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來到廬山山頂已經兩天時間了。這山頂儼然就是一個小城鎮,遊人可以在那兒選擇一個可心的賓館飯館住宿吃飯,然後悠哉悠哉到你想去的景點遊玩。今天,我走到了一個大湖跟前,湖邊立一石頭,上書:如琴。又有文字介紹說,如琴湖建於1961年,面積11萬平方米,蓄水量約100萬立方米。因湖岸曲線玲瓏,湖面酷似一把小提琴,加之湖邊的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而字,故名"如琴湖"。湖心立島,曲橋連接,上綴水榭。多麼詩情畫意啊!我喜歡。於是,走到湖心島找一個地方坐下來。此處可以遠觀山色,近賞水景,豈不樂哉!

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如琴湖的四周都被綠色包圍著,隨著視線的抬高,綠色會發生變化:墨綠、淺綠、黛青......極富水墨意趣。山上長滿了松樹,高大挺拔,常常緊挨著,好像不離不棄。湖水邊和湖心島上有許多松樹,有些樹的枝條就插在水裡,水面上處處是他們的倒影。在我的印象中,松樹是供人仰視的,但此地的松樹卻那樣親和,我幾次有衝動跑過去想抱抱他們。岸邊的遊人走得小心翼翼,因為,兩天前,廬山下過一場雪。那場雪很讓我後怕,但此時在這個充滿了親和氛圍的環境裡,我想到更多的是幫助我們的那位"廬山哥"(我私下的尊稱)的笑容,那是一種我永遠忘不了的真誠自然平和的笑容。

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我們是自駕車上的廬山。因為沒有駕車上山經驗,又不知道上山的路是那麼長(現在知道有30多公里),所以,當車子開到一半路程突遇下雪不得不停下來時,我們立刻驚惶了。此刻,車內坐的是親人,家鄉和工作單位都遠在千里之外,路的一邊就是萬丈深淵。我下車站在漫天的飛雪中,一種從沒有過的無助襲上心來。好可怕啊!我們正準備棄車徒步上山的時候,從山上開來一輛客貨車,到我們跟前停了下來。駕駛員是個中年男子,四十歲不到的樣子,他搖下玻璃窗,探出頭和我們打招呼,問了問情況,就讓我們上了他的車,坐在駕駛室裡。他話不多,瘦瘦的,一臉真誠友善的樣子。從交談中得知,他就是山上牯嶺鎮的人,老婆在山上開一小賓館,他開車跑點生意,日子過得不錯。看我們是外地車,猜測是沒有防滑鏈,......話說的自然隨意,讓人覺得是老鄉朋友。大約半個多小時的光景,我們的車就到了山頂,並很快就買好了防滑鏈。後來,看到我一臉惆悵的樣子,就又主動開車帶我們下山。路上滿是積雪,中途會車差點摔下懸崖。他沒有生氣,也沒有驚惶。車到我的車前,他又跳下車俯下身子幫我們綁好了防滑鏈......

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那一夜,廬山仍然飄著雪,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我想著"廬山哥"的笑容,是那樣的熱情,又是那樣的自然,那樣親切。後來,我給了他一些酬勞,他也是很平靜地接受了,沒有多少客套,更沒有和我討價還價,這讓我很意外。從那時開始,我感到了"廬山哥"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氣息,是那種淡淡的,不激不厲的平靜,就像眼前的湖水,開闊,淸亮,靜謐。在以後的兩天時間裡,我在和山上本地人打交道時,也同樣能多多少少感受了到這種氣息。

如琴湖的旁邊,有兩個著名的景點,一個是"花徑",一個是"白居易草堂",花徑因白居易的一首《大林寺桃花》而得名。白居易當年貶官江州(九江)在廬山結廬而居,為此還寫下著名的《廬山草堂記》。文章開頭一句"廬山奇秀甲天下"就奠定了廬山為中國山水第一名山的位置,此說延續至今。白居易酷愛山水近於"痴",他不滿足於廬山固有的山水,還要圍繞他的草堂壘些石頭作假山,把山澗之水通過竹管引過來,形成細細的流線,在空中滴落,那水珠敲打地面的聲音,是大自然送來的天籟之音。所以他說,睡在這樣的草堂裡"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他後兩句話的意思是,住三個晚上以後,身心舒暢,物我兩忘的樣子,而跟萬物融合無間。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子。可見,他是多麼會享受山水生活啊!我由此想到了長期生活在山水懷抱中的"廬山哥"他們,其心情大概也會在"不知其然而然"中,得到浸潤,洗練吧。

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一陣涼風襲來,吹皺一湖秋水。有點困了,我起身伸伸胳膊腿兒,準備繞著湖邊走一走。岸上的遊人熙熙攘攘,太鬧了,走出湖心島靠山的這兒沒有景點,只有三三兩兩的幾個人。這兒綠茵鋪地,好像一個菜園子。說來也怪,此刻,我腦子裡出現了一個人的名字:陶淵明。

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人,距今有1600多年。他是九江人,但從未上過廬山,而是選擇在廬山腳下,一個叫康王谷的地方,開闢了一塊田園,自耕自作63年。期間,他寫下了150多首詩歌,還有《桃花源記》等一些著名文章。陶淵明在詩中,把廬山稱為南山,他是把南山作為大背景來寫他的田園詩的。廬山在他的心目中,並非有人說的是被權貴們"汙染過"(或賜名或登臨),不願"同流合汙",因為,在他的詩文中,從來對"南山"都是友好的,欣賞的。廬山自古有匡姓之人得道成仙的傳說,所以廬山具有某種"神性"。陶淵明不想成仙,他想用自己完整獨立的生命去體驗,人的精神一旦實現了完全獨立,會是什麼樣子。於是,他為自己找了一個適合他自己的生命體驗場所——田園,背靠奇山秀水的廬山。經過長時間的田園生活,他領悟到了一個獨立的靈魂擺脫世俗功利牽絆以後,會有大寧靜,大快樂,這種大寧靜,大快樂的最終,他具像為"桃花源"。請讀他的這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可貴之處是,他用人類表達靈魂的最美最好的形式詩歌,來表達他的生命體驗,然後又用極具畫面感的故事,來描述人們精神世界的理想國。看似有點"烏托邦",有點玄妙,其實,他回答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怎樣自求解放?答案只有一個:安靜。陶淵明躬耕田園,就是為了求得內心的安靜。真正的安靜能生出快樂,生出智慧,生出"桃花源"。難道這一切不值得現在的我們借鑑嗎?

廬山如琴湖邊的遐思

湖面吹來一些微風,像是遠處傳來,似有菊花的味道,淡淡的,那樣悠長 。此刻,我又想到了我的"廬山哥"。山上太熱鬧了。聽說廬山蓮花峰下,有一個"廉溪老人種了一池蓮花,"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明天就下山,我得去看看蓮花,聞聞花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