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莊子·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莊子說夢圖

推薦理由

玄學“三玄”之一

第一次提出寓言、小說的概念

在國際文化界引起普遍關注的中國著作之一

創作背景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的人,較孟子稍晚,為惠施摯友。他曾做過蒙地漆園小吏,即管理生產漆的工匠,任職不久即辭官。莊子一生視仕途為草芥,不追逐官祿,因而他家境貧寒,一生窮困潦倒,除講學、著述外,有時靠打草鞋維持生活,有時靠釣魚餬口。曾經向監河侯(官名)借過糧食,也曾經穿著粗布麻鞋見魏王。相傳楚威王以厚金聘他做楚國的丞相,但他卻堅辭不就,後來終身脫離仕途,過著隱居的生活。莊子蔑視權貴,鄙視吏祿,追求個人自由。他猛烈地抨擊當時的社會,在文章中大聲疾呼“聖人生而大盜起”,直接把矛頭指向暴君,表現出對統治者和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和蔑視。莊子還是一位十分豁達的文人,面對什麼事情都能處之泰然,並練就了一套“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的功夫。莊周一生雖處於窮困之中,但他能在逆境中博覽群書,這使他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思維。莊子的思想與老子相近,推崇並發展了老子的學說,並且“著書十餘萬言”,後被編成《莊子》一書。

全文解讀

《莊子》亦稱《南華經》,根據漢代流傳的古本,有52篇,內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共10餘萬字。但傳世的郭象注本只有33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這些是不是都是莊子的著作,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內篇思想連貫,文風一致,是全書的核心,應當屬於莊子的著作,外篇、雜篇冗雜,有可能是莊子門徒或後學所作。 《莊子》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書中絕大部分是寓言。所謂“寓言”指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謂“重言”是借重古先哲或當時名人的話,或另造一些古代的“烏有先生”來談道說法,讓他們互相辯論,或褒或貶,沒有定論。所謂“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話,漏斗空而無底,隱喻無成見之言。 內篇是全書的核心,包括《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道充符》、《大宗師》、《應帝王》7篇。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主旨是講人應該如何才能適性解脫,達到逍遙自由的境界。他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認為人生種種苦惱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於“有待”、“有己”,而“逍遙”的境界是“無所待”的,即不依賴外在條件。 《齊物論》表述了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強調自然與人是有機的生命統一體,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如果要達到解脫逍遙,就必須齊物,所謂“齊物”就是齊同物,即泯滅萬物的區別。 《養生主》主要講人生觀,即養生之道或原則。莊子主張的養生原則就是要“緣督以為經”,即順乎自然的中道。而後,又以“庖丁解牛”等具體說明:在錯綜複雜的社會中,如何找出客觀規律以適應現實並“遊刃有餘”,形體的缺陷不影響養生,養生主要是使精神得到自由,人之生死是自然現象,不必過分感情激動而影響養生,養生之道重在精神而不在形體。 《人間世》是講處世哲學,提出了“心齋”的命題。他認為耳目心智無法去認識道,只有使精神保持虛靜狀態,才能為道歸集,悟得妙道。又以一連串的寓言來說明待人接物要安順,並說明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 《道充符》主要是講道德論。通過寓言的形式,寫了幾個肢體殘缺、形狀醜陋的人,但他們的道德卻完美充實。莊子所指的“德”指領悟大道,因循變化,順其自然。《大宗師》的主旨是講“道”和如何“修道”。“道”是客觀存在的,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存在不以它物為條件,不以它物為對象,在時空上是無限的,是一無始無終的宇宙生命。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束縛。修養的方法就是“坐忘”,即通過暫時與俗情世界絕緣,忘卻知識、智力、禮樂、仁義,甚至我們的形軀,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 《應帝王》主要是講政治。通過寓言來強調“無為”的重要性。 外篇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如在《秋水》篇中提到物質的無窮性、時空的無限性和事物的特殊性;在《則陽》篇中論述了關於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思想;《天下》篇是介紹先秦幾個重要學派哲學思想的專論。

名家點評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

深遠影響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以後成為道家的經典之一,到魏晉時成為玄學的“三玄”之一。它不但涉及哲學、人倫、政治,而且談論美學、藝術、語言、生物、養生等方面。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說的概念,創作了近200個寓言故事,開創了虛構的手法,反映現實和表現理想。《莊子》對後世的政治影響也很複雜,歷代知識分子崇尚其悲觀遁世、自我陶醉的人生態度,而統治者也較多地取其消極面作為麻醉人民的工具。《莊子》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文化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經典片段

◆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延伸閱讀

《列子》一書共有8篇著作,它們對應於流傳到現在的8卷。除了第七篇是以哲學家楊朱的名義解釋了某種類型的享樂主義外,通篇內容就其氣質而言是道家的。《列子》的哲學論說中混雜著大量寓言和對話,儘管可以在一個單獨部分窺測到統一的主題,如第七篇《力命》,它是致力於命定論的,但是許多軼事之間的關聯卻並不明顯。這本書的標題取自智者列禦寇之名。《莊子》提到過這個人物,《列子》的許多對話中也有他。

注:本文內容引自於 《要讀的100本書大全集》 作者:黎娜 中國華僑出版社

每天三分半,每天一個知識點,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