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溯源刻不容緩

多年來,中藥材質量問題一直是這個行業發展的痛點。情況複雜、涉及到的環節較多,相關國家管理機構雖做了大量工作,但卻治標不治本。從而顯現中藥材溯源的必要性。

中藥材溯源刻不容緩

從種子種苗、加工、再到流通到終端消費市場。咱們分析一下為何是這個樣子?

種子種苗基源混亂

學過植物學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植物生存在地球上的種類有50萬種以上(種子植物250000種左右)。在這麼龐大的植物帝國中能發現入藥的植物可謂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饋贈。為了分類各個植物類群,人們根據植物類群範圍大小和等級高低給它一定的名稱。

中藥材溯源刻不容緩

白及種苗

1.一味中藥多個來源。植物的複雜性同時也決定了中藥材來源的複雜性。打開2015版《中國藥典》可以發現一箇中藥材品種可以有多個來源。例如:大黃的來源有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威靈仙的來源有威靈仙、棉團鐵線蓮、或東北鐵線蓮。枳殼、細辛、瓜蔞、地骨皮、百合等等。都是多來源的中藥材品種。

2.基源相近,種植混亂。例如:市場中的甘草,在品質上非常複雜,甘草有野生與家種之分、新疆、甘肅、內蒙產地之分、顏色之分等。而一些種子種苗的販子,在搞不清楚品種基源的情況下,或唯利是圖把相對便宜的種子種苗摻雜到相對價高的種子種苗中出售給老百姓,從而導致種植出來的藥材質量參差不齊。

二、中藥材種植不規範、不合理

很多中藥材種植是忌連作的。中藥材品種在主產區多年的連作,加上化肥、農藥的泛濫使用,從而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

中藥材溯源刻不容緩

近幾年國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扶貧投入很大,各地政府也迫切需要尋找脫貧致富的方法,發展中藥材種植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首要選擇。但發展中藥材種植脫貧不是對所有地方都有用。有些地方種植出來的中藥材反而沒有使農民脫貧,卻造成中藥材資源的一種浪費。

中藥材講究個"道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時一方水土也孕育出一方特色產物。比如:亳州的四大亳藥(亳菊、亳芍、亳桑、亳花粉)、河南焦作的四大懷藥(山藥、、、)、浙八味、四大南藥、岷縣當歸等等。其它地方產出的藥材質量都不如這些自古以來形成的老產區。

筆者在岷縣當歸城調研時發現,在交易市場中有很多雲南當歸在交易,雲南當歸形狀各異,品質無法確定,當地經營多年當歸生意的人見到雲南當歸都覺得稀罕。想想一個本生長在大西北的植物,非得把人家種到大西南去,人家能長好嗎?就是人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生活還水土不服呢,何況植物?

三、中藥材採收加工粗放、不合理

連翹搶青、五味子、當歸燻硫、川牛膝不發汗等等,不恰當的採收加工無形中不僅破壞了中藥材本身的質量品質,而且極大的浪費了資源。每年連翹的搶青都會導致連翹產量的減少,搶青連翹就好似發育不良的樣子,粒小無賣像。

中藥材溯源刻不容緩

再說說五味子,去年在牡丹江地區調研時,正處於五味子採收期,跟農戶交流得知,五味子具有漿果特點,通過自然晾曬得經過很長時間,而且稍微加工不當,就會出現發黴變質的現象。牡丹江不像新疆具備乾燥、高溫的先天自然條件,所以當地農戶為了省工省時大多都會採用燻硫的方法加工。

在採購工作時,就發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購買川牛膝時大小、形狀、顏色都符合公司質量收貨標準,恰恰含量測定時浸出物不合格。購買這麼多次的川牛膝當中,這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經過複檢還是不合格,然後我就開始尋找原因,最終發現原因是藥商在加工時發汗時間較短。再次發汗過後,這批貨的浸出物就合格了。

四、市場流通環節存在問題嚴重

為啥現在購買中藥材從市場變換成產地採購?有人說是降低採購成本,但最主要的我想是產地的"水源"比較清澈。多年的中藥材市場整頓,打擊摻假的違法行為嚴之又嚴,為何像漂在水中的葫蘆?手稍微松一點,那邊立馬就浮出水面。在市場中確實存在一些不法商販,為了謀取利益,摻假使假、以次充好。做生意賺錢講的就是個細水長流,一夜暴富的思想和行為實在不可取,謀取私利、損害他人的利益,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滅亡。

中藥材溯源刻不容緩

儲存條件:髒、亂、差,地面潮溼、老鼠滿庫房逛。藥材發黴了曬曬,藥材生蟲了用殺蟲藥。一點也不考慮對藥材質量的影響。

當然市場的生意不好做,藥企採購慢慢轉向產地等這些現象,這是現如今的時代產物。中醫藥行業要發展、要走出國門,有些人的利益肯定會被涉及。"窮則思變",對於現在不好做的藥商朋友,大家真應該想想咱們的生意以後該怎麼做。

五、中藥飲片有問題,責任不應該全在藥企。

在近兩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不合格的藥品進行通告,從這麼多次的通告中能看出,中藥飲片是個重災區。2017年全國收回藥品GMP證書157家,其中中藥飲片企業80家。佔收回的50%以上。今年春節以來短短的半年收回GMP證書力度依然很大,重點還是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從通告的中藥飲片不合格項目來看,含量、浸出物、水分、性狀、檢查等。用有效成分來評定一味中藥材的質量好壞,這樣的評定本身就有問題,例如:市場上流通蓮子心含量根本就達不到2015版《中國藥典》標準,這蓮子心就不入藥了?還有人參,人參葉含量比人參的還要高,那直接用人參葉取代人參好了,還用人參幹嘛?

水分不合格咱沒話說。可就納了悶了,判定性狀不合格上哪說理去!茯苓、獨活、豬苓、桃仁性狀項不合格。鬧得"桃仁事件"還不是例子嘛!A:這是桃嘛?B:是,A:這是桃仁嘛?(把果肉去除直接把桃核砸開),B:不是。吐血。上哪說理去?

以中藥材入藥用的就是用中藥材的偏性、四氣五味,用西醫的評判標準來評價中藥材,事實證明是行不通的。可明知現行《中國藥典》有問題,可是能有什麼辦法比現行《中國藥典》好呢!最起碼《中國藥典》對中藥材質量還有一定的約束力。沒有《中國藥典》的約束,中藥材質量可能更魚龍混雜。

市場無米,總不能讓藥企餓著肚子吧!對於有些"黑鍋"藥企我不背。

面對中藥材各方面的問題,中藥材溯源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經管中藥材溯源已經提出了有幾年,但真正落實的,做的好的,還真沒有。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