投資者。

二三梯隊的投行,則希望奮力積累幾個新經濟公司IPO的案例。“我們為了拓展客戶,短期內可以不顧成本,把價格壓的很低。” 一位來自二線中資投行的員工告訴36氪。

翻盤的可能性,來自對本土資本的撬動能力。

富途證券由此意外地分食了這波IPO紅利。原本每個月都要去日本跟朋友聚會的CEO鄔必偉,這半年來都沒能抽出時間去一趟,毫無防備地進入了“職業生涯最忙的階段”。

“我們這樣的互聯網券商,平臺上的投資者都是散戶,以前來香港IPO的公司根本不會想到我們。” 鄔必偉告訴36氪。但如今轉機來了,富途手上有著超500萬港美股用戶,而他們的主要構成就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員工,正因如此,“他們發現之前幾隻新經濟股票在富途上的訂單非常活躍,所以就想,為什麼不在發行階段就讓我們介入進來呢?”

5月的一天,鄔必偉飛到北京見了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隨即成為了最後一家加入小米承銷團的券商,並最終貢獻了公開認購人數部分20%的份額。



(7月11日的小米股票交易情況,富途用戶為最大買方)

不止是投行,為了爭奪新經濟明星股,所有中介機構都進入了“備戰狀態”。

為了小米IPO的投標,高翔頭一天熬了一整個通宵做準備,對著天眼查畫了一個完整的小米股權結構圖用來研究與上市結構相關的問題。做律師十多年了,他已經很久沒有在一個項目的投標階段如此親力親為。據他所知,所有主流從事證券業務的律師事務所幾乎全部都在小米的招標名單上。

最終,動員了7個合夥人和3個資深律師一起前去“選美”的競天公誠拿下了小米IPO項目,並最終調動了幾十位律師,根據不同子公司所處的不同行業、領域劃分執行團隊,一刻不敢耽擱的足足做了7個月。

不過,從1月開始準備,到7月9日敲鑼,半年時間,小米的IPO定價已經被大逆轉,小米員工們的財富自由之夢只能打5折兌現。

市場的情緒,獨角獸的價格

上市要等“窗口期打開”,是一個市場常用說法。所謂“窗口”,是指市場情緒高漲、股票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眾安、閱文、雷蛇、易鑫和平安好醫生陸續IPO,這5家公司在首日招股時,分別獲得了73倍、120倍、46倍、100倍和166倍的超額認購。當時市場情緒非常高漲。

“去年眾安和閱文上市的時候,香港投資人都瘋狂的買入,哪怕他們都不知道這兩家公司是幹嘛的。” 一位香港財富管理機構的銷售告訴36氪,“他們就認這公司是騰訊投的。”

一名早期加入小米的人士對36氪說,小米內部一度對員工承諾,估值“最低950億美元。” 而在小米遞交招股書後,媒體也紛紛稱小米預期估值能達到1000億美元。

但市場情緒從年初開始已經發生了變化。

今年1月,恆生指數達到了33484點的歷史高點後便掉頭下行,這令人感到擔憂。港股通南向資金在1月份創下流入高峰之後,就開始逐步下降。5月南向資金淨流出19.15億元,6月借道港股通南下的資金開始賣出,金額達到109億港元,創下今年以來單月淨賣出最高紀錄。

“我們4月份開始做非交易路演的時候,很多投資人都表示感興趣。” 51信用卡CFO趙軻告訴36氪,“可到了6月正式路演時,他們的反應就變冷淡了很多,這跟市況變差直接相關。”

6月23日,小米開始了為期一週的全球路演,但這一週並不好過。

香港四季酒店的宴會廳裡沒有熱烈的氣氛,據一位在現場的投資人告訴36氪,提問者寥寥。“而且,在香港,如果是非常受歡迎的股票,路演時坐在前排的一定是香港幾大家族財團和大外資機構,但小米這次幾乎都是來自內地的機構。”

大家對於小米估值模型的討論逐漸偏離了小米預設的軌道。面對漫天質疑,雷軍在路演現場還說出了一句充滿不甘心的話:“這次550億美元的定價,就是我也不想開價了,你們隨便開吧,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不出所料的,半年前新經濟股被哄搶的盛況並未發生在小米身上,而原計劃的“七地路演”最終也縮減到僅剩香港和美國三城,草草收場。在配合了一系列利好消息的推動下,小米最終以超過10倍的港股散戶認購結局收場。這是自去年9月新經濟上市潮以來,市場反應最冷淡的一次。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36氪,雷軍曾經給投行定的目標是700億美元估值,可投行在向投資者詢價的時候發現大家的心理價位普遍低於這個數字,甚至低於500億美元。“對於投行來說,只能去做雷軍的思想工作,其他無非是幫雷軍再聯繫更多投資者,沒準就有能接受高估值的。”

在上市前一天的下午,小米IPO前的暗盤交易一直處在拉扯狀態下,“明天開盤破發”的消息到處流傳。最終,小米以17港元的發行區間下限定價。

“真沒想到雷軍會以發行區間的下限定價。” 一位參與小米老股交易的投資人有些錯愕。曾在今年5月以700億美元估值的價位購買了小米老股的他,上市當日便直接虧損超過20%,這令他難以接受。

就這樣,小米的IPO估值一路從最開始的1000億美元,最終跌落到了543億美元。



“現在市場情緒不好,能順利IPO我們就謝天謝地了。” 一位接近小米承銷團的投行人士不禁感慨。

業內人士大衛翁稱,小米IPO啟用了綠鞋機制——公司授權承銷商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IPO後一個月內,一旦股票跌破發行價,承銷商用公司IPO募資的資金幫公司回購股票,目的是穩定股價——但還是沒能第一時間托住市值。

定價是一個市場行為,發行人和投行最終都難以左右結果。“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企業的價值以投資者最能理解的方式傳達給他們,儘可能減小雙方的認知差。” 陳永興告訴36氪。

佳琪就更加現實了,“如果市場詢價回來只有一個比較低的數字,大家也只能接受這個結果,因為發出去比什麼都重要。我們會勸發行人,能上就趕緊上,如果重來的話還不一定能有現在這個價了。”

破發也來了。據《證券時報》統計,2018年以來港股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72%。而除閱文外,上述四家新經濟公司股價均呈現較大跌幅,其中易鑫和雷蛇的股價已較發行價下跌超過50%。

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中美貿易戰、美國加息將抽走香港市場內的資金,而國內去槓桿的大環境也使得“北水”逐漸乾涸。獨角獸們害怕上市窗口說關就關,越發要加快步伐。

“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不確定的事情就是不好的事情。” 大衛翁對36氪分析,“歷史上幾次IPO熱潮的背後,都能看到市場的不確定性。公司蜂擁上市是為了搶在不確定的風險來臨之前,搶佔先機。”

所以,哪怕去年10月美團完成40億美元融資時王興尚且信誓旦旦的說“如果我們想上市立刻就可以上市,但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半年後的6月25日,這家超級獨角獸已經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一位擅長做SPV(專項投資基金)的PE投資人告訴36氪,美團在今年4月末時曾尋求一輪Pre-IPO融資,“投前估值400億美元,投後450億” 。可已經拿到這輪份額的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還在忙著做SPV的募資,竟突然聽到了美團交表的消息,而且坊間估值竟然高達600億美元。

“這是我今年見過的最瘋狂的事情。” 對方失信的行為讓他損失了一個大單,他感到非常憤懣。

“美團無非是兩手準備著,這次Pre-IPO融資很可能是在估值或者融資額上沒有達到預期,所以立馬放棄,轉向上市。” 一位投行人士向36氪如此分析。

無獨有偶,因為參與滴滴的老股交易,另一位投資人在今年1月曾接觸過滴滴管理層,“對方跟我說上市計劃會在未來18-24個月內啟動,沒想到才過了半年,就傳出了今年內要完成上市的說法。”

但扎堆上市、新經濟股的供應量大大增加,也會讓投資者對內地湧來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司空見慣,難免變得更加挑剔。

現在一些公司著急上市,使得承銷商沒有充分的時間做投資者教育。“去年做眾安IPO的時候,我們在項目正式啟動前就已經開始讓公司管理層跟全球潛在投資人溝通,介紹公司的商業模式、特點、未來願景,整個過程前後溝通了兩輪。” 黃國濱告訴36氪。

“路演其實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一旦啟動,這一兩個禮拜裡能不能把股票賣出去是沒有回頭路的。” 佳琪說,“但讓投資人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去理解一家新經濟公司確實比較難。”

在港股,找基石投資者來帶動股票發行氛圍,也是一種策略。近幾年,基石投資者中出現了很多有戰略結盟需求的企業,尤其是在新經濟領域。“我們在做易居IPO的時候,就引進了淘寶和華僑城作為基石投資者。” 陳永興告訴36氪。

截止7月底,香港恆生指數相比1月高位跌去了15%。幾乎所有投資人和創業者內心都有一個共識:高點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了,即便現在啟動上市,未來6-9個月的過程中也不知道市場會變成怎樣。

美團交表當日,還有7家公司也提交了招股書。但為了控制節奏,港交所沒有在同一天全部公示。扎堆上市,就意味著大量公司對有限資金的爭奪。

隨著小米上市,以及接下來的美團、螞蟻金服、比特大陸、甚至傳聞中的滴滴相繼上市,投資人們顯得更著急了。“現在每個基金都會跟自己的項目說能上趕緊上,不要跟在超級獨角獸後面。” VC投資人大多是這個心態。

而根據港交所李小加的說法,預計更多公司會在今年8月以後在港股上市,9-11月將會是一個高峰。

大魚入海之後

這波港股上市潮,既是這輪移動互聯的一個結尾,也是下一個週期的開始: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將讓所有投資人、創業者重新審視自己。

熱錢湧動的時候,大家都很亢奮,不在乎回報。但如今,賬面難看的基金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在已上市公司中,已經出現了估值倒掛的案例。比如,前不久登陸納斯達克的優信二手車,現在市值為18億美元,而其在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時的估值為32億美元。

而今年4月小米的老股交易高潮期,“甚至有投行賣出了1050億美元估值的貨。” 一名投資人感到不可思議,而他自己接觸到的小米老股裡最高價也達到了880億美元,這意味著,一旦上市先虧50%。

回首去過8年的移動互聯時代,補貼大戰中,公司們募資額和估值一路水漲船高,風險投資家們是樂觀的、願意相信故事的。可一旦走入股票市場,這裡的投資人們立刻展現出了他們冷靜和講求實際收益的面孔。

疊加上資管新規出臺、金融業一再去槓桿,都預示著一級市場的“水源”縮水。據投中研究院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VC/PE完成募資的同比減少54.82%;募資規模同比下降74.85%。易凱資本王冉判斷,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出現斷崖式下跌,至少減少50%-60%。

已經有VC投資人表示,接下來,VC對公司的出價不會太大方。王冉的預測則是,一級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半年內將普降30%,個別泡沫嚴重的領域甚至會砍掉50%。

一旦成為公眾公司,則將面臨更嚴苛的審視。拼多多剛一上市,首日上漲40%,但因為假貨等輿論質疑,兩日內,市值就從300億美元跌至250億美元。

短期來看,上市對於一家處於競爭當中的企業來說,意味著妥協。據一位接近美團的人士告訴36氪,在完成IPO之前,美團將放棄其打車業務繼續開新城的計劃。但長期來看,美團警告投資人稱,自己將長期投入,要做好虧損打算。

上市終歸是解決資金問題、獲得更多獨立性的關鍵一躍。近期,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團IPO的估值已經從600億美元降至350-400億美元。但在一位PE投資人看來,這時候流血也要上市:“美團和滴滴如果不趕在市場下行之前再融個幾十億美元,以它們消耗資金的速度,一年後肯定會遇到現金流困境。”

“估值遠低於預期,而且股票半年後才能賣,但起碼上市了。”上述早期加入小米人士說,對於多年996、薪酬也遠低於BAT的小米員工來說,這是他們此刻的感受。另一位小米人士則說,雷軍也是慢慢才調平了心態。

另有知情人士對36氪稱,雷軍把此次IPO定義為“不成功”,而小米CFO周受資,也可能因此離職——該消息已收到小米官方的否認。但可以肯定的是,雷軍年初要求小米“四個季度重回國內第一”的目標,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對內要求,如今更變成了面對公開市場的一場自我證明。


36氪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杜波認為,騰訊、京東、蘇寧、融創、萬達五巨頭出現在同一起投資入股協議中,這絕對是一個上頭條的節奏,這將是全球互聯網公司和實體商業巨頭之間最大的單筆戰略投資之一。

這起資本大戲,是王健林迴歸A股的關鍵一戰。背後有兩個主要的目的:其一、萬達引入戰投,更名並儘快在A股上市,其二、重新定位的萬達商管集團將利用騰訊、蘇寧、京東海量線上流量和本身巨大線下商業資源開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商業模式。

我們知道,萬達在去年7月大手筆賣出77家酒店和13個文旅項目,總價超過630億元,今年又先後賣出倫敦、澳洲兩個海外項目,在賣出這兩個海外物業後,萬達已能夠將海外的負債基本清償。至於拋售資產轉為輕資產模式的動機,業界分析最終目的是為A股上市增加砝碼。
萬達接連賣掉資產後回收的資金,已經能夠應付2016年萬達商業從港股退市時簽訂的一份對賭協議,即若萬達商業私有化後,未能在2018年8月31日前在A股上市,萬達集團將以每年10%向基金回購全部股權,預計扣除費用總計約為16.5%~20%。即,萬達如果在今年8月底不能上市,將面臨鉅額的回購款等費用支出,這對萬達的流動性構成極大的壓力。

而29日騰訊京東蘇寧融創四家總投資340億元收購的,正是萬達商業私有化時引入的投資者持有的14%股份,也解決了萬達的回購和流動性之憂。根據公告,引入騰訊等四大戰略投資者後,萬達商業將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1至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萬達商管今後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儘快上市。

萬達商管集團將利用騰訊、蘇寧、京東海量線上流量和本身巨大線下商業資源開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中國“新消費”商業模式。騰訊將推進與萬達旗下網絡科技集團的戰略合作,騰訊、蘇寧等投資人將利用資本力量,持續支持萬達商業加快發展,儘快實現1000家萬達廣場的目標。

四巨頭出資340億佔14%股權,換算下來給萬達商業的估值大概是2400多億。這個時候四巨頭入股萬達商業,其實還是比較合算的。畢竟萬達商業私有化後,錯失了一波房地產股上漲潮。如果萬達商業沒退市,以二級市場價格來收購14%股權,四巨頭要掏的肯定不止340億了。但將來萬達上了市,以這五大企業IP的號召力,這340億的投資回報肯定驚人。
另外,按照萬達剛在年會上公佈的數據,萬達商業2017年收入1125億元;租金收入255.2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4%,同比增長30.3%;新開店數佔總開業店數的21%,其中還有24個輕資產項目萬達只分成部分租金,而總租金增長30.3%,說明老的開業店內生租金增長比例至少兩位數,也就是說萬達即使不開新店,租金也較高增長。萬達廣場總客流31.9億人次,同比增長28.1%。新開業店數增長21%,其中許多店下半年才開業,而客流增長28.1%,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說明萬達廣場老店客流同比也在增長。
可見,四巨頭入股的萬達商業還是非常優質的資產,能夠實現業績的穩定增長,保證投資的安全性。而萬達商業改名萬達商管並重新定位後,結合幾大戰略投資人的線上線下優勢打造的新零售新消費模式,既有虛擬經濟,也有實體經濟,顯然極具發展空間。這種合作方式,有著很好的市值管理題材。
其實,這一事件並不能簡單看做是拯救萬達或者對抗馬雲,在商業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對抗並不見得能保證自己贏得勝利,合作反而能打造更大的市場和蛋糕。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五巨頭合作起來也是吃不完的,大家一起做大蛋糕,何樂而不為。在上述投資者中,騰訊、融創和蘇寧都曾和萬達有過業務來往。況且,也別忘了蘇寧和阿里是相互持股的,這次阿里沒有現身,不代表馬雲的阿里系就被排擠在外了。巨頭們的戰略格局,亦競爭亦合作,沒有必要單純去渲染對抗。這種級別的企業家巨頭,都是互相唱和互相幫襯的。

每日經濟新聞


一看到騰訊、京東聯手,就立刻聯繫到對抗阿里系;萬達去年看似坎坷,所以聽到340億就覺得是在力挺王健林、拯救萬達。題目所列出的邏輯關係,其實在很多人看來是沒問題的。但事實上,這兩個問題如果都是如此單純,那未免小看了這些中國商界的頂級大佬們,誠然他們看中聯合必然與利益掛鉤,但是絕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此次合作時以騰訊控股作為主發起方,蘇寧、京東、融創共同參與,與萬達商業在北京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計劃投資約340億元人民幣收購萬達商業約14%股份。簡單將這次合作看做是對抗阿里的人,一定沒有注意到聯合投資方中的蘇寧,要知道蘇寧不僅跟京東常年來短兵相接,更與阿里交叉持股,有它所參與的一筆鉅額交易,很難被看做是為了對抗阿里這麼簡單。

事實上,從雙方的角度上來看,這是一次互惠互利的合作——京東相關人士向媒體表示,騰訊、京東、萬達三方的合作將不僅限於投資,未來還計劃形成國內最大規模的無界零售聯盟。蘇寧方面則表示,一方面蘇寧可以加快線下蘇寧易購、母嬰、超市等專業店面以及蘇寧易購廣場多業態店面的佈局,進一步完善蘇寧智慧零售網絡佈局。——萬達集團將這次合作定義為“全球互聯網公司和實體商業巨頭之間最大的單筆戰略投資之一”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萬達現在仍是全球線下業務“最大的一塊蛋糕”。互聯網為主體的企業,尤其是騰訊京東這樣的規模,希冀開展線下發展,萬達無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而對於萬達來說,資金交易也只可能是整體合作中的一部分,去地產化、做輕資產順利IPO和撿回丟掉的線上業務、進一步打通線上線下的鏈接,都是這次合作背後所潛藏的意義,更是萬達未來發展的方向。


家族企業雜誌


萬達商業改名迴歸 A 股,騰訊作為主發起方,聯合蘇寧、京東、融創與萬達商業在北京簽訂戰略投資協議,投資約 340 億元人民幣,收購萬達商業香港H股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 14% 股份,萬達商業的估值為 2429 億元。

騰訊、京東等四大巨頭入股萬達商業,是萬達為了自救還是騰訊京東為了對抗阿里呢?答案顯而易見,騰訊京東的入股,既有萬達的自救,也有騰訊京東對抗阿里的因素。

1、萬達一直在互聯網逐漸普及的趨勢下爭取轉型。騰訊京東的入股,是萬達急切轉型的重要因素。萬達業務廣泛,但主要的賺錢業務基本都在線下,在互聯網時代,相信轉型都已經深入每一個萬達員工的心裡了。從線下往線上線上的轉型,萬達需要騰訊的流量支撐和京東電商的產業鏈服務。

那為何如此喜歡揍熱鬧的阿里沒有入股呢?因為阿里的馬雲和萬達的王健林有個一億的賭局,如果 2020 年電商業務佔了零售業務 60% 以上,那王健林就要輸馬雲 1 個億。

看似調侃成分很重,但馬雲曾經對王健林說:轉型就像拔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首富王健林卻說:不準備付出多大代價,代價太高,自己就沒錢了。因此,萬達的入股,很明顯既有拉攏騰訊京東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在轉型自救。

2、巨頭相爭,各懷鬼胎,騰訊京東的入股也有對抗阿里的成分。首先,從萬達商業的規模來說,騰訊京東等巨頭的入股必定是可以賺錢的,如果不看好,傻子才願意砸幾百億人民幣呢。

其次,騰訊在很多領域和阿里都是激烈競爭的,而京東的電商,阿里毫無疑問是最大的競爭對手了。因此,騰訊京東的入股,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有對抗阿里的成分了。

但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講,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騰訊京東等巨頭入股萬達,對雙方來說必定是雙贏的,萬達既可以借騰訊京東之力快速完成轉型,而騰訊京東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削弱阿里,減少阿里在各自競爭領域的注意力。


stormzhang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1月29日消息,今日,以騰訊控股為主發起方,蘇寧、京東、融創與萬達商業今天在北京簽訂戰略投資協議,騰訊、蘇寧、京東、融創擬投資約340億元收購萬達商業從香港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14%股份。

  引入新戰略投資者後,萬達商業將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繼續實施輕資產戰略,1至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萬達商管今後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儘快上市。

  同時,340億元將成為全球實體商業巨頭和互聯網公司之間最大的單筆戰略投資之一。

  萬億四方聯盟打造新消費

  這次的戰略合作,可以說萬億線下線上巨頭的大聚匯。騰訊、蘇寧、萬達、融創4家加起來,一年的營業收入就在萬億元以上。

  過去一年來,萬達商業的輕資產戰略超出預期,成功由商業地產公司轉型為商業管理公司;騰訊推出了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京東正式確立了“無界零售”戰略,以開放、共生、共贏的姿態轉型為零售基礎設施的提供商,將自身極強的物流、技術、運營能力等優勢開放給合作伙伴;蘇寧也轉型智慧零售模式,先後與地產商、傳統電商合作,重塑零售業態.

  騰訊將推進與萬達旗下網絡科技集團的戰略合作,同時,萬達將保持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主導權。

  京東相關人士表示,三方的合作將不僅僅限於投資,騰訊、京東、萬達是無界零售下知人、知貨、知場的完美組合,三方將共同用智能化技術為線下零售重構成本、效率和體驗,共創價值。

  蘇寧雲商(002024)今晚同時發佈公告稱,計劃出資95億元獲等值港幣購買萬達商業股東持有的約3.91%股份。利用資本,聯合騰訊、京東等,持續支持萬達商業加快發展,儘快實現1000家萬達廣場的目標。

  據悉,三方合作將形成國內最大規模的無界零售聯盟,騰訊的線上資源、數據能力,萬達的線下資源,以及京東強供應鏈和物流能力的融合,將為品牌商提供最全場景的數據、最廣覆蓋的用戶、最全面最流暢的零售解決方案,大幅降低傳統零售業態和品牌商的成本,提升運營和營銷效率。

  重新定位的萬達商管集團將利用騰訊、蘇寧、京東海量線上流量和本身巨大線下商業資源開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中國“新消費”商業模式。

  萬達回A股上市提速

  毫無疑問,過去的2017年對轉型中的萬達來說尤其重要。在632億元賣掉文旅和酒店項目後,萬達集團繼續發力萬達廣場。

  萬達輕資產分為兩類,一種叫做投資類,一種叫做合作類。投資類就是別人出錢,萬達幫別人找地、設計、建設、招商、竣工運營後移交給別人,其中還有一個資本化程序。合作類就是萬達既不出錢,也不出地,覺得項目合適,跟別人籤合同,幫別人建設,建成後租金三七分成。

  王健林曾表示,萬達轉型關鍵是萬達商業轉型,萬達商業轉型關鍵是從單一重資產企業轉為輕資產為主、輕重並存發展的企業。

  2017年,萬達商業轉讓文旅項目和酒店資產,受其影響,萬達集團的資產、收入兩項指標有所減少。萬達集團以成本計資產7000億元,同比減少11.5%;其中國內資產佔比93%,國外資產佔比7%。

  2017年萬達集團收入2273.7億元,完成計劃的113%,同比減少10.8%。王健林表示,減少是因為轉讓的文旅項目收入沒有計算在內,加上2016年底把萬達旅業資產注入一個投資企業,接近200億的旅遊收入沒有計入今年報表。如果考慮旅遊收入變化的影響,儘管2017年萬達集團轉讓了大量資產,收入同比只下降1.1%。淨利潤完成年目標的114%,同比基本持平。

  在王健林2018年計劃中,2018年萬達集團計劃收入2479億元。此外,還要形成新的支柱產業。萬達廣場是萬達集團的核心產業,還要發展新的核心企業和新的支柱產業——影視、體育、文旅。

  萬達下著如此大的棋,王健林欲在2018年完成現在萬達已進行的第四次轉型:萬達旗下的影視、體育、金融等公司全部上市,萬達三分之二的利潤和收入將來源於服務業。

  在2017年年會上,王健林表示:“今年是萬達成立30週年,古人云“三十而立”。國際上有一個公認標準,10年以下是短壽企業,10年到30年是中壽企業,30年以上是長壽企業,萬達正站在長壽企業的新起點上,所以今年對萬達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年。萬達要做百年企業,又迎來了新的起點”

  2014年12月23日,萬達商業在港IPO。它是香港資本市場三年來的最大單,在機構投資方看來,萬達商業的市值至少在3000億元,而不是久久徘徊在2000億元。事實上,萬達商業登陸港股到宣佈私有化僅15個月的時間。

  2016年9月20日,萬達商業從港交所退市。在萬達商業股東會通過退市決議的同一日,萬達集團曾在官網發佈公告稱:“萬達商業將穩妥推進後續退市工作,同時繼續推動國內A股上市,在保證股東利益前提下,不排除採用各種可能的上市途徑。”

  目前,萬達商業在A股IPO的排名一直在50到60位之間。此前萬達私有化項目書披露的信息顯示,萬達商業計劃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上市,並提及,如果萬達商業在退市滿2年或2018年8月31日前未能夠在A股上市,萬達集團以每年12%的單利向境外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以每年10%的單利向境內投資人回購全部股權。

  王健林曾在萬達集團2017年年會上表示,“萬達要逐步清償全部海外有息負債,萬達商業A股退市資金也有了可靠方案。”新浪港股報道稱,王健林此話的意思應是,如果萬達商業未能登陸A股,股份回購資金已有了可靠方案。

  在公佈此次收購前,萬達酒店發展在港交所發公告表示,以約3.15億澳元(19.19億港元)現金出售位於澳大利亞的若干物業項目,買方還將代澳洲公司償還債務款項約8.15億(49.66億港元)澳元。

  萬達商業正在加速回A股。


投資界


1月29日,騰訊聯手蘇寧京東融創340億入股萬達商業,毫無疑問是2018中國商業界的一個大動作。

雙方合作,無疑實現巨大共贏。

現在距萬達與投資機構對賭的上市時間已經不多,能否如期登陸A股市場,對於萬達集團而言乃決定成敗。



根據萬達商業與投資者簽署的對賭協議,萬達商業需在港股退市後滿兩年或於2018年8月31日前在內地主板上市。若萬達回A股失敗,將要付款400億港幣高額回購股權!

這個動作在一定程度上“拯救萬達”。

首先可以為萬達上市掃清質疑,加快萬達商業上市進程,並顯著提升萬達商業估值。按照入股比例計算,萬達商管的估值已經高達2430億元。

另一方面,萬達商業更名萬達商管,正式去地產化,利用騰訊、蘇寧、京東海量線上流量和本身巨大線下商業資源開展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中國“新消費”商業模式,並拯救頻臨滅絕的萬達電商。

由於其他子公司持有的資產都轉入萬達商業旗下,萬達商業地產擁有的房產面積高達3150萬平米。對於互聯網巨頭而言,萬達有著極大的市場價值。中國線上電商模式已經進入瓶頸,互聯網巨頭加緊搶奪線下,騰訊阿里“新零售”對陣的意味明顯。生鮮超市、無人店其實都是在摸索下一代的零售新形態以搶佔先機。



漩渦中的萬達商業,資產低估出售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繼永輝超市之後,騰訊入股的又一個巨頭,與永輝超市合作不久,雙方即公佈了對家樂福的投資計劃。可以預期,萬達,騰訊,京東,接下來,必然好戲連臺。


史晨昱


騰訊、京東等340億入股萬達商業,一是為了拯救萬達。萬達經過快速擴張之後,這兩年房地產行業舊的商業模式結束了後,問題就暴露出來了,萬達通過高負債高槓杆投資的項目不能產生利潤,有的項目還大量虧損,比如,萬達的文旅項目,長白山一個項目就虧損了200億元。萬達文旅項目由於商業模式不清楚導致大量虧損,能賣的只好賣掉,賣不掉的只好虧損,所以,萬達急需要轉型升級。萬達商業雖然持有大量物業,全國規模也很大,但是,由於經營無方,也還是處在虧損的邊緣,萬達需要重新整合資源儘快將萬達商業的資產盤活,儘快讓萬達商業扭虧為盈,萬達引入騰訊、京東等投資者,可以更好的拯救萬達。二是為了對抗馬雲,馬雲的電商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也是京東最大的競爭對手和京東發展的攔路虎。如何追上阿里是京東的戰略選擇,以京東現有的商業模式及經營方式去追阿里,顯然難度太大。而萬達商業運營著235個商業綜合體,萬達商業持有物業面積超過3151萬平方米,是全球持有物業面積最大的商業地產運營商,萬達廣場覆蓋了全國90%具有消費力的城市;如果能把這些商業資源盤活,並且利用好,再加上京東的線上電商,與阿里拼一拼,如果方法正確,措施有力,打得阿里的七寸準又狠,完全可以追上阿里,與阿里有一拼。所以,京東聯合其股東騰訊投資萬達商業,整合萬達商業的資源,聯手萬達商業與阿里競爭,應該是明智之舉。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如果我們儘量客觀地看待,這些商業上的事件,就會發現,巨頭們更多是在商言商。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

所以,就商業利益而言,這些和騰訊有關聯的企業,主要是為了對抗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捎帶手完成拯救萬達的商業目的,但從根本上來說,

究竟是不是要對抗馬雲以及究竟要不要拯救萬達,都無所謂,讓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才是王道

騰訊、京東、蘇寧、融創等要入股萬達商業,這說明阿里巴巴或明或暗的對手,都在支持萬達。

當然,萬達已經公開承認有四千多億元負債。這是萬達在去年不得不尋找金主的,一個前提。

其實,王健林2012年的時候,曾經和馬雲打賭,表示萬達和阿里,一個線上一個線下,遲早會碰面。可不曾想到,萬達最後和騰訊系走到了一起。

其中居然還有蘇寧,而蘇寧其實可以算是阿里系的一員。這說明,入股萬達的幾家大佬真的是在商言商。而在這之前,網上就曾傳出,作為阿里戰略伙伴的蘇寧減持阿里巴巴62億股票,並且至今不用支付寶的消息。然後又傳出,阿里入股著名的大潤發超市。

商業世界的分分合合,真是“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那為什麼這次又是騰訊能夠獲得萬達的芳心呢?當然不是因為騰訊的小馬哥比阿里的馬爸爸更加可愛,而是騰訊的條件更加優厚,更加有誘惑力

還記得曾經物流巨頭和阿里巴巴之間爆發的矛盾嗎,可為什麼騰訊系裡很少有這樣的矛盾公諸於世,也許根本就沒有那麼激烈的衝突?

這一切,從根本上來說和巨頭入股騰訊一樣,還是因為要讓商業利益最大化。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悟空問答的網友大家好。中國資本在零售業的佈局已經逐漸接近瘋狂。

騰訊近期購入一系列線下公司,包括萬達商業和最新的步步高,可以看出線上紅利正在逐漸消失,用戶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而線下市場成為各零售巨頭爭奪的重要陣地。

阿里在線下零售佈局已經進入快車道,移動支付更是滲透到了一些城市的地鐵等公共交通系統,阿里掌握了非常重要的用戶入口,而騰訊對於線下零售市場的介入也越來越積極,這令零售行業的A和T之間的戰爭變得越來越有可看性。

從去年12月起,騰訊就受讓永輝超市5%的股份,同時,騰訊擬增持永輝超市控股子公司永輝雲創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伊始,騰訊又與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結成聯盟,進行罕見的戰略合作。此次聯合京東、蘇寧、融創入股萬達商業,無疑也是騰訊搶佔線下入口的又一舉措。

京東也窮追不捨地保住騰訊爸爸的大腿,而蘇寧則是因阿里巴巴入股而站隊“阿里系”。A和T兩大陣營的隊伍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不過此次蘇寧與萬達的聯手將更加側重發展“智慧零售”。蘇寧入股萬達一方面可以加快蘇寧在線下店的優勢,另一方面也能完善蘇寧智慧零售網絡的佈局。而對於萬達而言,則擁有穩定的租金回報,而且雙方還將在會員數據,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物資採購等多方面開展一系列合作,進一步提升各自的市場競爭力。


Teku特酷


這只是一筆商業合作,不要扯太遠。

先來看下生意本身:

這個是蘇寧公告上萬達商業2016年,2017年上半年的利潤表,2016年淨利潤328億,扣非後是158億,2017年上半年淨利潤90億,扣非後是62.5億。

如果按照2016年扣非後158億淨利潤算,這次總計340億投資,對萬達商業估值2430億的估值,入股市盈率大概是15倍左右,要知道這還是未上市的估值,絕對算不上便宜。

由此可見,王健林的議價能力還是很強的。在萬達目前的情況下,還能把股權賣出如此高價,真是不簡單啊。

當然,此舉也意味著,萬達將私有化資金進行償還,也意味著萬達迴歸a股之路,仍遙遙無期。

既然萬達回A無期,為何騰訊,蘇寧,京東,融創仍心甘情願的斥巨資入股?

我只能說,形勢比人強啊,萬達正好趕上了新零售風暴,擁有中國最大物業的萬達,轉瞬間又成了互聯網巨頭們的香餑餑。

去年12月19日,蘇寧的戰略開發大會上,王健林談到2018年將和蘇寧進行深度的合作,看樣子這次入股就已經開始了,未來蘇寧和萬達將在智慧零售方面進行廣泛合作。

而從去年年底至今,騰訊和京東為聯盟,不斷出擊線下,入股永輝,然後又和永輝入股家樂福,永輝又入股紅旗連鎖,可以說,騰訊開始全力出擊新零售,彌補之前和阿里的差距。

而融創,就更不用說了,去年和萬達完成一筆600多億的世紀大交易後,就成為萬達的鐵桿盟友了,之前融創老總孫宏斌說未來還要和萬達合作多個文旅項目,這時候萬達需要資金支付私有化資金,融創豈能缺席?

至於為何沒有阿里參與,這個我覺得吧,跟阿里的戰略有關。阿里在新零售領域還是要自己做,比如盒馬鮮生,要參與線下基本都是收購,或者獨家合作,比如銀泰,蘇寧,三江購物,大潤發等,基本都是獨家介入或控股,很少跟別人一起入股的。而這次的入股,可能又是入3年前馬雲評價騰百萬時說的“湊攏班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