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人類所屬的物種被稱為智人(Homo sapiens),或者叫“智慧的人”。這個稱謂反映了一個普遍的信念——將人類從其他動物中區分開來的正是我們卓越的思維過程。今天,我們都知道腦是人的心理活動器官,但是心理是如何被組織而產生智能思維?以及心理是如何在腦中實現?這些都是認知所涉及的範疇。

一、認知(cognition)和智力(intelligence)

認知,是指人們對信息進行感知、學習、記憶和思考的心理過程或活動。研究認知的科學被稱為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可能研究的問題包括:人如何知覺到各種各樣的形狀?為什麼人記得住一些事情而忘記另一些?人是怎麼學習語言的?

認知包括很多方面,並且是有個體差異的,作為一個生來就愛互相評價的物種,人們往往關注其中的某些方面,在這些方面有些人表現得比別人“好”。這種表現一般被視為智力,有些人被認為比其他人智力高。

智力指的是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運用元認知加工強化學習的能力,以及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可能需要不同的適應方式。

大家可以通過下面的小測試來先了解一下智力(推理能力,公眾號回覆“找虐”獲取答案

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

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智力概念本身與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有一個專門探討智力定義中的文化差異的領域就叫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 CQ)。在一種文化中被認為智力高,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則不然。例如,格貝列(Kpelle),一種非洲文化,認為韋氏智力測驗中對具體東西進行分類的方法(例如將蘋果和桔子歸為同一類——智力測驗中的一些項目的基礎)是愚蠢的。


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認知與智力的區別通俗地理解,認知是心理過程,而智力是認知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

二、智力的三大認知模型

關於智力有著眾多的模型。其中有三個模型特別適合將人類智力與認知相關聯,它們是:卡羅爾(Carroll)的智力三層次模型、加德納(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和斯滕伯格(Sternberg)的智力三元理論。

卡羅爾:智力三層次模型

根據智力三層次模型,智力包括三個層次的認知能力:

  • 第一層包含許多用途狹窄的特殊能力(例如拼寫能力和推理速度)。
  • 第二層包含各種用途廣泛的能力(例如流體智力、晶體智力、短時記憶、長時儲存與提取、信息加工速度)。
  • 第三層只有一個能力:一般智力(有時也被稱為g因素)。

中間這一層有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決定了抽象推理的速度和準確性,特別是面臨新問題的時候。晶體智力指的是日積月累的知識和詞彙。除了這兩者之外,卡羅爾還將其他幾項能力放在了中間層。它們是學習和記憶過程、視知覺、聽知覺、輕鬆產生觀念(類似於語言流暢性)和反應速度(既包括純粹的反應速度,又包括準確反應的速度)。

斯滕伯格:智力三元理論

根據該理論,智力包括三個方面:創造智力、分析智力和實踐智力。

  • 創造能力用於產生新的想法。
  • 分析能力決定你的(和其他人的)想法的質量高低。
  • 實踐能力用於實現想法和說服別人認識到某價值。

根據這一理論,認知處於智力的中心位置。認知過程中發生的信息處理可以看作由三種不同成分組成的。第一個成分是元成分,這是一種高階的執行過程(即元認知),用於計劃、監控和評價問題解決。第二個成分是操作成分,這是一種低階的過程,用於實施元認知發出的指令。第三個成分是知識獲取成分,該過程用於學習如何解決當前問題。上述這些成分之間有著高度的相互依賴。

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假設你被要求寫一篇學期論文。你會用到元成分做出高階決策。於是,你會用元成分確定論文的主題和寫作計劃,對寫作進行監控,以及論文寫成後對其能否成功實現你的目標做出評價。你會用與做研究有關的知識獲取成分來學習論文主題的相關知識。最後,你會用操作成分完成實際寫作。

三、智力測驗和智商

智力測驗的研究比認知心理學更早。1904年,巴黎的公共教育部長任命了一個委員會負責鑑別需要輔助教育的兒童。阿爾弗雷德•比奈著手開發能夠客觀地識別有智力困難的學生的測驗。1916年,劉易斯推孟修訂了比奈的測驗使之適用於美國學生。他的努力產生了斯坦福—比奈測驗(Standford-Binet),這是現今美國使用的一個主要的綜合智力測驗。美國使用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智力測驗是韋氏智力測驗,它有分別適用於兒童和成人的量表。這些測驗包括對數字廣度、詞彙量、類比推理、空間判斷和算術能力的測量。在斯坦福-比奈測驗中成人需要回答的一個典型問題是:“為了使你的右手在北邊,你應該面向哪個方向?”人們要付出大量努力來從中做出選擇,這些項目能夠預測學習成績。

這兩個測驗的測量結果都叫做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和韋氏智力測驗都是對綜合智力的測量,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的測驗來測量特定的能力,例如空間能力。這些測驗得以在美國持續使用的部分原因是,它們能夠以一定的準確程度預測學生的在校成績,這也是比奈當初的目標之一。然而,智力測驗用於這個目的是備受爭議的。

智商是先天還是後天的?

與智力測驗的公正性相比,大家更關注的還是測量的是內在的稟賦還是獲得的能力。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似乎來自於那些對分開撫養的同卵孿生子的研究。被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孿生子擁有相同的遺傳資質,但是環境經驗不同。對此類研究結果的解釋存在爭議,但是分析表明,分開撫養的同卵孿生子相互之間的智商相似程度遠遠高於在同一家庭中長大的異卵孿生子。這一證據似乎表明智商有很強的先天成分。然而,如果由此得出智力主要是先天性的則是錯誤的。

智力和智商並不是一回事。智力測驗忽略了特定經驗對智力的貢獻。智力測驗試圖測量的是,在一種文化中可以合理地預期的每一個人天生的能力和一般性知識。然而,在任何特定領域中的突出成績取決於在該特定領域的知識和經驗,而不是文化中的一般性知識和經驗。比如,國際象棋大師通常並沒有特別高的智商。

儘管對於任何領域的成功,特定的經驗都有著明顯的重要性。然而,值得注意的事實是,智力測驗能夠預測在一些領域裡的成功。他們能以中等水平的準確度預測學業成績和生活中的一般成功(至少在西方社會中如此)。


認知、智力和智商,99%的人不知道其區別

標準的智力測驗測量那些能夠預測學業成績的一般性因素。

智商決定人生的成功嗎?

除了學業成績之外,智商似乎對許多社會相關要素也有很強的預測性。美國心理學會的報告《智商:已知的與未知的》指出智商能夠解釋大約五分之一的工作成就和收入這類要素的變化。它與社會經濟地位甚至有更強的關聯,它與反社會行為有比較弱的負相關。

一種很自然的傾向是,從這些數據人們推論出智商與成為我們社會中的成功人士直接相關。但是我們有理由質疑這種直接的關聯。獲得各種教育的機會和某些工作的機會取決於考試分數。獲得其他職業的機會取決於接受的各種教育項目,而獲得這些教育資源則部分取決於考試分數。基於智商與這些考試分數之間的強相關,我們可以預期這個社會中的高智商者會得到更好的訓練和職業機會,低智商者則只有比較有限的機會,並且經常由於考試分數低而被置於更多的反社會行為的環境中。

另一個混淆因素是成功經常由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來判定。例如,大部分的工作績效研究以領導的評分作為依據,而不是實際去測量工作績效。晉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的意見。同樣,像刑事案件判決這樣的法律決議也有很強的判斷性因素。因此,智商有可能影響的是這些社會判斷而不是被判斷的實際情況,例如實際上一個人的工作有多好或者一種行為有多壞。具有權利和地位的人,例如法官和領導,通常擁有高智商。因此,存在這種可能性,伴隨高智商而來的一些成功是一種群體效應,高智商的人更喜歡類似的高智商的人。

本文參考:

1、《認知心理學》,(美)Robert J. Sternberg,Karin Sternberg著,邵志芳譯。

2、《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美)約翰安德森著,秦裕林等譯。

(未完待續,下次我們將介紹兒童在成熟過程中,認知是如何發展的。)

——兒康社,你身邊的康復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