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高發期,採取這樣的防治措施,病發機率大大降低

在我國的水稻種植區,例如東北,這段時間降雨頻繁,雨水過多,很容易引發水稻病發“稻瘟病”。作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之一的稻瘟病,如果不能及時防治,它會像瘟疫一樣傳播,導致水稻減產乃至絕收。這種病症的發生與水稻種子、溼度、溫度、降水等因素密切相關,尤其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溫環境,連續降雨就很容易誘發稻瘟病。小編就為水稻種植戶們聊聊,稻瘟病的診斷及防治技術。

水稻“稻瘟”高發期,採取這樣的防治措施,病發概率大大降低

一、稻瘟病的診斷

自水稻秧苗被栽到稻穀收割,水稻整個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引發稻瘟病,病變可以能發生在苗、葉、節、穗頸、穀粒等水稻各部位,其中水稻葉瘟在7-8月份水稻抽穗前後最為致命

葉瘟症狀: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葉瘟。

(1) 急性葉瘟表現為,水稻葉片上出現一些暗綠色的斑圈,外圈呈現深褐色,內圈為灰白色,它發病快,傳播也快,若不能有效治療,幾天就可坐蔸。

(2) 慢性葉瘟病。該類型的病斑呈梭形,有明顯的“三部一線”,可以清晰的看到由內而外,中間為灰白色崩潰部,內圈為褐色,最外圈為黃色暈圈,病斑兩端有向外延伸的壞死線。

水稻“稻瘟”高發期,採取這樣的防治措施,病發概率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如何防治

如果稻田已經發現有稻瘟病了,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呢?毫無疑問,發現稻瘟病要第一時間採取治療措施,根據農技人員介紹,可以採取這樣的方法:

一般畝用40%稻瘟靈155毫升、75%三環唑60-80克,若水稻葉病色重就多加些、有機硅10-20克,混合兌水60斤細霧噴霧。要對發病中心著重噴霧,7天后重複噴霧一次。

如果發現發病田的稻葉軟披垂、貪青,可以畝用氯化鉀25斤、鋅肥4斤、75%三環唑100克混合均勻後撒施。對坐蔸或病斑較多的發病中心應該多撒,促水稻早發新葉,葉色轉綠,提高抗病能力。

水稻“稻瘟”高發期,採取這樣的防治措施,病發概率大大降低

其實,預防稻瘟病才是第一要義,做好預防工作能很大程度降低病發概率。曾經有水稻種植戶,根據稻瘟病“高溫高溼”的自然發病原理,做過一個防治稻瘟病的實驗,其主要做法:在7-8月份稻瘟病發病高峰期,首先,及時排幹降雨期間稻田裡的積水,並適當晾乾稻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稻田溼度。然後,利用井水溫度比渠道水源低的特點,在高溫天適當灌溉井水,保持稻苗正常生長髮育所需的水分。實踐證明,採用這樣的種植模式,能很好的避免水稻患得稻瘟病。

水稻“稻瘟”高發期,採取這樣的防治措施,病發概率大大降低

雖然,這是一個不錯的綠色無害的預防辦法,但它要求有充足的井水水源,可能很多平原地區沒有這樣的條件。那麼,又該怎麼預防呢?

1.從源頭把控,選擇具有抗稻瘟病的稻種。

2.要浸種消毒。可用25%咪鮮胺乳油稀釋1000倍後浸泡種子13小時左右。

3.稻秧移栽前5天,畝用40%稻瘟靈90毫升、75%三環唑50克、20%氯蟲苯甲酰胺15毫升、有機硅10克兌水60斤後噴霧。栽後25天左右,結合治螟蟲,畝用75%三環唑40克一起噴霧。

4. 要合理控制稻田氮肥含量,適當增加鉀、磷含量。另外,田間水深要勤排,水淺要勤灌,適度“曬田”,以增加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稻瘟”高發期,採取這樣的防治措施,病發概率大大降低

稻瘟病雖然對水稻正常生長,乃至糧食產量影響很大,但種植戶做好了預防,以及水稻患病後及時診治工作,還是能有效控制稻瘟病的病發和擴散。對此,各位朋友怎麼看呢?

關注【鄉鑑】,一起學習三農知識!對此,大家有何想法,歡迎積極交流討論。也可私信小編,諮詢其他三農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