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高於功利,文明高於野蠻

有思想、有態度、有品位,更有情懷

最近,隨著美國開打敘利亞,有一句話又流行起來,即“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關鍵在於要弄清楚什麼是“利益”。

到底什麼是“利益”呢?百度百科的定義是,利益指人類用來滿足自身慾望的一系列物質、精神的產品。

顯然,這個定義是廣義上的,按照這個定義,世間一切如金錢、權力、榮譽、名氣乃至情感、價值、時間等都可稱為利益。

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顯然是對的。一切皆是利益交換,包括最純潔的愛情也不過是雙方肉靈的滿足而已,因此也屬於利益。

道义高于功利,文明高于野蛮

那按照這個定義,“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顯然很正確。

朋友也不過是物質或精神上的彼此滿足罷了,自然隨著滿足程度的變化而變化,沒有永遠的恆定不變。

但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利益”恐怕不是廣義這個意思,而是狹義的,主要是指滿足人們需要的物質,主要從功利角度而言的。

這個狹義的“利”是和“義”相對應的,即“利”主要指功利,“義”主要指道義(從廣義上講,道義也屬於利益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指的便是君子更注重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功利,如《白鹿原》中的白嘉軒和鹿子霖便是“君子”和“小人”的兩個典型。

道义高于功利,文明高于野蛮

世間還是要分“君子”和“小人”的,如同利益要分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否則都“一鍋端”,都說是為了利益,那豈不便沒有是非、道德了?

而且,要強調道義高於功利,“君子”高於“小人”,精神高於物質(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

而且,事實是,雖然大多數人更注重功利,但總是還有些人更在乎道義、道德、氣節、骨氣、原則等、如同大多數人在乎物質,但總還有人更在乎精神。

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英雄、烈士,他們更注重的便是心中那口“正氣”。如果說“世上只有永遠的利益(狹義的利益)”,那如何解釋他們寧死不屈?

如因“吐槽鴻茅藥酒”譚秦東醫生,他即使被拘留3個多月也不後悔,“這是一個執業醫生應該做的”。

如我們很多人交朋友、談戀愛,更注重的也是對方和自己“三觀合不合”,而非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現實好處。

世間牢固、美好的情感大多都是“臭味相投”,建築在物質利益上的情感如同水上流沙不堪一衝。

以濤哥俺這個公號為例,俺和大多數讀者能相伴同行,俺和你們能給彼此多少物質利益呢?主要不還是因為我們三觀一致、互相取暖嘛。

所以,按照這個利益這個狹義定義,“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就不對了。

世上還是有永遠朋友和永遠敵人的,如民主和獨裁就是永遠的敵人,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之間也大多都是永遠的朋友或敵人。

世間很多東西包括流行的話,其實都值得推敲。我們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思考。

如最近的敘利亞問題,我們也當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和是非標準。

如最近《敘利亞遭轟炸一張圖看哭國人:別人想欺負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之類的文章刷屏,請問哪個國人看哭了?敘利亞遭轟炸就是欺負敘利亞嗎?

道义高于功利,文明高于野蛮

愛國、珍惜和平當然需要,但我們也當多長點腦子,別被雞血文輕易煽動。很多公號根本就沒有價值觀,純粹是賺“腦殘”流量。

最近與“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類似流行的話,還有“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等,這些話其實都要放在具體語境裡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對此當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

而要想有自己獨立判斷、思考,其實也很簡單,如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學”一樣,問問自己的內心就好了,堅守一些基本常識就好了。

如最基本的常識:道義高於功利,文明高於野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