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 獻給盧德銘志願隊匯源分隊的志願者

修水傳媒訊 匡明祿 他們,有的滿頭銀髮,年逾古稀;他們,來自公司、廠礦、機關;她們,放棄手中的家務活……每天早上、中午、晚上相聚在匯源小學校門口的“丁”字路口,是“盧德銘”三個字緊緊把“滿心都是善,滿眼都是和”的他們粘連在一起,他們是編外的“交警”、“市場監管員”、“衛生監督員”,最重要的他們是學生安全的“保護神”。

他們 獻給盧德銘志願隊匯源分隊的志願者

從12月4日開始,這支志願者隊伍就“風雨無阻”。每天他們不知疲倦的身軀在重複著同樣的工作,架起了學校與社會的“橋樑”。休息室裡他們總結昨天的工作,學生上學、放學前十分鐘到達指定位置做好護送工作,指揮家長有序接送,督促車輛有序擺放,教育學生按規定路線有序離校。他們承擔者本不該屬於他們的工作,然而他們一個個到得那麼早,學生全部離校後才悄悄離開,卻每每看到他們笑容是那麼燦爛,神情是那麼樂意,無半句怨言,無半點推辭。有所不知的是他們有的並非我校學生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王登堂老人原來每天負責接送自己的孫女,主動參加志願隊後遇到特殊天氣時自己的孫女由老伴接送。他說:“我要接送更多的孫子孫女”。那個天天最早到達,次次站在馬路中間,進校門就戴上“志願者”袖章的王登堂爺爺,他訓斥不聽指揮的司機,教育不按線路接送子女的家長,對小攤小販進行疏導,對學生的不文明行為進行糾正。他在撿垃圾,他撿到東西主動交給失主,他幫忙調處學生間的小矛盾。她是一位年輕的母親,一天的志願活動結束回家,兒子端來一杯熱茶,“媽媽,您辛苦了!”媽媽頓覺熱血沸騰,淚如泉湧。他和她是“他們”中的一個縮影,旁觀者看到的是上、放學時他們忙碌的身影,聽到的是“這是應該做的”,做到的是辦學十多年來的“放學”亂象得到了根本的整治,為學生的安全築起了一道“防護牆”。

他們 獻給盧德銘志願隊匯源分隊的志願者

他們是和諧社會的熱心腸,大愛傳承,善行修城。每天在無償的工作著,任何人沒有理由懷疑他們的行為。雖然此項工作運行只有三個多星期,他們沒有薪酬而且低調緘默,而樂意加入志願者的家長紛至沓來,以他們的行為在感染著每個家長,每個學生,每個過往的行人,把無私的奉獻變成了躬身實踐,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正因為他們博大而深沉的愛能使人心震顫,足以感天動地,因他們社會增添一份和諧,道德之花更加鮮妍。每天的上、放學時“志願隊”旗在迎風飄揚,他們就位後就在校門口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果說這個社會在變,變得讓人難以揣測,那麼他們先知先覺又先行,卻在詮釋著人世間最真摯的愛。他們是現時代最可敬可愛的人。讓人難以置信,他們保護的是幾歲、十多歲的小學生,這些小學生從他們的身上學會了更多的“感恩”,“爺爺、奶奶,您辛苦了!叔叔、阿姨,您辛苦了!”這句自發經意的問候是對“志願者”善舉的最高褒獎,而他們卻個個嘴上都說“應該的”,心裡卻感到莫大的慰藉。他們不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他們深知教育好每一個孩子是學校、社會、家庭共同的責任。他們在盡著社會的責任,用汗水換來親人的理解,用淚水迎接小朋友的歡樂。用心中的太陽在溫暖著大地的蒼涼,用心中的北斗去引領迷失的困惑。他們在走近著每一個家庭,他們的言行舉止給匯源小學的全體教師一個個嚴峻的“挑戰”。老師們,你們在行動嗎?

他們 獻給盧德銘志願隊匯源分隊的志願者

社會在呼喚著“友善”,呼喚著“志願者”。社會文明需要每個人從每件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社會風尚的形成提倡“小手拉大手”,而更多的應該是“大手帶動小手”。如今,學校周邊這麼多的“他們”成了盧德銘志願隊匯源分隊的志願者,他們用真誠的關愛譜寫著深沉的歌。如今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閃動,已經把溫暖傳遞到每個角落。學校這3800多孩子,這145名老師什麼時候也成為學校工作、學校管理中的“他們”呢?是的,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持久開展,不久的將來,這師生、這所有的家長,這過往的行人終將成為“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