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軍:從細微處作力 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

“黃書記心眼好,待人實誠!”長期進村入戶開展工作,村民對他都很熟悉。

“黃書記話不多說,做事認真踏實。”洋南村計生專幹楊勝進指著牆上掛著的簽到冊介紹,在他帶動下,我們村現在實行坐班制度,村委會全天不離人,方便群眾辦事。從簽到冊和工作日誌查看出勤情況,這位“黃書記”幾乎到達全勤。

被大家親切地稱著“黃書記”的是沿河自治縣地稅局第五分局副局長,現派駐淇灘鎮洋南村的“第一書記”--黃政軍。

黃政軍:從細微處作力 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

沿河自治縣地稅局第五分局副局長黃政軍(左一)

群眾的每一件小事都當大事辦

淇灘鎮洋南村是縣地稅局的幫扶村,自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以來,縣地稅局連續4年定點幫扶該村,按照“部門包村、幹部包戶、選派幹部駐村”的方式,在洋南村有44戶貧困戶與縣地稅局的幹部結成“對子”。

扶真貧,真扶貧,縣地稅局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攻堅的艱鉅性,為進一步增強駐村幫扶力度,局裡決定在原有一名駐村幹部的基礎上增派1名骨幹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2017年9月,黃政軍主動請纓,擔任該村“第一書記”,並長期吃住在村,與群眾建立起了“魚水情緣”,深得當地群眾好評。

黃政軍:從細微處作力 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

“村裡時有發生林地土地糾紛、鄰里小摩擦等矛盾糾紛”黃政軍掰著手指說,自派駐洋南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化解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有40餘起了。

“解決起來困難嗎?”

“只要充分了解詳情,找準切入點,注入“真情”,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黃政軍再現一次次調解場景……。“別小看這些都是些瑣碎的小事,可大事,每一件都不能馬虎。”

“村裡不管哪家有什麼事情,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黃政軍都會到場,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採訪中,村主任助理楊海向筆者談起了感受,楊書記用真心和群眾相處,老百姓會主動來談心說事,拉家常,說理短,時間久了,相互增進了信任,彼此當親人看待。

帶頭當起鄉風文明自願服務隊長

“我們好多人都坐過黃書記的車。”談起“第一書記”黃政軍,洋南村村民羅春娥很感動,前兩天才從沿河坐他的順風車回家。不管是進村還是回城,只要看見趕路的群眾,黃政軍都會主動停車順帶一程。

為使鄰里和睦和鄉風淳樸,黃政軍圍繞“促進生產發展、提升生活水平、保持村容整潔、引領鄉風文明、推進基層民主”五個方面,制定村規民約,成立鄉風文明自願服務隊,自己擔任隊長,有效引導村民行為,自覺關照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黃政軍:從細微處作力 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

“我們還創建了這個‘洋南村文明生活溝通群’和大家近距離溝通。”黃政軍打開微信指著150多個群成員一一介紹,他們都是在家發在外務工的洋南村人。

黃政軍說,我們會把關於敦促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的通告、天氣預報等與大家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和生活信息通過此群進行宣傳轉發。這樣既拉近了同群眾溝通交流的距離,引導大家健康積極的生活,也在其中瞭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求,瞭解更多的社情民意。

村裡規劃建起了特色果蔬種植園

黃政軍:從細微處作力 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

洋南村是沿河自治縣5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村名聽起來似乎有點“洋氣”,卻是典型的石旮旯村寨,全村僅有600餘畝零零碎碎的耕地,找不到一塊像樣的平地,天晴乾旱,下雨被淹,被村民形象的稱為“九灣十八坨”。全村306戶1098人,2018年初貧困戶97戶303人,貧困發生率27.6%,擬於2018年整村出列。

土地貧瘠稀少一直以來都是洋南村群眾的一塊心病,僅憑低效率的傳統種植和養殖難以養家餬口,大多數人靠不穩定的外出務工收入來維持生計,導致洋南村貧困一度加深。

經多次走訪調研,結合當前脫貧攻堅總要求,黃政軍和村支兩委班子商量幫扶計劃、爭取項目資金。希望村裡能儘快規劃一個產業,讓貧困老百姓就算脫貧後也有增收門路,村集體經濟每年都有收入。

“發展食用菌吧!這個效益好,見效快。”黃政軍把幫扶思路和想法向局領導作了詳細彙報,得到了局領導的大力支持。

黃政軍:從細微處作力 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

由縣地稅局出資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設洋南村特色果蔬種植園,帶動脫貧致富。目前已投入幫扶資金32萬餘元,建設7個溫室大棚和作業用房、加工棚等基礎設施全部完成並投產。

自駐村幫扶以來,黃政軍先後向單位申請,從辦公經費中擠出3萬餘元為村裡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學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幫村委會添置辦公用品和解決村辦公經費;協調單位出資幫村裡修建水池、養護通村通組路等,他用真情架起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橋”,從細微處作力,致力脫貧攻堅。(沿河縣委宣傳部 田茂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