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雷公鑽

一、雷公鑽之構造

雷公鑽一物,實為笨重之暗器,共為鑽、錘兩物,與世傳雷公用以擊人之具,或稱雷針者相似,又類鍛工用為治石之具。

錘為花鼓形,而柄貫其中央。錘身長約五寸,周圍亦四五寸。柄以木製,粗盈一握,長六寸有奇。此錘之重,當在三四斤左右。鑽子為方錐形,前銳后豐,邊有四角,長約七八寸左右。其後端最豐處,每邊約一寸,愈前愈小。其極端則如鏢頭,銳利無比。每鑽之重,最大者約一斤有半,最小者亦在一斤左右。

冷兵器——雷公鑽

圖片

其發射也,則以左手執鑽子,擬準所取之的,而以右手握錘,自後猛擊其豐大之一端,左手一鬆,鑽子即被擊出矣。

用此物者,以鑽固有邊,頗難緊握,且在猛擊時震撼特甚,不免有挫傷手掌等事,故用此雷公鑽者,其握鑽之手必須帶一套子,以備不虞。套子以軟薄堅韌之皮製為佳,如鹿皮、虎皮等最好;若堅硬過厚者,即不合用。因軟薄則易固握,若過厚過硬,阻礙指節之屈伸而無從用勁矣。其套之製法,為方袋形,長短大小略較手掌為大,其後端收口處中穿以帶,可以縛於手腕之上,使套不至脫落。至其帶法,則錘上固系以繩索,可以懸諸腰際。鑽子則用袋盛之,或用鞘插,每六鑽為一插,懸縛左腰脅間,鑽頭向下。

總之,此物之形狀大小,與鍛工治石之器完全相同,甚為笨重,即以一錘六鑽言之,其重已在十斤以外,故不能多帶。而發射時又須兩手並行,又易為人所見,故不若鏢箭等之玲瓏便捷。唯以其笨重之故,發射之力極大,即堅壁亦可穿鑿而過,若著人身必受重傷,其力量則又非別種暗器之所能及矣。

二、雷公鑽之練法

雷公鑽之形式,既如上述,可稱為一種奇形之暗器,因此之故,其發射之勁亦與別種暗器大異。

蓋其主要之用力處,全在乎握錘之一手,其擊之輕重即可斷鑽發之遠近,欲重擊而及遠,必有相當之實力而後可。而取準之道,則完全在於握鑽之手,因欲高欲低皆須先將鑽擬定之後,始可錘擊而冀中的。且握鑽之手亦不僅用以取準,雖發射之遠近視擊之輕重而定,而握鑽之手亦有三分關切也。蓋在錘擊之際,先用全力握鑽極固,待既擊而釋之,則所發之鑽遠射而有力。若在錘擊之際鬆手握之,即用力猛擊亦難及遠。且緊握髮鑽,取的較準,松握則殊不易命中。知乎此,始可與言練鑽。

練鑽之靶子,亦用土垣,畫人形以為的,與飛錘所用者無異。其手法分前、後、側三種。前面即正射,練者向靶而立,距離約一丈,舉鑽擬欲取之處,而以錘擊發之。後射又分上、下二種手法。上後射則人背靶而立,舉鑽扭身,向後擬定所欲取之處,以錘擊發之;下後射亦背靶立,握鑽垂手,使鑽柄向前,鑽尖向後,不須扭身,僅旋首回顧,擬定所欲取之處而擊發之。側射之法,則僅能靠握鑽一手之方面射之。人側立,左肩向靶,握鑽舉肩前,鑽柄向右,鑽尖向左,擬定目標,以錘擊發之。

以上各法,按序漸進,皆由距靶一丈處為起點,以至能於五丈處發無不中,則其技可用矣。唯此項暗器,在實力充足之人練習最為合宜;若實力微薄者,必須先練力,然後及此,則事倍功半矣。大約有二年以上工夫,即可成就也。

  三、雷公鑽之源流

江湖上人往往皆有諢名,究其取名之意,或以其人之狀貌,或取其人之性情,或取其人之技術,固極形容之能事。稱其人時,必冠諢號于姓名之上,如“大刀王五”之類,甚且有單稱其諢號而不綴其姓名者,此風由來亦已久矣。

清康熙時,永州有毛雷公者,其人本姓毛,生而異形,尖嘴縮腮,身亦瘦削,頗似猿猴,而面生黃毛,叢叢然令人驚怖,人皆指為雷公形,好事者且指其人實孕於雷雨時,故其形如此,蓋俗固有此傳說也。

毛稍長,即好武事,顧以身體疏小之故,習長拳頗不合手,乃從某武師學就地三十六滾與滾堂刀之法,頗精嫻。人皆戲謂之曰:“子貌似雷公,子所學之拳械騰挪跳擲,又似雷公,獨惜手中無錘鑽耳,非然者,則真成一雷公矣。”毛笑應之曰:“即此亦易為也。期以二年後,當以錘鑽與諸君相見耳。”眾以其言為戲,而毛則竟至鐵工所,命制錘鑽,歸而練之,晨夕不輟。如是者二年,技果大進,鑽無虛發,而所中處即堅壁亦洞穿。毛乃挾錘鑽遊於市,訪向之戲己者而示之曰:“已忘前言否?”戲者知其技成請試於眾,並願以牛酒為毛壽。毛乃指一大樹,命人用白粉畫小圈於樹身,上下共五,毛立相距四五丈處,發鑽射之,五發而五中,且自上而下次序不亂,所中處鑽洞入者五寸。眾始咋舌曰:“今竟是雷公矣。”於是,群呼之為“毛雷公”而不名。毛亦不以為忤,而自承此諢號焉。

後毛竟以此錘鑽為暗器,著名於世。但此器在江湖上習者甚少。毛雷公與人戲言以練成此種功夫,固亦興會所至,出之偶然,而竟以成名,事甚趣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