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今年4月份的北京車展期間,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對外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放出狠話:“前兩天奔馳、寶馬的CEO還來我們這探臺,事實上奔馳寶馬的電動車跟我們沒法比。”

也許就在兩年前或是一年前,這家創立不久的新公司還懷揣著與當年李書福類似的謙卑心情,向這個傳統勢力林立的汽車江湖,索要“一次失敗的機會”。只不過短暫的一年多時間,這家到目前為止尚未向消費者交付過一輛新車的年輕企業,就不客氣地自封為奔馳寶馬的“終結者”了,究竟是誰給了它勇氣?

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資本盛宴背後的泡沫

不可否認,在過去幾年內,新造車勢力已經從搖旗吶喊的造勢階段,正式走向了與傳統車企同場競技的階段。而資本市場的萬千寵愛,又進一步助長了這些“野蠻人”向傳統車企發起挑戰的野心。

據統計,在2017年,各大資本投向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金額,高達430.18億元人民幣。以蔚來汽車為例,2017年11月蔚來拿下D輪10億美元的融資後,整體融資已經接近200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在投資者的競相追逐下,新造車勢力中,已經誕生了數家估值達到數十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

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造車的“燒錢”速度其實遠超這些互聯網企業創始人最初的預期。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曾感嘆:“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誇張了,現在自己跳進去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李斌也曾直言,“知道造車燒錢,沒想到這麼燒錢。”

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而到目前為止,在這些企業中,還沒有哪一家是憑藉產品本身來獲得的高估值,更沒有哪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

這一輪資本盛宴背後,無疑潛藏了巨大的泡沫。一位跨界投資人最近無奈地向記者表示:“誤判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機會,本以為還像前幾年一樣,業務規模動輒能做到千億,誰知100億對於汽車行業幾乎沒有聲響,但已經回不去了,只能一條路走下去。”事實上,已經有多位入局造車新勢力的資本方,在入行2~3年內就開始後悔。

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汽車行業已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在新能源政策導向下,在電動車這根獨木橋上,短時間內就迅速集結了超過200多家新造車企業,行業洗牌已經是大勢所趨,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在新能源造車江湖註定將會屍橫遍野。

而在新造車勢力形成的鯰魚效應衝擊下,傳統車企覺醒和突圍的決心,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與新勢力企業的靈活性比起來,傳統車企的變革難度雖然猶如大象轉身,但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更深厚的技術積澱和品牌底蘊,卻使傳統車企具備了後來居上的更大機會。

傳統車企的自我覺悟

4月23日,北京車展正式開幕兩天前,長安汽車以第三次創業,來拉開一場“自我顛覆式”的革命。長安汽車董事長張寶林的一句話“時代淘汰你 與你無關”,引發了這個劇烈變革的大潮下,傳統車企以轉型換取未來的深度思考。

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北京車展首日,一條來自北美的大新聞被淹沒在了車展當天海量的信息中,福特將停止在北美投資轎車生產線,福特CEO韓鎧特表示��這項舉措將能夠“使福特公司健康的業務得到持續的輸血,而果斷地處理掉那些破壞價值的業務”。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更大挑戰,百年福特選擇了進一步瘦身。

如果守不住昔年的輝煌,就必須儘快做出取捨,通過壯士斷腕,以換取重新出發,這已經成為擺在所有傳統車企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沉寂了十年的觀致汽車,終究選擇了借勢寶能,踏上了曲線救國的新起點;作為民營企業翹楚之一的吉利汽車,儘管目前發展趨勢良好,但居安思危的李書福,仍然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併購,來擴大版圖以贏得未來的戰爭。

而有著30年造車歷史的天津一汽,也選擇了與寫滿輝煌的上一個時代決然告別。將“國民車”夏利品牌無限期停產,背後不僅是天津一汽面對轉型棄舊圖新的決心,也是整個傳統車企陣營,在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下,拒絕被歷史包袱拖入泥潭的另一種清醒。

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為了把握更年輕的消費者,儘快幫助企業轉型和品牌向上,天津一汽把所有的力量都聚焦在了駿派品牌身上。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公司近年已經投入幾十億元。而首款新能源車型——駿派A70E已經在去年9月正式上市,打響了天津一汽在新能源領域的“第一槍”,也成為天津一汽的絕地反擊之作。

而2018年,也成為天津一汽的產品爆發年。從去年4月的上海車展中,天津一汽正式發佈名為“駿馳計劃”的全新品牌計劃後,天津一汽加快了產品轉型和品牌形象梳理。自今年3月上市一款A級家轎駿派A50後,在這次北京車展上,天津一汽旗下的跨界旅行車駿派CX65和A級SUV駿派D80同時亮相,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天津一汽正在重煥新生,為這場突圍戰增加了籌碼。

中國汽車製造誰來撐起

事實上,手握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雙生產資質,擁有數十年來與大眾、豐田等海外巨頭在研發與製造體系上的合作經驗,再加上京津冀、雄安特區經濟圈所帶來的區位優勢,駿派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

一邊是被過度熱炒和追捧,但卻並未形成真正競爭力的造車新軍;另一邊,則是擁有深厚積澱,不惜承受陣痛來再造自我的傳統車企老兵,未來的中國汽車製造到底將由誰主導?

或許前不久,李書福在某論壇上已經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主宰未來汽車工業的命運,在於傳統汽車公司的自我覺悟,自己要醒過來,而不是聽那些互聯網公司一天到晚的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