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柏地黃丸的藥理與作用是什麼?

呂乃忠


知柏地黃丸是虛證類非處方藥藥品,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知母和黃柏,傳統上應用於腎陰虛,尤其是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

簡單來說,知柏地黃丸對於肺腎陰虛效果還不錯,其中針對起腎效的成分主要是熟地,山茱萸和山藥是緩和熟地比較強烈的藥性的,茯苓、澤瀉、牡丹皮等則是為了保護腎循環內其他臟器。

知母和黃柏則是起清火作用,專門針對陰虛火旺中的內燥火旺進行治療。

知柏地黃丸清火功效,所以會傷正氣,人長久服用會導致氣虛,人氣虛後就會有胸悶氣短、目倦神疲、四肢乏力等問題。知柏地黃丸一般吃多久有效,所以知柏地黃丸不要長久服用,氣虛者少服。長期服用知柏地黃丸的副作用是進展性腎衰竭或慢性腎功能衰竭。

知柏地黃丸雖然算是複合型成藥,但不適合單一服用。建議配合補脾類藥物一起服用。但要先服用補脾類藥物,一個小時候再服用知柏地黃丸。建議飯前半小時服用知柏地黃丸。


純鈞LHGR


我們都知道“地黃丸”是個大家族,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桂附地黃丸、歸芍地黃丸、明目地黃丸等等。知柏地黃丸是由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知母、黃柏、茯苓、澤瀉、牡丹皮等中藥組成,其實就是六味地黃丸的成分加上了知母和黃柏。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髄,為君藥;山茱萸、山藥補腎固精、益氣養陰,能助君藥熟地黃滋補腎陰;知母甘寒質潤,能清虛熱、滋腎陰,黃柏苦寒,能瀉虛火、堅真陰,配合熟地黃以滋陰降火,以上諸藥合為臣藥;茯苓健脾滲溼;澤瀉利水清熱;丹皮清熱涼血,三藥合用,補中有瀉,補而不膩,共為佐藥。諸藥配合,共奏滋陰降火之功,主要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等證。

現代研究發現,知柏地黃丸具有降血糖、增強免疫、抗氧化、調節神經內分泌、抗腫瘤等藥理作用。知柏地黃丸能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致髙血糖小鼠的血糖,減少小鼠的飲水量。也有研究表明知柏地黃丸可減少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但機制目前尚不明確;知柏地黃丸的組成成分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知柏地黃丸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老年性陰道炎、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由陰虛或熱病日久或過度使用溫燥藥物所致的發熱,證見午後潮熱、骨蒸勞熱、夜間發熱、手足心熱、煩躁等;也可用於煩勞過度或亡血失精或邪熱耗明等原因引起的盜汗,症見寐中汗出,醒後自止,五心煩熱或潮熱,兩顴色紅,口渴,咽乾等;由於腎中精氣不足或房室不節,腎陰虧耗,耳竅失養所致耳鳴、眩暈、腰膝痠軟等;由於房室過度、恣情縱欲或妄想不遂等所致得遺精、頭暈、腰膝痠軟、精神萎靡以及性功能障礙等。


藥事健康


謝謝邀請!知柏地黃丸是一種常用中成藥,就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知母和黃柏,由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牡丹此、山藥、茯苓、澤瀉組成。

知柏地黃丸的功效: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咽痛,耳鳴,小便短赤。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虛火牙痛,五心煩熱,腰膝痠痛,血淋尿痛,骨蒸潮熱,盜汗顴紅,咽乾口燥,舌質紅,脈細數。

知柏地黃丸的作用:

治療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除知柏地黃丸主症外,對於腎陰虛損、陰虛火旺引起的神經衰弱,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眩暈、高血壓、腎病綜合症、尿路感染、更年期綜合症、氨基甙類藥物引起的耳毒性症狀、頑固性盜汗等病症,均有明顯的治療和改善症狀作用。對於服用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所出現的陰虛火旺症狀也有減輕作用。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的還請諮詢醫生比較好。


柏聿臻


知柏地黃丸的藥理

成分: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洩、蜂蜜。

知母和黃柏加強了滋陰清相火的作用。

熟地黃補血滋陰,治療盜汗遺精,消渴等。

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痠軟,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大汗虛脫。

牡丹皮滋陰降火,利咽,通小便血滯,活血化瘀。

山藥平補脾胃,滋腎益精。

茯苓利尿健脾,寧心寧神。

澤瀉養五臟益氣力,對於陰虛火旺諸症狀的有清瀉腎火的功效。


知柏地黃丸的作用

滋陰清熱,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咽喉腫痛,時常耳鳴伴隨遺精症狀,小便時候尿液少而黃。

近年來經中醫辨證後靈活使用,對慢性咽炎、急性尿路感染等幾種疾病也有較好療效。


南之禾三七


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是中醫藥界以養陰清熱、滋陰潛陽的代表方劑,歷史悠久,可稱之為名方名藥。如圖

藥物成份:知母,黃柏,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等組成。

藥理作用:

方中以熟地黃補腎陰為主藥,輔以山萸肉滋補肝腎,山藥滋補脾陰,又用茯苓淡滲脾溼,澤瀉宣洩腎濁,丹皮清洩肝火,知母入血份清熱除煩,養陰潤燥;黃柏入腎、膀胱、脾經,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溼。諸藥合用,有滋陰降火,養陰清熱之功。

適用人群:

凡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舌燥咽痛,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舌紅小苔者有良效。

本品對肺結核,腎結核,慢性腎炎,糖尿病,神經哀弱,高血壓,及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證屬陰虛火旺者,勻可使用。

|


謝百味


知柏地黃丸,實際上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了知母和黃柏。即是由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知母、黃柏、茯苓、澤瀉、牡丹皮等中藥組成。諸藥配合,共奏滋陰降火之功。主要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等證。

方中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填髄,為君藥;

山茱萸、山藥補腎固精、益氣養陰,能助君藥滋補腎陰;知母甘寒質潤,能清虛熱、滋腎陰,黃柏苦寒,能瀉虛火、堅真陰,滋陰降火,以上諸藥合為臣藥,配合熟地黃行滋陰補腎益精之功;

茯苓健脾滲溼;澤瀉利水清熱;丹皮清熱涼血,三藥合用,清熱涼血利水健脾,補中有瀉而不膩,共為佐藥。

知柏地黃丸適用於陰虛火旺而致的骨蒸勞熱,虛煩盜汗,腰脊痠痛,遺精等症。以陰虛火旺、口乾舌燥、腰痠、尿黃、舌質紅、尺脈獨大為辨證要點。

使用中藥,最好有中醫辯證,聽從中醫指導。以免誤用傷己。


踏雪無痕5141815


知柏地黃丸,著名的中成藥,醫藥、保養/中成藥/內科用藥,該產品本品系根據明朝著名醫學家張景嶽的《景嶽全書》中“滋陰八味丸”原方配製,經現代科學方法精製而成。知柏地黃丸,就是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知母和黃柏。

可治療西醫診斷之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盂腎炎,腎結核。甲亢、糖尿病等證見陰虛火旺者。

常見的生產廠家有:同仁堂、九芝堂、宛西製藥、佛慈等,各大藥店均有售。



附:

知柏地黃丸

【處方】知母40g 熟地黃160g 牡丹皮60g 茯苓60g 黃柏40g 山茱萸(制)80g 山藥80g 澤瀉60g

【功能與主治】滋陰降火。用於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乾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用法與用置】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規格】大蜜丸 每丸重9g

標準來源:中國藥典2015版-1部,P1067


本草小生


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名為知柏地黃丸

組成:知母(6克),黃柏(6克),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白茯苓(9克),幹山藥(12克),牡丹皮(9克),澤瀉(9克)

製法: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50g加適量的水泛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1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知柏地黃丸為中醫方劑中的補益劑,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主治頭暈目眩,耳聾耳鳴,口乾舌燥,骨蒸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腰脊痠痛,遺精,小便短赤等症。



注意:健康人群和腎陽虛不宜服之,孕婦慎服、虛寒性病證患者不適用。不宜和感冒類藥一同服用。


健安生活


知柏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知母、黃柏而來,藥雖入兩味,而其性大變也。六味地黃丸以三陰並補,滋補肝腎為長,而知柏地黃丸就以滋陰降火攻邪為主了。以清熱燥溼,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為長,藥性極偏,凡脾虛便溏,脾虛洩瀉,胃弱食少者忌服。方中熟地厚膩礙胃氣,非砂仁不能解也,故服用時用去皮縮砂仁煎湯送服。

知柏地黃丸功效:肝腎陰虛而達虛火上炎之症,已非能用六味地黃丸三陰並補可治之時,知柏地黃丸主之。兼有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虛火牙痛,五心煩熱,腰膝痠痛,血淋尿痛,遺精夢洩,骨蒸潮熱,盜汗顴紅,咽乾口燥,大便乾結,舌質紅,脈細數等相宜用之,此藥合參苓白朮散對糖尿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組方論述:熟地、山萸,味厚者,味厚者為陰中之陰,故能以補腎間之陰血;山藥、茯苓甘淡者,甘能制溼,淡能滲溼,故足以去腎虛之陰溼;澤瀉、丹皮鹹寒者,寒能潤下,寒能勝熱,故足以去腎間之溼熱;黃柏、知母苦潤者,潤能滋陰,苦能瀉火,諸藥和合,以降服龍雷之相義。去其灼陰之火,滋其濟火之水。則腎間精血漸生也。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正是此方組方的重要理論依據。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學了多年中藥學,現在從從事醫藥行業,到了我學以致用的時候啦!我來介紹一下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丸,由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各6g(二兩),又叫知柏八味丸,添加的知母是重要的滋陰潤燥之藥,而黃柏可以清熱瀉火。



該方出自《醫宗金鑑》


《醫宗金鑑》的名字是由乾隆欽定的,該書是由乾隆期間太醫吳謙負責編修。被《四庫全書》收入。在當時的權威性,有可能類似現在藥典的地位。

知柏地黃丸,是中藥方劑中典型的補陰劑,知柏地黃丸組方有:熟地黃24g,山萸肉12g,幹山藥12g,澤瀉9g,牡丹皮9g,茯苓9g,知母6g,黃柏6g。用蜜煉製成蜜丸。

具有滋陰降火功效,主治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勞熱,虛煩盜汗,腰脊痠痛等症。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知柏地黃丸具有抗菌,抗炎,鎮靜,降血糖,降血壓等功效。

知柏地黃丸現在應用較多,生產廠家也較多。有同仁堂,九芝堂等等。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共同關注醫藥,關注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