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去拜訪和尚,和尚以貌取人,仗著口才好說了這些話,還是被打

生活中有許多人以貌取人,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畢恭畢敬,對毫不起眼的人不理不睬,若同樣是客,不知雙方會有怎樣的感慨,不知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事實上歷史上也從來不缺這樣的人,今天要說這件事發生在宋代,而且還發生在一位本應沒有是非心的和尚身上,而且此事還成為了一個成語的典故。

官員去拜訪和尚,和尚以貌取人,仗著口才好說了這些話,還是被打

相傳在北宋仁宗年間有一位叫丘濬的大官,從一開始的句容縣令一步步坐到殿中丞,政績頗多,他常常譏諷一些權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可想而知的是其人必然正值,腦袋必然也靈光。

一日,丘濬去拜訪一位和尚,而他穿著很一般,和尚一見他便認定他不是做官的人,對其不理不睬,態度高傲沒有禮數。巧的是這時來了一位官員的兒子,穿著十分氣派,和尚見後立馬滿臉堆笑,態度恭敬的上前打招呼。

官員去拜訪和尚,和尚以貌取人,仗著口才好說了這些話,還是被打

丘濬將這一切看在眼裡,非常的生氣,但仍保持一定的剋制,等到那位官員的兒子走後才氣沖沖的向和尚問道:“你為什麼對我毫不客氣,對他卻那麼好?”

和尚口才很好,而且一看就是處事圓滑的主,當即辯解道:“你是汙誤會了,我對他是表面上客氣,但是心裡不一定對他客氣;若是心裡對他客氣,表面上就沒必要客氣了。”

官員去拜訪和尚,和尚以貌取人,仗著口才好說了這些話,還是被打

和尚的話這一聽像是很有哲理,可丘濬根本就不聽他那一套,如此冠冕堂皇的出家人,臉皮可謂是厚到了一定的程度。

此時的丘濬手中剛好又一支柺杖,他本來就是個直性子,有什麼說什麼,面對和尚的狡辯只能“以彼之道還之彼身”了,當即拿著手中的柺杖向和尚的頭敲打,邊打還便說道:“按照你的說法,我打你就是對你好,不打你就是心裡記恨你,那麼我只好打你了!”

官員去拜訪和尚,和尚以貌取人,仗著口才好說了這些話,還是被打

這便是“自食其果”的典故,這則故事中和尚有三不該,第一他身為出家人還有唯利是圖的心思著實不該,第二不該以貌取人,第三不該做錯了事還堂而皇之的狡辯,口才好沒錯,但用的地方不對卻會使人感到厭惡,最終自食其果,捱了幾棒子也是咎由自取。

官員去拜訪和尚,和尚以貌取人,仗著口才好說了這些話,還是被打

人的樣貌穿著並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準則,即便發生故事中的這種情況也不要做出選擇性的利益舉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卑不亢,最好的品質也是不卑不亢,希望大家能做到不卑不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