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本文首發自VX公眾號:中國出版集團公司

VX號:cnpubg

“三月不減肥,六月徒傷悲”,夏天又到啦~隨著衣服的減少,囤的冬膘也嶄露頭角。但是美食當前,大部分人寧可“就嘗一口”,也不願“相見不如不見”。既然如此,就讓中書令帶你一起,進行一次“文化吃旅”吧!

《知堂談吃》:周作人帶你回味紹興黃酒

談及知堂老人,人們素來喜歡以“閒適、沖淡”來形容之,而在知堂老人談吃的文章中,這一點,似乎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中,談茶、談酒的文章,尤為人所讚賞。如《北京的茶食》中,那段感嘆的話:“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和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而在《喝茶》一文中,那句“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塵夢”更是成為感悟飲茶的經典之語。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寫作於一九五零年一月的《蘿蔔與白薯》中的一段文字,似乎,很能表現他此段時間的某種心境:“希望將來人人可以吃到豬排、牛排和白麵包,自然是很好,我們要去努力,可是在這時候能吃苦也極重要,我想假使天天能吃飽玉米麵和白薯,加上蘿蔔鯗幾片,已經很可滿足,而一天裡所要做的事,只是看看書,把思想搞通點,寫篇小文章,反省一下,覺得真如東坡在臨皋亭所說,慚愧慚愧。”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周作人獨特的生長軌跡,讓他的作品中都帶了一種日本當代文學常見的“物哀”情思。讓我們跟隨他的作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回到那個飄滿了溫熱醇厚黃酒香味的紹興。

《知堂談吃》(增訂本)

周作人 著

鍾叔河 編

中華書局

《一面一世界》:將就裡的講究

美食種類數不勝數,僅我們常見的主食就有饅頭米飯麵條餅餃子等等等等。你肯定要說,你都吃過!但是你肯定不可能把每種美食都吃過。就一個麵條來說,你以為不起眼,其實種類多了去。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愛吃麵。當你享受這種大眾美味的時候可曾想到,一碗簡單的麵條裡竟然隱藏著文化交流的歷程——縱橫五大洲,長達千百年,錯綜複雜,生動有趣。它提高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內容,最終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一般來說,麵條兒是很接地氣的吃食,吃起來也比較隨意。儘管如此,做麵條兒也有做的講究,吃麵條兒也有吃的規矩。這些講究和規矩又隨著地域和時代而不斷變化著。

就拿吃麵應不應該出聲來說,您別看這麼簡單的事兒,不同的地方規矩也不一樣。在日本的一些寺院裡,吃別的東西都要默默的,可唯獨吃麵條兒,最好吸溜著大聲吃。日本的寺院做一次麵條兒不容易,平時輕易吃不著。偶爾吃一次,是難得的放鬆機會。有張有弛,才是修行嘛。所以一到吃麵條兒的時候,您就聽吧,許多僧人圍著大木桶一起發出“哧溜哧溜”的響聲,那才叫震撼呢!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要是到了意大利,您要是這麼個吃法,可就出洋相了。吃意大利麵講究無聲勝有聲,要安安靜靜的,一點聲不出。如果誰端起盤子來“哧溜哧溜”地吃,一定能把主人震驚得目瞪口呆。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麵條兒雖然是簡單的吃食,但也包含著規矩和講究。其實規矩也好,講究也罷,都是我們的祖先們經歷了多少代積累起來的,無非是為了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滋有味,為了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而這種對生活的熱愛,正是支撐生命的不竭動力之一。

《一面一世界》

崔岱遠 著

商務印書館2017年10月第一版

《吃貨辭典》:行到水窮處,坐到吃飽時

麵條雖然好吃,但也不能頓頓都吃。我國作為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世界三大菜系發源國之一,美食佳餚自然數不勝數。而歷史演化下來,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美食自然也不一樣。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有機會能夠走遍中國各地,品嚐八大菜系,而《吃貨辭典》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北京的文化研究學者崔岱遠在新出的美食之作《吃貨辭典》中也提及了“吃”的文化淵源,講究飲食恰恰是一個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珍視,吃也融進了我們的習俗和文化裡。吃的文化與全國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當然密不可分。只有維持這種巨大的差異性,我們才能在全國各地尋找到不同的美食和小吃。《吃貨辭典》中寫到的很多美食都自然地賦予了地域性,比如桂林的米粉、雲南的過橋米線、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拉麵、四川的火鍋、新疆和內蒙的羊肉、山東的煎餅、山西的刀削麵、湖南的臭豆腐、武漢的熱乾麵、天津的煎餅果子、老北京的炸醬麵、上海的生煎包……

當然,也有很多分不清的,同一種食物,因為地域不同分屬不同的質地和材料,爭議性從未中斷過。前段時間網上爭議豆腐腦鹹甜就是一例。崔岱遠在《豆腐腦》一篇中總結了各地的不同。雖然都是豆腐腦,廣東的是澆上糖滷或砂糖,清爽滑潤;上海的是澆上醬油、香油、辣椒油,撒上蝦皮、紫菜、香蔥末,鹹鮮口味;四川的是點上醇香的麻油、辣香的紅油、撒上芝麻,再加些辛辣的蒜泥、鮮辣的青椒;湖北的豆腐腦傳統是加了饊子、芝麻、蔥花、胡椒粉和炸酥的黃豆,吃上去鹹中微辣;北京的豆腐腦是鹹的,但不是放各種醬油,而是用特意熬製的滷,這個滷很有講究,不妨炒一下:“講究的滷汁做法,要把口蘑渣充分浸泡,用鹽殺去細沙,澄出清澈的鮮湯,勾兌上鮮醬油,添上剁得極細的羊腿肉絲熬煮成汁,再用菱角粉或是純綠豆粉勾上靚芡,挑出鮮香撲鼻的厚滷。”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這樣的例子在《吃貨辭典》中俯拾皆是,無論是當地小吃,還是傳統名菜,衍生於本土,大受歡迎後,也會隨著風俗和人口的流動,落地生根,新的環境中賦予新的口味。單是紅燒肉,既有湖南的毛氏紅燒肉,又有山東鹹香魯味兒紅燒肉;既有上海花雕煮得酥潤的本幫紅燒肉,也有蘇州濃油赤醬的蘇式紅燒肉。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吃貨辭典》是一本合格的美食之書。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而且用這種吃法,與其他相似的美食進行比較概括,是一本誠意之作。

《吃貨辭典》

崔岱遠 著

商務印書館2014年9月第一版

《美食地圖集》:吃遍地圖的每個角落

打開《美食地圖集》這本書,你會看到這樣一段話:“回想一下你的上一次旅行,哪些記憶是最鮮活的?如果你跟我是一類人,那麼你在追憶過去那些旅行的時候,最先想起來的,肯定是旅途中的美味。玉米餅,金黃而鬆軟,在馬德里慵懶的星期日午後享用;特拉維夫的早餐,來一份熱騰騰的沙卡蔬卡;惠斯特布爾的碎石長灘上,那些被撬開殼、一口吮入喉中的牡蠣,讓人垂涎。”

作者米娜·霍蘭德是一個既有深度又有顏值的美食專欄作家。她說:“我們在異國他鄉遇到的獨特味道、食材和烹飪技巧,正是我們走進一種文化的一個入口,因為食物非常忠實地向我們還原了日常生活的滋味。”米娜的工作,正是在異國他鄉尋找最有當地特色的食物。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米娜走遍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她用5天時間在盧瓦爾溪谷騎行,一路看遍當地的葡萄園;她和好友一起從倫敦騎行到柏林,結實的德國食物給她帶來了能量;她在埃塞爾比亞與當地居民一起,圍坐著吃鷹嘴豆;她驚訝於土耳其的美食搭配,味道新奇有趣;她還分享了很多個人生活中的美食體驗,比如,她因為一道黎巴嫩燉羊羔的鮮美,而不再討厭羊肉;在倫敦打拼的非洲廚師用一道家鄉菜,來緩解思鄉之情。米娜的旅行,悠悠然地走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裡,這本書呈現的美食,都是日常的食物,是當地人生活的經驗總結,和個人情感的淳樸體現。

書中說到加利福尼亞的美食:“加州菜是一種衍生品,它炫耀著新世界的豐富性、多元化以及各種可能性,它將各種移民群體的影響融在一起,放進一隻盤子裡。”在加利福尼亞,種族繁多,唐人街的中國人、日本城的日本人,來自南邊的墨西哥人都已經深深地紮根下來。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伊朗離散猶太人社群,還有意大利人社區。來自這些文化的菜餚,經過加州人的改造,完全變成了另一種模樣。比如我們熟悉的加州壽司卷,這種壽司最早出現在美洲,是日本壽司經過改造後的產物,它在飯糰中裹紫菜,黃瓜條以及人造蟹肉。加州菜是年輕的,還在形成發展中,甚至還不能看成一個菜系,但加州人對待食物的態度,對於今天的飲食方式有很大的啟示,也就是,採用新鮮的食材、健康的烹飪方式,再加一點略帶叛逆的創意。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總的來說,米娜將世界各地的美食劃分為39種菜系。她對每一種菜系都進行了細緻的基因分析,找出那個構成這種菜系的關鍵要素。這些關鍵要素涵蓋了口味、食材以及烹飪和盛盤的方法。

說到口味,現如今,沒有比辣更加流行的口味了吧如今,辣椒也有了豐富的品種,塑造著不同地方的美食風味。墨西哥或許是辣椒的起源地,這一說法還沒有定論,但辣椒在墨西哥菜餚中的地位可不只是調味料,應該說是菜餚本身,它直接決定了菜餚的風味,有帶柑橘味的微辣、帶煙燻味的中度辣,還有讓你上火的辛辣。墨西哥菜極為依賴醬料,其中有名的薩爾薩辣醬和綠醬,都不能缺少辣椒。辣椒在亞洲也有廣泛的應用。比如克什米爾辣椒,這種不太辣的辣椒有著漂亮的深紅色,一般用來做印度醬香雞、各式英式咖喱菜。秘魯的黃辣椒,有著鮮亮的黃色,用來做備受歡迎的克萊奧爾醬。產自非洲的霹靂辣椒,辣味強勁,在西非各國如尼日利亞、加納和埃塞俄比亞都可以看到它嬌俏的身影。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附有幾個當地菜餚的菜譜。它們集合了世界各地的大廚、美食家、作家以及作者本人的美食經驗,你可以參照米娜所列的食物清單進行購買,也可以聽一聽米娜的建議:打開收音機,一邊喝著紅酒,一邊烹煮著法國的燜牛肉、意大利的博洛尼亞肉醬面、以色列的鷹嘴豆泥、日本的烏冬麵、阿根廷的烤牛排。在廚房,你就能走遍全世界。

總之,這本書可以是你的睡前讀物、灶臺手冊,或許它還可以開啟你不同於以往的旅行體驗。

《美食地圖集:39種菜系環遊世界》

[英]米娜·霍蘭德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9月

《臺灣味道》:感受寶島的膾不厭細

除了祖國大陸的美食,偏居東南隅的寶島臺灣也有很多獨特的美食。在現代化的今天,臺灣也有很多人恪守本心,堅持用“古法”。何謂古法?不過就是不急不躁罷了。作家焦桐就在書中這樣寫道:

“最近季季送我一瓶她家鄉的名產“螺王”醬油膏,風味甚佳。這種醬油膏倒出來時,散發醇厚的鮮香味,汁稠味濃,色澤烏亮魅人,遠非等閒醬油可比。感動之餘,想用來烹製菜餚,遂設計了一套以醬油為主題的午宴,邀幾個朋友來家裡品嚐。

我出示醬油膏,楊牧和陳芳明都說是的,從前有人饋贈過,印象深刻。可見這東西幾十年來一直是時尚禮品。

這次杜撰的“醬油宴”菜單包括:酪梨西紅柿拌醬油膏、白斬雞、滷味拼盤、白灼豬頸肉、烤雜蔬、烤鮭魚首、烤自然豬腩排、啤酒鴨、東坡肉……有的用醬油入菜,有的汆燙後蘸醬油膏,吃得大家滿嘴醬香,連深諳廚藝的王宣一、詹宏志、夏盈盈都讚美,令我虛榮心完全得逞。

臺灣醬油素以西螺最出名,所謂“醬油的故鄉”,據說乃得利濁水溪的甘泉,水質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效和空氣中的微生物發酵。西螺醬油強調古法釀製,標榜不添加防腐劑、色素,屬純釀造醬油。

純釀造方式就是豆麥(常見的是黃豆、黑豆、小麥)原料和麴菌經過較長時間發酵,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不加任何化學物質調味處理,天然熟成。這是誠懇製造醬油的辦法,流程繁複,較費工時,成本也提高。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好醬油的條件不外乎上等的豆麥原料、優質清水、好陽光曬制,令它天然發酵,千萬猴急不得。許多市售醬油添加亂七八糟的化學物質,求其速成、量產,徒然摧毀我們對醬油的美感經驗。於是許多食品標榜“遵古法”製造,從前我不免迷惑,食品科技一直在進步,現代食品不是應該比古代更文明更美味?豈有強調以古人為師的道理?

原來文明的演進並未使我們的生活更文明,或更安全可靠。我猜想是工業革命型塑了人們快、夥、廉的價值觀,機械化、標準化、集中化的一貫作業,大規模量產保證了市場利潤,幾乎將手工產業摧毀殆盡。

然則世間許多事跟愛情一樣,是急不得的。例如製造醬油,先燒煮豆麥,經自然發酵成曲,再用煮原料的汁液拌曲入缸做醬醅,經數月日曬熟成。

各地釀造方法、配料不同,也多各自有獨特的菌種,釀出來的醬油風味殊異。以“螺王”為例,它用黑豆為原料,煮熟後放在竹盤上風乾7天,讓自然產生的麴菌完美成熟,再滌去外皮的菌絲,消除黴味。洗滌後的黑豆加鹽放入甕中,封甕,日曝120天以上,當黑豆自然發酵、分解後,取出壓榨,再蒸煮調味,殺菌裝瓶。這種製造醬油的標準作業程序,如今卻鮮少人這樣老老實實地製作了。

優質的醬油膏隨便蘸什麼都好吃,爽口,開胃,葷食如五花肉、白斬雞;素食如竹筍、山蘇,它含蓄地襯托食物,像一個謙遜而智慧的女子退居幕後,成就她很平庸的另一半。

有時我會煮一鍋蔬菜湯,食材如杏鮑菇、香菇、洋菇、花椰菜……這些煮湯的蔬菜或蕈類,其甘甜其實都跑進湯了,食之乏味,棄之又不免可惜;這時候醬油膏賦予它們新生命,蘸吃完全是另一番滋味,令老去的容顏煥發光彩。

好醬油回味悠長,醬油宴後的翌晨,我猶感覺醬油膏的香氣纏綿在口舌間,味道強烈,有時還透露出嚴厲的表情;然則強烈中又不乏細膩,品嚐它,彷佛品嚐大地的精華,嘉南平原的沃土和氣候,濁水溪甘美的泉水。它是法文“地華”(terroir)的具體表現,也令我對臺灣的醬油工藝學充滿期待。 ”

怎麼樣,是不是讀一小段就覺得垂涎欲滴?作家用樸實的詞彙來形容食物,沒有華麗的辭藻,但讀起來讓人覺得原汁原味,保持食物的本真。這本書圍繞著這個中心簡述得透徹而輕鬆,讀來絕不會讓人有重複感。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臺灣味道》

焦桐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食一碗鄉味兒》:以史佐餐

《食一碗鄉味兒》內容介紹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佳餚,風味小吃,還有與之有關的飲食文化,歷史人文掌故。這是作者在全國各地行走八年中撰寫的一部有關美食,有關歷史人文,有關情感的“江湖食語”。能夠走遍天下、能夠品嚐人間美食中是福分,作者希望與讀者分享從美食昇華的精神感悟。

升級!滿足吃貨們的饕餮情懷!

《食一碗鄉味兒》介紹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佳餚,風味小吃,還有與之有關的飲食文化,歷史人文掌故。

歷史和文化相融,美食與思念下飯。

每個人心中的家鄉拼湊在一起,成為—幅壯闊的江湖地圖。彙集各地菜餚,以及食物背後的故事,快樂或感動,都將在嘴唇碰觸的那—刻突然有所感懷。

用味覺牽線,將遊走在外的腳步和思緒相連。只因一個味道,便有太多記憶湧上心頭。

《食一碗鄉味兒》

汪雪英 著

現代出版社2013年5月

說了這麼多書

有沒有哪一本讓你心動不已呢?

心動不如行動

那就讓我們按圖索驥

找到你味蕾最愛的那一口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