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

红茶馆人生


蒋经国15岁的时候从温润的江浙鱼米之乡赶往了严寒的西伯利亚,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蒋经国忍受着严寒度过了他在苏联的整整12年时光。


在这个过程中,他曾数次想回到中国,但最终都因为苏联方面的阻挠,而不得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在蒋介石发动轰轰烈烈的清党活动后,蒋经国回国的机会更是渺茫到了不可相见。

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的自由令蒋经国感到很不愉快,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并不全是不愉快,蒋经国在苏联的时候遇见了他的爱情,他在苏联的农场中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蒋方良,蒋方良是一位白俄罗斯女性,她的原名也并不是叫蒋方良,这是蒋经国回国后给蒋方良取的中国名字。

二人在严寒的冬夜中相遇,但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并不能阻止他们彼此内心的火热,所以他们最终跨越了文化的阻隔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携手一生都不曾分离的一家人。

二人在苏联期间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蒋孝文,在1937年回国的前夕,蒋方良更是怀上了他们的女儿蒋孝章,在苏联这片土地上,蒋经国见证了自己的苦难憋屈、也凝结了和蒋方良之间的爱情结晶,在这个时期的蒋经国,可以说得上是痛并快乐着的。



(蒋孝章)

蒋介石因为需要苏联人的帮助,不得已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

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留学呢?这还得说到国民政府与苏联当时的关系。

国民政府虽然有着孙中山这么一尊极大影响力的大佛,但是他们的军事能力却是非常低的,在那个有枪有兵才是王的年代,没兵没枪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因此国民政府为了力量开始了和苏联之间的合作。


苏联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他们想把国民政府扶植成自己在神州土地上的代言人,而黄埔军校的创办就是他们帮助国民政府组织创建自己军事能力的一个关键。

苏联人派出了很多军事人员来到广州帮忙创建黄埔军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提供了很多创办军校的经验、提供了很多军队所需要的枪支武器,在金钱上他们也非常的大方。

而因为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所以苏联人就特别注意到了蒋介石。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是1925年的时候,当时还没发生东征北伐,蒋介石的地位还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经过苏联人和蒋介石接触,他们发现了蒋介石这个人很是不寻常,觉得蒋介石是一个人才。

虽然我们经常说蒋介石有多么不堪、多么不堪,但是在苏联人看来,蒋介石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关注到了蒋介石身上,打算帮助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的大佬、帮助蒋介石统一民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达到自己势力向民国蔓延的想法。

其实很早之前,在蒋介石去苏联参观的时候他打心底里就对苏联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觉苏联的那一套东西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不过当时苏联是他最大的助力,因此他就隐藏着自己的面目,向苏联人靠拢了起来。


而苏联人在帮助蒋介石前,他们给了国民政府一部分的出国留学名单,当时他们就把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列在了名单中,其实在苏联人的想法中,也不乏有把蒋经国当质子的想法在其中。

蒋介石深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不会为亲情左右自己的决定

蒋介石是一个权谋心很重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的喜恶而影响自己仕途的上升,所以他就让蒋经国去了苏联,而在1927年蒋介石拥有了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后,他则发动了著名的清党行动,将苏联的许多外派人员驱逐回了苏联,彻底和苏联决裂了。

而当时蒋经国还在苏联,小命还被苏联紧紧地抓在手中,蒋介石为什么能这么决绝地发动清党行动而没有丝毫顾忌到蒋经国的性命呢?难道是蒋介石根本就不关心他这个儿子的命吗?


其实蒋介石对蒋经国的关心还是有的,蒋经国在苏联的12年时间中,蒋介石一直思虑着蒋经国,这一点在蒋介石的日记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出来,不过虽然蒋介石深爱着他的儿子,但是他的内心更爱着他的权力、他的理念。

苏联的理念是他接受不了的,于是他就说出了先成仁、再循私这样的话,然后就不顾蒋经国的性命做出了自己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曾经提出过拿一个被蒋介石在上海抓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波兰人与蒋介石交换,想把蒋经国换回那个波兰人,不过这个提议最终被蒋介石给拒绝了,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情而辜负整个家国。

因为要制衡日本,所以蒋经国被放回了国

而蒋经国则在苏联人的胁迫下,在当时苏联的报纸上通过写信的方式大骂起了蒋介石,将其骂得狗血淋头、并宣称要和蒋介石断绝关系,当然有说法称这封信并不是蒋经国的手笔,蒋经国当时只起到了签名的作用而已。

这份声明是蒋经国在1935年的时候发表的,而在1936年时,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停止了他凌厉的安内行动,双方开始和解了起来,蒋介石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变得和缓。

当时苏联左右面临着两个大敌,首先在西方是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希特勒德国,他们为了能让蒋介石拖住日本这个东方的敌人、好空出手专心对付希特勒,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示了对蒋介石的谅解,双方关系开始和好起来,而他们为了能让蒋介石一心投入抗日的立场中,他们决定把蒋经国放回蒋介石身边。

然后在1937年的时候,蒋经国才回到了国内。

父子相见一笑泯过往

蒋介石在听闻蒋经国可以回国的消息后,他非常的激动,不过这个时候,他手下不知道怀着什么用心,默默地把蒋经国大骂蒋介石的信呈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在看完信后并没有动怒,他沉默了起来,他是知道自己在这里面的责任有多大的,也知道自己儿子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危急,所以他并没有怪罪蒋经国,只是跟手下人说了一句等他回来后暂时不见他的话,就没有后文了。

不过在蒋经国回国后没多久,蒋介石就因为对蒋经国多年压抑着的思念,前去见了蒋经国,父子时隔多年的相见在这一刻没有太多的语言,蒋经国直接跪在地上,重重地给蒋介石磕了三个头,也正因为这一次的跪拜,父子二人一笑泯恩仇,忘掉了以往的不痛快。

然后蒋介石为了能让蒋经国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让蒋经国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

在台湾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让蒋经国没有障碍地接替自己的位置,特意把当时国民政府内部影响力最大的孙立人软禁了起来、把国民政府内部各大可能会对蒋经国继位造成影响的大佬给摘去了职权,就连他以往最为信任的俞济时也没有逃出这个例外。

正是蒋介石帮他儿子铲除了所有的障碍,在蒋介石死后,才无人能动摇到蒋经国对他位置的接替。

所以说蒋经国之所以会去苏联是因为当时蒋介石需要苏联人的帮助,在1925年的时候,美国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蒋介石以及他身后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和美国的合作是在抗日战争后才开始的,而最开始的时候,这种合作是很微小的,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才和蒋介石大规模合作起来的,从时间的跨度上来看,想必大家对蒋经国为什么没去美国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吧。


孤客生


蒋经国1925年在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一,因为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蒋经国去哪里读书,实际上并不有自己决定。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和唯一合法继承人,蒋经国只能去苏联留学。


一,1925年国内外形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三民主义理想,另一个就是稳定的革命根据地。

对于蒋介石,实际上手里的筹码并不多,蒋介石之前也到苏联考察,对苏联的社会制度各方面并不感冒,甚至曾劝过孙中山不要学苏联。

但是蒋介石除了依靠苏联,别无选择。

1925年的蒋介石,只是广东革命政府的普通议员,个人实力各方面远不如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人,如果此时蒋介石找英美日等过合作,他们肯定不理蒋介石。

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战争后,蒋介石牢牢控制江浙沪皖赣等地军事行政,才有了和英美日合作的机会,这期间和宋美龄结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1925年,宋家肯定看不上蒋介石这个女婿。

所以,这时候蒋介石虽然不喜欢苏联,却也要和苏联搞好关系,让苏联给足自己援助,帮助自己在广东建立个人势力。



二,蒋经国的秘密使命。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不光是学习,最关键的是三个秘密使命

1,充当中苏友好的使者。

孙中山遗嘱希望国民党与苏联“合力共作”,莫斯科中山大学应运而生。国民党要员子女中有50人赴苏留学,蒋经国是自己向蒋介石争取来的。与他同去的还有法国留学来的邓小平,冯玉祥女儿冯弗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


在亲苏派革命党里面,蒋经国分量最重,这决定了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也最为到位,这有利于国民革命军的胜利。

2,充当国民党给苏联的人质。

苏联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不含沙俄时期),干预中国事务时间比较短,对中国各地方势力的信任度不够,此时蒋介石派出儿子去苏联求学,有利于争取苏联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这个人质并不能起到牵制蒋介石的作用。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一下子和苏联势力决裂,苏联多么努力的挽回都是无效。蒋经国这个不满18岁的青年,不得不和亲生父亲决裂,即使如此,后来蒋经国还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12年。

3,表示向苏联学习的决心。

不得不说,青年时期的蒋经国,是真心向苏联学习的,在中山大学学期期间,和我当领袖邓小平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关系

可是对蒋介石来说并不是这样,蒋介石不喜欢苏联,顺带这就不喜欢蒋经国了。就此,包括孔令侃在内的四大家族对蒋经国都有了很深的偏见,说他是“俄罗斯儿子”。

抗战爆发后,蒋经国回到国内,一直得不到蒋介石信任。蒋经国除了那个俄罗斯老婆蒋方良,还找了一个江西情人章若亚。章若亚为蒋经国剩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蒋介石亲自取名孝严,孝慈。

绕是如此,章若亚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被军统特务毒杀。蒋经国都只敢独自流泪,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父子感情的蒋介石!

以传统的父子关系来看,蒋经国绝对是最会做“太子”的那一个,从1927年被父亲抛弃,到1942年爱人被毒杀,再到1975年继承蒋介石位置。近50年到隐忍,近50年到默默培育自己班底,中国历史上,还有更厉害的太子吗?


历史知事


蒋经国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的,他的经历一点儿也不比他的老子蒋介石逊色,他一生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后死在了台湾,也许连蒋经国自己都料想不到他的人生会是那样的情况。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蒋经国先后在苏联待了12年,期间还娶了一个苏联的老婆,生了孩子。那么,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呢?

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在蒋介石的许可下,去苏联留学。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正在与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合作,蒋介石虽然已经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不过还远远算不上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因此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蒋介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苏联留学,名为留学,实则为充当人质,以换取苏联方面对蒋介石的信任与支持。

而当时输送中国的留学生到苏联留学实际上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意思,鲍罗廷在当时国民党内部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而1925年3月,孙中山已经去世,亲苏的廖仲恺也被刺杀了,鲍罗廷急于在国民党党内寻找代理人,蒋介石就成为了不二人选,不过为了控制蒋介石,鲍罗廷就想出了让蒋介石的儿子到苏联留学,充当人质的想法。蒋介石当时也需要苏联方面的支持,所以就答应了。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加入了共青团,但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蒋经国在苏联的处境就微妙了,他一度公开表示要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不过在蒋经国待在苏联的12年间,蒋经国先后三次要求回国,不过都被苏联方面拒绝了。

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走向和解,中苏关系也开始回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蒋经国在1937年回到了中国。


青年史学家


古有秦公子异人到燕国为质,民国则有蒋公子经国到前苏联为质;秦公子异人在燕国不易,经国后辈在前苏联也好不到哪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蒋介石一生就一个儿子,怎么会被送去苏联留学,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蒋介石也应该是以亲英美派为圭臬,怎么可能和前苏联搭上钩,这和当时蒋介石所处的内外环境有关。

蒋介石做大做强那是后来的事,开始的时候,虽然他起点不算太低,但与汪精卫、许崇智、廖仲恺以及胡汉民这些国民党元老相比,蒋介石还差的远嘞,如果说论资排辈提拔(当时也确实是这样的),轮到蒋介石,恐怕都要猴年马月了!

但好就好在当时孙中山把持的广州·国·民·政·府与前苏联的关系比较好,为了获得苏联的金援和武器援助,孙中山1924年力排众议确定了众所周知的三大政策。


但在此之前,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新锐,孙中山新宠,也参与做了不少工作。1922年陈炯明叛乱,蒋介石在永安舰护卫孙中山40多天,自此上位。

1923年蒋介石任团长赴前苏联考察,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蒋介石为求上位,以留学的名义将年仅15岁的儿子经国,送去苏联,这一去就是12年,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苏联需要蒋介石抵抗日本,才让蒋经国回国。

为什么说是人质?1925年蒋经国前往苏联后,至1937年,其间蒋介石三次让蒋经国回国,都被前苏联以各种理由拒绝。


但蒋介石送儿子去前苏联留学并不吃亏,孙中山留下的权利真空,被他和汪精卫、许崇智填补。

蒋介石作为后起之秀,一跃成为三驾马车之一,为他以后登上巅峰奠定了基础!


历史三日谈


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这首先是因为当时苏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国。当时曾有一种流言,说列宁要把以往沙俄时代侵占中国的领土全部还给中国——自然这个纯属虚构。但苏联确实在当时令人向往,因为据说斯大林一上台,就推行了大规模工业化运动,苏联一度成为欧洲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至少在重工业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其次,是因为苏联对当时的孙中山方面表现出若干善意。1921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在桂林与孙中山进行多次长谈。1922年,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越飞更来到中国。他当时脚踏三只船:既跟北京政府谈,也跟吴佩孚、孙中山谈,

吴佩孚自然是军阀,但他对苏联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坚持蒙古属于中国,一旦中国形势好转,苏俄军队必须立即撤走,即蒙古回归中国——吴佩孚还向报界公开了与越飞的秘密联系,以示“绝不讨好俄国”的决心。

于是苏联便冷淡了吴佩孚,转向孙中山。虽然在他们看来,孙中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家,军事和经济实力也比不上吴佩孚。但越飞与孙中山会面之后,却谈妥了一些事,譬如:

“越飞君正式向孙博士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但即便是孙中山,显然也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这一主张,越飞也没有表示疑义)

当时孙中山计划发动北伐,他希望苏联派兵佯攻东北以牵制张作霖,而后他就可以乘虚而入,直捣北京。当然孙希望苏联能给点钱,譬如说给200万金卢布。

除此之外,孙中山还有另一个方案,就是组织十万军队从四川和甘肃进入外蒙,以进攻北京。同样,他也请求苏俄给予武器、装备和顾问方面的援助。

(图:蒋介石和苏联代表在一起)

结果,苏联拒绝了孙中山的西北方案,但对北伐表示支持。1923年越飞曾表示苏联愿意分期援助孙中山200万卢布,另外还可以给他步枪、机枪、炮和装甲车。越飞还表示,孙可以建立一个军校。随后,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便率团赴俄考察,而苏联也派鲍罗廷抵达广州——孙中山则开始表示:“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

但就在孙中山和越飞的联合宣言中,却有这样的表示: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

所以,孙与俄的合作,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他不会放弃“三民主义”为正宗意识形态的坚持,虽然“容共”,但其实并不以之为然。而苏联那边,之所以选择孙中山和国民党,也是一种权宜之计,苏联不可能做孙中山的无私援助者。

此时,蒋经国正在北平吴稚晖所办的“海外补习学校”读书,当时的他正年轻,而且基于父亲蒋介石的立场,他反对北洋政府,参加示威游行也毫不奇怪,所以他曾被北平警察局关了两个星期。施放之后他便来到广州找老爹,正好那个时候他爹当校长的黄埔军校正筹划派一批青年人去苏联留学。蒋经国就去找吴稚晖,请他推荐。吴让他考虑两周,而在两周之后,蒋经国依旧坚持要去俄国。

那么,他爹蒋介石怎么看呢?实际上老蒋早在1919年就萌发过要去俄国看一看的念头——当年1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他曾把俄国革命看成是“一个新纪元”,说:“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

1923年,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的团长访问苏联。但是,因为实地考察,他发现了不对头的地方。譬如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态度,蒋介石显然以为苏联最终会将外蒙古还给中国,所以他希望能在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建立一个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基地。如此一来,他便可以从库伦出发南伐,只要突破河北的张家口一线,就可以杀入北京,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

然,苏联一口拒绝了蒋介石,为什么?因为在苏联看来,外蒙古是自己的地盘,不可能真的还给中国。而如果国民党在库伦立足,苏联就无法再掌控外蒙古。

所以,只能拒绝。

蒋介石非常不满,他在日记中说:“什么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显然就是这一点。所以,蒋介石回国后就向孙中山进言,不同意联俄,受到孙中山的批评。孙说:你顾虑过头了。如此一来,蒋介石就只能继续表示对苏联的友好,而此时他的儿子蒋经国要去苏联留学,无疑他也必须支持。这一点有1925年10月1日蒋介石日记为证:“我再次提示经国,允许他到苏联进修。”

至于美国,当时不可能成为蒋经国的留学对象,答案很简单,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没有对孙中山表示支持。蒋经国不可能去不支持本方的国家留学,所以他只能去苏联。

而在蒋经国抵达苏联的初期,苏联也确实在表扬他爹,说蒋介石是不断革命的表率。北伐军占领上海的消息传到苏联,据说莫斯科一片兴奋。人们在共产国际总部门前聚会,而蒋经国则站在队伍的最前列。

1927年4月,曾有一场红场游行在热烈装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人准备了“红色将军”蒋介石的肖像。

然后,随后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不再是红色将军,而是反革命。于是尼古拉在中山大学发言:“蒋介石是我的父亲和革命友人,现在却是我的敌人。打倒叛贼!”

(图:在苏联做工人的蒋经国,从照片上看简直就是个黑人)

尼古拉,就是蒋经国的俄文名。随后,苏联报纸《消息报》4月21日发表题为《父与子》的文章,摘录经国给父亲的公开信,说:“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后来,《真理报》又刊出蒋经国写给母亲毛福梅的信,说父亲是“全体人民公敌,因此也是他儿子难以和解的敌人”。

(这些内容,据说出自王明之手,王写好之后,让蒋经国签字。)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都是近现代中国史上重要的人物,老蒋是国民党在孙中山之后真正具有统治力的一把手,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一直到国内战争,老蒋的名头都是最响的行列,而退守台湾之后,老蒋似乎黯淡了很多。而蒋经国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在做台湾一把手期间,解禁白色恐怖,真正让台湾走入了现代进程。蒋氏父子在退守台湾后,保持着良好的父子关系,但小蒋的青年时期一直在莫斯科,父子分离长达12年之久。



1925年,蒋经国年仅15岁,蒋介石正处于国民党党内权力争夺最为紧张的时刻,苏联人“邀请”蒋经国去莫斯科留学,为获苏联支持,老蒋将小蒋“流放”莫斯科。

1925年,孙中山去世,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威望至多是四五把手的位置,要想在那时夺得党内一把手,难度极大。而苏联那时与国民党有较好的关系,苏联对国民党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纪念孙中山,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中山大学。当时苏联在中国方面的负责人鲍罗廷提议让蒋经国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老蒋当时心情肯定也很复杂,15岁幼子远走他国于心不忍,而苏联的支持对他的权力之路又很关键。老蒋最终在明知小蒋一去莫斯科就有“人质”之可能,依旧让小蒋去了莫斯科留学。



小蒋去美国留学并不在当时老蒋的视野范围内,当时美国远没有今天的位置,在当时国人眼里,美国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蒋经国去莫斯科读书,一去就是12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苏联人要遏制的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将成年的蒋经国送回中国,以求助蒋介石一臂之力,作为阻挡日本法西斯北上的屏障。

你如何看待蒋介石将15岁的蒋经国送去莫斯科留学?老蒋是否心太狠?如果蒋经国没有去苏联留学,历史会有哪些不同?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浙江奉化,老子是蒋介石。

十五岁时,蒋经国开始留学。但,有意思的是,留学的国家并不是蒋介石后来依靠的美国,而是共产主义氛围较浓的苏联,这是为什么呢?

蒋经国留学时,国共正在合作,蒋介石还没有搭上美国这条线



早年的蒋经国是个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1925年就参加了五卅运动。

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未撕破脸,彼时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大行其道,国共也处于蜜月期,甚至连黄埔军校也是国共两党联合办学,整个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是非常好,苏联就像中国的老大哥。

至于当时和美国的关系,可以说很一般了。因为蒋介石和宋美龄还没有成婚,美国的关系还没有搭上。

如果说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留学的主要选择是日本的话,1925年时的留学选择主要是苏联了。

这是蒋经国留学苏联的原因之一

蒋经国受到了吴稚晖的影响



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总有对其影响大的人,蒋经国也一样,影响他的人叫吴稚晖。

吴稚晖是谁?是国民党的元老,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吴稚晖推崇新文化,并且提倡勤工俭学。官二代的蒋经国,深受吴叔叔的影响,对新文化、新运动适应得比较快。

在吴稚晖的建议下,蒋经国去了苏联留学。其实,靠蒋家的实力,送蒋经国去美国求学,也是可以办到的,关键是吴稚晖的推荐起了一定作用。

蒋经国个人倾向于共产主义,这也是导致蒋经国去苏联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但长子蒋经国恰恰相反,对共产党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认可,所以这就成了蒋经国去苏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去了苏联后,蒋经国有了一个外国名字,叫尼古拉。在校期间,有一个关系最好的男同学,是共产党,比他大六岁,这个同学就是“小平同志”,而同桌是个蒙古族,叫乌兰夫,后来是我国开国上将。

在老师、同学和苏联氛围影响下,蒋经国更加认可共产主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远在苏联的蒋经国发表声明,和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不久后,蒋经国申请入党,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辗转反则几次,蒋经国才入了共产党。1937年,蒋经国被所属工厂党委会开除党籍,解除职务。

于是,不得已的蒋经国,回了故乡。来到中国后,蒋经国加入了国民党,开始和老爹蒋介石合作。



综合来看,蒋经国早年去了苏联,是受形势的影响,也是受了吴稚晖的影响,当然,他自己也有强烈的意愿去苏联。


蓝风破晓


孙中山在位时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关系非常好,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大使签署了联合宣言,实现中国统一,完全独立,当时蒋介石在场并完全拥护。1923年蒋介石受孙中山指派去苏俄访问,9月蒋介石率访俄考察军事代表团遍历苏联三个月,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图为蒋经国与夫人,她是苏俄人,嫁给蒋经国后改名蒋方良。

1924年元月,国民党第一届代表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国民党和苏俄的的关系密切,此时的蒋介石是非常相信共产国际的,另外苏俄也答应给予军事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黄埔军校也聘用了大量的苏俄军事顾问。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只有15岁的蒋经国耳濡目染,经常以“进步的革命党人”自居。

图为蒋经国和妻子女儿。

1925年,苏俄决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收中国留学生,国民党也推荐了很多学生,15岁的蒋经国也名列其中。据说是蒋经国自荐的,吴稚晖问了蒋经国为什么要远赴异域,蒋经国说为了革命,捉住了要砍头的不怕吗?不怕!于是吴稚晖将此消息呈报给了蒋介石。

图为蒋经国和蒋介石夫妇。

1926年夏天,蒋经国经过陈洁如在蒋介石身边游说,勉强答应了,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出国前必须加入国民党。于是1926年10月,蒋经国和第一批留学生登上泊碇在上海的一艘苏俄货轮,同学们齐唱“国民革命军歌”,蒋经国此一去13年之久。


图文绘历史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的时候,蒋介石正处于和苏联的蜜月期,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看好并大力扶植的对象。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也是蒋介石讨好鲍罗廷,加强和苏联关系的举措。

1925年10月,蒋经国到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

中国近代史上,苏联人鲍罗廷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却是一个对中国命运影响很大的外国人。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孙中山去世的时候,蒋介石地位其实不算高,蒋介石最终能够成为国民党领导人,很大程度是鲍罗廷扶植起来的。

(鲍罗廷)

鲍罗廷是苏联人派给孙中山的顾问。孙中山晚年组织的广东国民政府以及后来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起家之初毫无疑问带有非常浓厚的苏联色彩。孙中山委托鲍罗廷全权主持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用现代政党理念改造国民党,即使现在在台湾苟延残喘的国民党,依旧还很大程度保留着鲍罗廷的改造成果。著名的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发展,鲍罗廷同样起着主导作用,军校开办经费和训练用的枪支弹药,都来自于鲍罗廷争取的苏联资金支持。

孙中山去世前,效仿刘备托孤诸葛亮,对汪精卫、何香凝说:“要师事鲍顾问”。当时的国民党内部称孙中山为国父,鲍罗廷为亚父。鲍罗廷实际一度是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掌握者。

鲍罗廷对黄埔军校特别看重,经常视察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因此也和鲍罗廷关系比较亲密。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后,鲍罗廷提议建立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把资历很浅的蒋介石推入到最高权力中心。

鲍罗廷对蒋介石如此厚恩,蒋介石自然也要大力支持鲍罗廷,让儿子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也是支持鲍罗廷的工作。

(蒋经国在苏联时与妻子)

蒋经国就读的莫斯科中山大学,这所只在1925-1930年短暂开办的大学就是鲍罗廷的一大政绩。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联共(布)中央在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开办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1925年10月7日,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

鲍罗廷大力推动的行动,自然得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大力支持,积极组织招生,国民党内部高层包括蒋介石纷纷把自己家子弟送入莫科斯中山大学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招生了300人,蒋经国等国民党高层子弟用的是鲍罗廷个人推荐的20个名额。

蒋经国到苏联留学后,在苏联待了12年,娶了苏联妻子,1937年抗战爆发才获准回国。

(蒋经国夫妻在苏联)


仁勇校尉


蒋经国去苏联而不去美国,其实是蒋介石延续了孙中山的政策。1924年孙中山曾经写信给蒋:“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彼时蒋正在莫斯科考察苏联的先进模式。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


他留下的遗书中就有: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的首领,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被侵略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


在孙中山去世七个月后,鲍罗廷宣布在莫斯科成立孙中山劳动大学,培养青年干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蒋经国被派往苏联留学。


那时候苏联模式被认为是先进的代表,老牌资本主义的美国不是。


到了苏联那年蒋经国16岁,蒋经国给自己起了俄文名字尼古拉.伊利札洛夫,也正是在俄罗斯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蒋方良,那时候她还叫芳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


在苏联的十二年时间,正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这里尼古拉同志经历了他人生中的最黑暗的一段时间,没有亲人,随时可能被清洗,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打拼。


为了自保他表现激进,公开大骂蒋介石甚至登报和蒋脱离父子关系,但是这种激进有多少是表演有多少是真的激进呢。


高晓松说过一个蒋经国的故事,蒋经国曾经在一个地方做过苦工,后来他被礼送回国时火车经过他工作过得小山村,蒋经国忽然对身边陪同的苏联官员说,我在这儿工作过,我怀疑这里有敌国特工。


在苏联当时的高压政策下,蒋经国这一句话等于要了这一个村子人的性命。


可见在苏联的十二年,蒋经国学会了了冷血。


这种冷血的性格在他当岛主的那些年,表现的尤为明显。他对他治下的小岛的统治很有苏联特色,一个小故事说当年在岛上不能听收音机,如果收音机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听到的人会被判刑。


有一个老兵在营房里修理一台坏掉的收音机,调试之中突然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晰地从收音机里传出,老兵慌忙扔下收音机,一边跑一边喊:“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在修收音机不小心听到的!”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蒋经国结束了苏联十二年的生活,回到了他爹身边,这时候他的第一个儿子已经出生了,但是回国只是蒋经国事业的开始,他一生的功业其实都是他老爹的余荫。


而他老爹的事业从这一年开始正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