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家孩子扔掉手裡的東西,你撿了起來給他,他會再扔掉?

紂王在壞終是王



我猜您的孩子年齡正處於一歲多到兩歲之間,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在反覆扔掉東西的同時,你給他撿回來的次數越多,他也許笑的越開心,如果你不再撿回來給他,他可能會哭鬧。同時,在這個年齡段,也許你還會發現孩子有時候會推打自己或別人,再大一點也許還會出現咬人的行為。孩子會表現的越來越有主意了,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父母經常會因為這些變化覺得孩子不乖了,但是我要說,恭喜您,孩子這樣的行為說明,他在快速的長大。


您描述的這個行為,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發展的典型行為,即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以操控物品和人”。孩子通過扔出東西,感受自己對周圍物品可控性,通過向父母發出信號,讓父母將物品反覆撿回,他也感受到一種對人的操控感,這種“我能控制別人,我能控制物品”的感覺能夠加強孩子對於自己認知,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僅會讓孩子更加自信,也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發展的更好。


那麼父母的困擾怎麼辦呢,我有兩點建議,第一,如果覺得有些物品會摔碎有危險,那麼將這種類型的物品收起來,儘量讓孩子周圍的物品不怕磕碰,可以反覆摔打;第二,父母儘量配合孩子這種反覆行為,如果持續很久,真的已經沒有足夠的耐心應付了,那麼,父母可以主動發起另一項活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注意力很容易轉移,所以,發起新的活動可以柔和地停止反覆扔撿東西的行為,孩子的自我意識探尋活動也沒有被制止和壓抑,父母也可以不再為其困擾。


蘭海


因為對孩子來說,扔東西是個很好玩的遊戲。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1歲多的寶寶特別喜歡扔東西。他們抓住你手裡的東西,還研究一會兒,看上去很認真的樣子,然後突然扔到地上,嘴裡還嗯嗯啊啊開心無比。

更讓你無語的是,寶寶還睜著無辜的大眼睛看著你,等著你給他撿起來!

於是你深呼吸、心中默唸:是我親生的、我不生氣,我給撿起來,結果小傢伙拿到手裡,看一看,居然又扔出去了就這樣:扔出去,你給撿起來,再扔出去,再撿起來,多來幾次,脾氣再好的媽媽也忍不住發脾氣了吧,恨不能抓起他的小手打幾下。

其實大可不必那麼生氣,也不要太擔心,你想,為啥同樣面對扔東西這件事,你這麼生氣,小傢伙卻那麼開心?因為扔東西,對我們來說是個麻煩,對孩子來說,卻是個遊戲。

其實小孩子在6個多月的時候,就已經會扔東西了。

只是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看見寶寶扔東西,通常不會生氣,還會覺得很好玩,而且幾個月的孩子,再調皮還能翻天不成?周圍也沒啥危險的東西,爬床上,把能扔的東西都扔了,也不過就是幾個玩具而已。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還能淡定地覺得孩子只是好玩。

可是,當孩子再大一些,一歲多了,能走了,活動能力強了範圍也大了,嘴裡還能蹦出幾個字了,我們更擔心孩子的安全,同時,對孩子的遊戲要求也“高”起來了。好像只有玩搖鈴、躲貓貓,這些我們成年人可以理解的活動,才稱得上是遊戲。孩子在那裡扔東西,就不是遊戲了?

錯錯錯,首先得弄清楚,到底是誰在玩遊戲,誰才是遊戲的主人,當然是你的寶寶啊


小孩子最喜歡玩的遊戲,絕對不是你給她設計好了,教給她玩的。這樣的遊戲他很可能沒有興趣,看都懶得看一眼,他更喜歡那種自己發展起來的遊戲。

這還真不是家長的錯,不是你設計的遊戲有問題,別說你是個普通家長,即便是著名的心理學家,跟自己的孩子玩的時候,也遇到過同樣的尷尬。

比如

勞倫斯.科恩,親子類暢銷書《遊戲力》的作者,就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他的女兒過生日,勞倫斯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心理學家的優勢,給孩子們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遊戲,又拿出自己心理學家的專業本領,給孩子們一一講解這些遊戲,沒想到孩子們圍在身邊傻傻地看著他,毫無反應,好像他是個外星人……最後還是他的妻子過來給他解圍,妻子說:“孩子們,衝到公園那邊,再衝回來!”孩子們立刻歡快地跑起來,跑了好幾次,然後亂做在地上,哈哈笑個不停,大口喘氣,一個大點的男孩還說:太好玩了,我們再來一次吧!

所以你看,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我們成年人看上去,覺得一點兒都不符合邏輯啊,甚至在我們成人的概念裡,這樣做都不能稱之為遊戲吧?可是小孩子卻樂在其中。

在空地跑來跑去,看見一個洞,過去用手指摳半天,看見一個小東西,扔下去撿起來玩半天,等等等等。這種看似荒謬,重複地做法,其實是很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遊戲。很多小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喜歡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是自發遊戲。你要是不讓孩子這樣做,很可能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因為孩子的自發遊戲,正是孩子認識世界、發展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源泉。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怎麼認識這個世界呢?皮亞傑提出了“感知運動”這個概念。

嬰兒僅靠感覺和知覺動作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也就是說,感知和動作是他們獲得信息的直接又有限的手段。

就拿扔東西遊戲來說,小孩子不厭其煩、樂此不疲地反覆扔,這就是感知的過程,他在感知東西的摸上去的感覺、扔出去的重量,扔在地板上發出的聲音,彈起來的樣子……

然後,他看著你,讓你給他撿起來,他好再接著扔,這不正是寶寶和你之間的互動嗎?

寶貝們在這個重複扔、重複撿的過程中,感知著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體驗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發展著自己和父母的感情。

作為爸爸媽媽,你在這個遊戲中的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在寶寶的腦海中,留下了最初的印記,所以,寶寶扔東西,你不能粗暴地阻止他:“不準扔”!而是指導他怎麼扔。

小寶寶沒有分辨能力,可能看見什麼扔什麼,所以貴重、危險的物品儘量收好,準備一些安全、無傷害性的玩具給她扔。

小孩子既然喜歡玩扔東西遊戲,就讓他玩個夠,給他各種能扔的玩具,比如各種重量、大小的球,各種重量、大小的沙包,陪孩子一起扔,給他示範各種各樣的投擲技能,讓扔出水平,扔出技能。

等孩子大一點,兩歲多了,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了,就要耐心地教會小朋友,什麼東西可以扔,安全,什麼東西不可以扔,危險。什麼時候可以扔,不影響,什麼時候不可以扔,會打擾別人。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裡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覆哦。快關注我吧!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孩子扔掉手裡的東西,我們撿起來給了孩子,孩子會再扔掉,我們再撿起來,孩子再扔掉......如此反覆,孩子樂此不疲,為什麼?我來告訴你:

孩子正在感受空間變化呢,請不要打斷孩子的探索欲,讓孩子順利度過空間敏感期。

寶寶的空間敏感期發生在什麼時候?

6-8個月,寶寶就會有扔東西的行為
10個月,凡事寶寶能抓到的東西,都會被寶寶有意識的扔出去
2-3歲,這時候扔東西又會成為寶寶的遊戲了

那當寶寶到了空間敏感期,爸爸媽媽要怎麼做呢?

  • 將家裡易碎、危險的物品藏起來,讓愛扔東西的寶寶不要因此受傷;

  • 不要馬上將寶寶扔出去的東西撿回來,這會讓寶寶覺得這是兩個人在玩的遊戲,會讓寶寶扔得更加賣力;
  • 告訴孩子要物歸原處,2-3歲的孩子能聽懂家長的指令,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扔出去的東西要撿回來整理好;
  • 表揚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能主動將物品物歸原處了,父母請別吝嗇你的表揚,受到表揚的孩子會更容易堅持下去;
  • 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帶著孩子一起整理房間,讓孩子體驗自己勞動的成果。

成長為自己


簡單說,孩子在跟我們做“遊戲”。對孩子而言,這非常有趣。

我專門寫過一篇關於孩子扔東西淘氣的文章。因為很多父母都發現,1歲以後,寶寶特別喜歡扔東西。先是喜歡跟大人手中搶東西,像我這種戴眼鏡的,一定要小心,寶寶會瞪著大眼,仔細端詳你,突然一把抓過去。看兩下,就給你扔出去了。

看著大人驚慌失措的樣子,寶寶會開心的咿咿呀呀,手舞足蹈。

如果你把寶寶扔的東西撿回來,然後和顏悅色的告訴他,不要扔。放心,寶寶會毫不客氣的再扔一次。

更讓父母頭疼的事,那些玻璃杯、玻璃瓶、手機,如果你敢放在寶寶能碰到的地方,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時候,當你越是著急的喊一句“不要扔”,寶寶會非常配合的給你碎了它們。

別生氣,這是你親手的娃!

這是孩子的感知探索!

別生氣,扔東西對孩子來說是遊戲,也是對世界的探索。

心理學家皮亞傑從建構主義的角度,將孩子的這個時期的特點成為“感知運動”思維階段。

孩子是通過感官刺激,運動探索來認識周圍的環境,並進行思考的。

我們來想想扔東西的過程,孩子會如何體會。

眼睛:看到被扔的物體劃過一個弧線,飛向遠方。

耳朵:物體落地碰撞,發出不同的聲響。

手臂:感覺到物體的重量,扔出去的力量不同,飛出去的距離不同。

周圍的人:居然可以吸引到成人的注意力,甚至會過來跟我說話。

是不是很有趣?這個過程正是寶寶去體會空間知覺,去體會力的作用的時期,是他必須的成長過程。

我們的困擾該如何解決?

扔東西帶來的困擾,其實是我們成人的。

又一次一位父親問我,兒子總是動他的電腦,曾經把他的電腦搞壞過一次了。問我應該怎麼辦?怎麼才能讓孩子不動他的東西。

我反問他:“你的兒子懂得什麼該碰什麼不該碰嗎?”

他說好像不能。

然後我又問他:“我們有辦法讓電腦不現在孩子能碰到的地方嗎?”

他說,能!

道理就這麼簡單,給孩子可以扔的東西去體驗,那些不能扔的,請收好!


老爸的修行


扔東西是嬰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也是智力發育的一種表現。

嬰兒5、6個月手眼大動作開始協調,經常是看到什麼東西會有意識的去抓握,但是呢,這時候他兩隻手還不能配合不協調,如果他一隻手拿著玩具,看到另一個玩具也想要時,往往不會用另外一隻空手去抓,而是會把手上的東西扔出去,再去拿。

1歲左右的孩子,扔東西這種表現會越來越明顯,他扔你撿,撿了再扔,這是因為孩子對物體的變化產生了興趣,物品的遠近、聲音等等,有時都能讓他咯咯大笑~

這個階段,沒必要強行糾正,大聲斥責這種行為,有時間帶著玩的話,可以拿一些不同材質,不容易被扔壞的玩具給他,體驗不同的樂趣。

不過,也不能過度放任扔東西的行為,1歲半近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聽懂家長的要求了。

告訴孩子扔出去的東西,要撿回來物歸原處,帶著孩子一起整理,比如把玩具放到收納盒、儲物架。

要給他做一個示範,有時光是命令孩子“把東西整理一下”,他是不能明白“怎麼整理,整理到哪兒的”。

整理好以後,表揚鼓勵孩子的行為,逐漸養成孩子主動收拾的好習慣。


甜甜圈伐木累


為什麼我家孩子扔掉手裡的東西,你撿了起來,他會再扔掉。看到題主提出這樣問題,我不由想到我的孩子年幼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

我兒子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扔東西。

那時孩子小,拿根高凳子和矮凳子放在房子的外面,讓他坐在外面的走廊上吃飯。吃飯的時候他可乖了,自顧自的在那個地方吃。吃完飯之後,他就開始有行動了。他就把他的不鏽鋼碗和勺子往地上丟。他把碗和勺子丟到地上之後,聽到了發出的鐺的一聲,兒子就會哈哈大笑。旁邊走過的叔叔阿姨看見之後,就走過來逗他,把碗和勺子給他撿起來,叫他再丟。那時的兒子可聽話了,只要叔叔阿姨撿起來,馬上啪的一聲就往地上丟去了。


就這樣翻來覆去的丟那個碗和勺子,他感覺到是其樂無窮。當時我就想,孩子可能是非常喜歡聽那個碗和勺子掉到地上發出的聲音。

但是有一天,兒子又有了新的舉動。做什麼呢?他往地上丟帽子。那帽子丟在地上可沒有聲音,那孩子究竟想幹什麼呢?我想可能他是想看帽子從他的手裡往地下丟的時候在空中劃過的拋物線吧。

丟帽子成癮的時候,是有一個下雨天,旁邊有個叔叔從他身邊經過說,小朋友又來拋帽子。我兒子真聽話,趕快把頭上的帽子往地下一扔,一下就打溼了。

換了一點乾淨的帽子之後,沒有半個小時又打溼了,我想多半又是哪位叔叔阿姨在逗他丟帽子。那一天就被打溼了三頂帽子。

後來我說:“各位叔叔阿姨,行行好吧,今天不要再逗了,再逗就沒有帽子可戴了。”

其實不管是丟帽子還是丟碗丟勺子等等之類的,就是孩子在探尋這些東西在空中飄落的形狀和落到地上發出的聲音,還有他的手臂不停的揮動的感覺。這是孩子在探尋他感到非常新奇的一個世界。

有時候我們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為了不破壞東西,儘量讓孩子丟那些不易碎的物品。

我是睿心媽媽,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有豐富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專注於分享育兒經驗,歡迎你瀏覽今日頭條號“睿心媽媽”,瞭解更多的育兒方面的經驗。


睿心媽媽


當孩子有這樣現象的時候,恭喜你,你家孩子在動作敏感期和空間敏感期的共同作用下,他無論是手的力量、手腳協調的發展,還是空間智能的發展都正在經歷一個發展和成長上升的過程。

嬰幼兒具有天生的學習能力,從出生後就進入了動作敏感期:無論是從最初的用小嘴吸吮媽媽的乳汁、用小手抓住媽媽的手指,還是爬行、走路等,這些都是孩子動作敏感期的表現。動作敏感期從0歲一直持續到6歲。

孩子的動作發展主要包括兩個大的領域:1.精細動作(小肌肉的鍛鍊)主要是手的動作,以及手眼的協調性;2.大動作(大肌肉的鍛鍊)主要是指身體運動機能的發展,比如走路等。

希望自家孩子聰明伶俐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大小肌肉的發展哦。因為手和身體的動作連接著大腦,這將刺激大腦的發育,而大腦反過來又支配手和身體的動作,使其更加熟練,所以爸爸媽媽應當特別注意孩子的動作訓練,使其身體運動和手部的動作協調發展,這不僅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還可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在動作敏感期階段,孩子的“調皮搗蛋”裡蘊藏著大智慧,因為這是孩子在運用他的動作能力不斷探索世界的過程。所以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孩子好動、吵鬧而感到頭痛並不斷加以制止,而是應該具有加倍的耐心,觀察孩子在動作發展中所需要的幫助,實時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全面地發展。

空間敏感期(0~6歲)是兒童所有敏感期裡最有趣的一個敏感期。孩子好奇地看著周圍的一切,不停歇地通過動來動去來感知空間的一切,有時候甚至是“惡作劇”般地體驗著這個立體的世界。他們用自己的手腳、身體和周圍相關的一切,自己開發各種有趣的、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遊戲。小宇宙充滿了隨時爆發的空間智能能量,從而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空間意識。這個對空間的感受過程,將幫助孩子建構從二維到三維的空間概念,培養孩子將來學習數學所需的幾何能力。

處在空間敏感期的孩子,有數不盡的“喜歡”和“調皮”:超級喜歡扔東西——從上往下扔、從近處往遠處扔或者到處亂扔、撿起來又扔。喜歡從上往下跳;喜歡推著帶輪的椅子跑來跑去;喜歡攀爬;喜歡用小手去摳有洞眼的物體;喜歡走不平的路;還喜歡把物體壘高,一遍遍地推倒重壘等等。

父母看到孩子這樣調皮,一定很頭痛。與其糾結和煩惱孩子的行為,父母不如和寶貝一起玩些輕鬆有趣的親子游戲來幫助他發展空間智能和促進動作的協調發展,因為沒有孩子是不喜歡遊戲的。這不但滿足了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好奇心,釋放了孩子的能量,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規範了孩子的行為;同時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激發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玩得愉快,父母在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行為之後,也減少了很多教養方面的煩惱。

比如通過讓“玩具寶寶”回家睡覺這個遊戲,不但滿足孩子扔東西的樂趣,而且還教會孩子如何收拾好玩具等良好的行為:

目的:孩子扔玩具和瓶子等來滿足他對空間的探索,結果家裡滿地都是孩子扔的東西。父母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好習慣,而不是扔完之後,父母一邊不停抱怨,一邊給孩子收拾玩具。

玩法: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大紙箱,然後告訴孩子:“哦,玩具玩累了,也要上床睡覺了,我們一起來讓玩具寶寶回家睡覺吧。”然後,父母可以教孩子如何擺放玩具,還可以和孩子比賽,看誰的動作快,讓“玩具寶寶”快點上床睡覺。

更多關於孩子在這兩個敏感期的具體表現,以及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有興趣的朋友請閱讀【孩子的敏感期,教養的關鍵期】。


盧欣教育


這是寶寶的手部敏感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爸爸媽媽們可以理性對待,不要反應過度哦~

為啥寶寶和你“對著幹”

1.對食物的好奇:這時候的寶寶剛剛能感受到手部的力量,而物品通過自己的小手能從一個地方飛向另一個地方,這讓他們感覺很有趣,所以他們才會經常性的扔東西。

2.鍛鍊手部力量:至於家長們把東西撿起來之後寶寶會再扔掉,這種現象也是正常的,由於好奇心的原因,會不斷促使孩子反覆扔這個東西,他們也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更好的控制手部力量。

3.對未知的探索:孩子會不斷的觀察它落地前的拋物線、落地位置和落地的聲音,來找尋合適的力量去控制。對於他們來講,這一切都是新奇的,他們需要不斷的探索。

對於家長來講,應該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在樂趣中鍛鍊自己的手部。比如買一些耐摔又有聲音的玩具等,不過扔東西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家長也可以帶寶寶上一些手工課程,來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小手。


育兒真探


哈哈哈哈,孩子扔東西不要給他撿,他以為你在鼓勵他繼續扔。

孩子從一歲開始扔東西,最少扔到兩歲半,還有扔到四歲以上的。

一開始,呀,東西從手上不見了?

之後孩子發現,只要輕輕一鬆手,東西就會出現在另一個地方,好神奇。

再大點,這個東西扔下去就趴地上了,那個東西扔地上彈了好幾下,還有些東西會滾不見了,有趣有趣。

以後會發現,這東西扔地上的聲音跟扔桌子上的聲音不一樣啊,扔牆上又是一個聲音,還能扔玻璃,扔沙發,聲音都不一樣。

以後發現,東西扔到窄的地方就卡住了?好巧,再試試,算了直接塞進去吧,哎,另一個怎麼進不去?

總之,孩子的腦回路咱不好猜。

扔東西,小時候可以調虎離山,他扔的東西怕摔,值錢,就用類似材質的給他換了。比如手機,給他換個舊遙控,大小差不多。

大一點就不好換了,跟他講清楚哪些可以扔。不能扔的東西,他會給你表演“呀,不小心掉地上了”。

或者他有興趣扔東西的時候給他一桶海洋球。讓他扔到夠,扔到不想扔。

扔夠了,假裝跟他比賽看誰收的快,故意輸給他就好了。不要說“不許扔”“你給我收起來”,沒用的,還會讓他越來越不把你的話當回事。

東西可以扔完撿起來,孩子的智商絕不是扔之前的樣子。


育兒慢時光


我家寶兒最近超喜歡這麼玩兒,前兩天他拿到了我的手機我沒及時拿回來然後我剛買沒一個月的手機悲催的碎的稀里嘩啦的,現在看東西都是冰裂的效果!



雖然很悲催,但是寶寶這麼玩兒也是一個新的進步,他又約會一樣技能,每天看著他學會不一樣的東西還挺激動的。

作為一個出廠設置空白的小嬰兒他們對於世界沒有任何認識他們是一點點用五官感知去認識世界的,等他學會用手去觸摸東西他會拍拍,感知他材質,觸感看能不能發出聲音,然後再放進嘴裡咬一咬看看能不能吃。

假如一個現代的東西出現在古代,你說古代的人會怎麼表現,尤其這個東西在他們的認知範圍內是沒有的。肯定會很好奇摸摸拍拍看是幹嘛的有沒有危險怎麼用。其實我們所以覺得寶寶那麼去認識不可思議,只是這個東西在我們認知範圍內了,我們覺得在正常不過的。



所以不要生寶寶的氣他不是故意的只是好奇,想了解下,你可以交給他不同的扔法,給他不同的東西扔,再給他撿回來,不想讓他扔了要提前告訴他不要扔了,然後再最後一次扔了之後不給他撿回來。

另外在玩兒這個遊戲的時候如果寶寶可以夠到扔的東西,安全沒問題的情況下要讓他自己撿,用行動讓他知道扔了的東西要撿回來。

我家寶現在就很好哄,不會因為你說了不給他撿後還鬧著要玩兒。不過注意不要讓他拿到貴重的和不能扔的東西,不然後果會很悲催例如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