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這是一臺彙集了HTC所有優點的智能手機,它有HTC迄今為止最好的相機、性能、機身設計,它甚至還能夠和HTC的VR一體機互動。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那便是HTC U12+這款機器洋溢著濃烈的“求生欲”。

既然是基於這個標準打造出來的產品,那麼HTC U12+自然就有它值得我們表揚的優點。它是目前拍照最好的智能手機之一,它擁有的拍攝功能甚至能讓所有對手汗顏。它沒有跟風使用“劉海屏”,它甚至定價都比同配置的競爭對手便宜了一大截。以“性價比”在我們心中的設定,那麼U12+其實稱得上是款“性價比不錯”的產品。

即便威風不再,也不能丟掉追求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哪怕是眼尖如我,在見到HTC U12+的第一眼也沒覺得它和U11+有什麼區別。HTC U11+和之前的HTC U11比起來算是天差地別,可反而到了這種連型號都“+1”的產品迭代上,二者最直觀的外觀差距就變得只剩下攝像頭數量了?

非也非也,其實HTC U12+的外觀設計是挺有追求的。因為首先和U11+比起來,U12+的手感變好了。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兩代產品在外觀、用料和設計語言上都沒有進行任何明顯的改動,甚至這兩臺機器的三圍和體重都幾乎一致,那麼手感的變化從何而來?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這種東西就是個細微之處的改變,因為和以往我們常見的2.5D玻璃不一樣的是,U12+的正面其實是一整塊3D玻璃。將正面換成一整塊3D玻璃後,手指劃過邊緣時也就根本不存在不同材質間的過渡。所以不論是順滑度還是一體感,U12+的邊緣都比U11+優秀太多。

這種東西看起來不討巧,但實際上對手感的提升確實是挺明顯的。

更讓我感到敬佩的是,和三星那種只有兩側曲面彎曲的工藝比起來,HTC是徹底地將正面的玻璃變成了個“蓋子”——不僅是在機身左右兩側將玻璃彎折,在頂部和底部也用了同樣的手法,所以即便是橫著抓手機也一樣有優秀的手感。

當然啦,一塊熱彎3D玻璃蓋板自然也就意味著加工難度的上升與成品良率的下降,這一切反映到產品上則是明顯的成本提升。HTC這種對工藝的追求本身就足夠讓我們為之鼓掌,更何況這種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更是切實地反映在了良好的手感上呢。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身上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全新的BoomSound雙揚聲器,只不過和壓感按鈕、3D玻璃前蓋比起來,新的BoomSound雙揚聲器的改進甚至只有拆開了這臺手機才能看見。因為HTC U12+的BoomSound實際上體積比起U11+的更小,可二者的外放品質和音量還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稍有了解音頻的人大概都知道“體積”對音頻設備的意義,因為決定一個喇叭的發聲特性除了振膜和驅動單元的性能,還與音腔有很大的關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有合適大小音腔的喇叭能發出更渾厚動聽的聲音,音腔偏小的喇叭的聲音會顯得單薄尖銳。

所以,HTC U12+在將喇叭體積縮小後還能維持著和U11+相同的聲音水準,其實是需要更多的調整、優化以及打磨的。HTC U12+的BoomSound也如U11+版會提供音樂、劇場雙模式,前者強調音樂的清晰度、層次感而後者強調的則是橫向握持時的環繞沉浸感。

HTC對“聲音”的追求不止於此,HTC為U12+搭配的uSonic耳機甚至能夠分析用戶耳道構造以優化聲音,並且它還支持目前在旗艦智能手機上頗少見的主動降噪功能。所以不論是外放還是內放,HTC U12+都有下足功夫,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那條廣受好評的Type-C轉3.5mm的轉接線不再是標配了。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當然HTC其實也一直在完善著從U11開始引入的邊框交互功能——哪怕在我們看來這個功能有點雞肋。

U12+的Edge Sense邊框交互功能加入了感應功能,雙擊側邊框可用於觸發返回按鈕或是調出Edge Launcher等操作。側邊框也可以感應用戶對手機的握持狀態以實現畫面的自動轉向,在U12+感知到兩側邊框被捏住的時候會自動禁用重力感應轉向功能。前者某些時候可以用來代替返回按鈕進行日常的操作,後者則在躺著用手機的時候能防止畫面亂轉。

更甚者,HTC U12+還非常激進地消滅掉了機身上的實體按鈕。將電源、音量鍵做成了個壓感式設計,所以HTC U12+的邊框一下子就少了3個開孔。考慮到這算是U12+身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所以接下來我準備專門和諸位聊聊這3顆“力反饋壓感按鍵”。

你畫的這條蛇栩栩如生,不如給它添上四條腿吧

可能會有人說我是個思想守舊的頑固派,可我一直有著自己的理由。在那些日常使用頻率極高的地方,我更偏好於易於操作、簡單、可靠和穩定的解決方案。比如我很排斥特斯拉那種大屏幕式的中控,因為我覺得實體按鈕更容易盲操,不用讓駕駛者將視線從前方的道路上移開。

所以,當HTC得意洋洋地拿出來這臺徹底消滅實體按鍵的U12+時我皺了皺眉。甚至馮老師在和我說這個新設計其實挺好用的時候我都沒敢輕易地下定論,現如今這臺機器到了我的手上,所以我也有了充足的時間去感受這種“創新”。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HTC的想法,HTC U12+通過感知施加於邊框上的力度與受力點去判定觸發功能。將“實體”變為“虛擬”最大的好處自然是減少了機身上的開孔,這點對機身的防水有幫助;其次減少了手機的機械結構,能夠提升整體的可靠度。至於按鈕的手感和回饋,則以機身內部的振動馬達進行模擬。

一定程度上來說,HTC幹得其實不錯,因為U12+的震動質感相當不錯。當這臺手機震動起來的時候有很不錯的緊緻感與高檔感,甚至說僅次於iPhone和魅族15的震動反饋手感也不過分。

但是,那三顆按鈕幾乎毀掉了我對這臺手機所有的好感。

HTC U12+的“力反饋壓感按鍵”可能是2018年裡僅次於Xperia XZ2的指紋識別模塊的愚蠢硬件設計——這就是我的結論。

為啥?

因為首先HTC U12+的力反饋壓感按鍵的感應實在是太詭異了,用右手持機時右手大拇指需要用相當大的力氣(甚至數倍於操控普通機械按鈕的力量)才能觸發電源按鈕,可用左手持機的時候中指只要輕輕的一捏(甚至只需要操控普通機械按鈕幾分之一的力量)就能讓它亮/滅屏。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經過多次的摸索,我發現產生以上區別的原因不在於U12+本身,而是在於一個很簡單的物理原理。在U12+判定的程序裡面,觸發某一按鈕所需要的垂直於邊框的力是固定的。所以在左手持機且使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控制電源按鈕的時候,左手手掌及大拇指正好可以給左側邊框提供完整的支撐,讓電源鍵處的壓力能夠完全垂直於邊框,所以此時觸發電源按鈕所需的總力是最小的。

那麼右手持機呢?以右手正常持機的時候是以大拇指控制電源按鈕,此時在左邊框的對應位置支撐變少,所以大拇指發力時垂直於邊框方向的分力就會少於大拇指施加的總力。所以在垂直於邊框的分力一定時,右手控制這顆按鈕就需要用到更大的總力。

這個理論甚至還能用來解釋HTC U12+邊框壓感按鈕超高的誤觸率。比如拿起平放於桌面的U12+時,只要手指頭稍微碰到了電源按鈕就可以極其輕易地觸發。或是在單手調整握持手機高度以便控制通知欄的時候也非常容易誤觸,所以實際用起來是非常糟心的。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其次,則是感應力度的問題。HTC U12+與U11+一樣,對邊框壓力的偵測靈敏度並不是均勻的,越靠近機身下半部分靈敏度就越高。當然對於HTC早前主推的“邊框擠壓”控制來說這是必須的,畢竟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握著手機的下半部分。

但是一旦用這個壓力感應代替機械按鈕就會出現問題,因為當前的智能手機上至少會有3個按鈕(電源、音量上與下)。在感應區域固定在機身下方時就會導致3顆按鈕所需的觸發力度存在差別,因為它們終究會在邊框上從高到低豎直排開。U12+又恰好選擇把3顆按鈕都放在機身的右側,結合前面的“分力”原理就導致豎向持機時按鈕的靈敏度依次遞減——甚至豎向單手持機的時候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按下音量上鍵。

實際上在HTC U12+的系統設定裡面,3顆按鈕所需要的觸發力度是大致相同的——只要將手機橫向放在桌面上逐一按下比較便知。但是HTC在魯莽地“幹掉”實體按鈕之後,顯然沒有考慮到在日常使用中由於握持位置不同而導致的觸發總力度差異。本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甚至覺得HTC的程序員只需要加幾行代碼,讓邊框先感應用戶持機狀態從而分別設定每個按鈕的觸發力度即可。

可HTC終究沒有這麼做。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第三也是在我看來最糟糕的一點,便是U12+的虛擬按鈕每次只能識別1顆按鈕的按壓,而這讓給U12+截圖變得極其麻煩。

因為U12+每次只能識別1顆按鈕,所以HTC將U12的截圖操作改成了用電源按鈕搭配虛擬HOME鍵截圖。這一操作在顯示導航欄的App裡面用起來還好,可在全屏幕運行遊戲或是播放視頻的時候自然就行不通。如此便逼著我不得不用Edge Sense的握持手勢進行截圖,而這就相當於廢掉了Edge Sense的一個功能。

實體按鈕究竟做錯了什麼,讓HTC要將它趕盡殺絕?

HTC U12+這個壓感按鈕就是典型的“畫蛇添足”和“用力過度”,甚至說難聽些還可以屬於“重複發明輪子”和“為了創新而創新”。

手機的電源、音量按鈕大概就像一間住宅的大門,我們聊起一間住宅總會更關注戶型、裝潢等,而不是這個大門容不容易進去。HTC U12+就像是一間戶型朝向極好的豪宅,而給U12+安上那三顆智障一般的按鈕大概就相當於把這間豪宅放在上海經貿中心的頂層,然後告訴準備入住的人必須使用專用的樓梯才能到達。

是的,不管這個樓梯有多麼多麼牛逼和有科技感,它始終也是條讓人望而生畏的樓梯而已。

智能手機上最好的後置雙攝

HTC U12+是目前在拍照評測機構DxOMark的榜單上總評分最高的後置雙攝手機,確實華為P20 Pro的總評分更高,可人家後背是3顆相機喲(笑)。

不過玩笑歸玩笑,U12+這套後置雙攝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一如既往的,U12+的這套後置相機模組的主攝給到了1/2.5英寸全像素雙核對焦CMOS加上大光圈和光學防抖的豪華配置。新加入的1600萬像素副相機則能夠用於實現1.85倍到2倍之光學變焦(這個設定和之前一些廠商主打的“無損變焦”有點類似,都是通過焦距和畫面裁切實現)、背景虛化等常規的雙攝功能。

HTC U12+的這套後置雙攝甚至還支持高達60fps的4K視頻錄製(然而並沒有HDR),錄製視頻時它還可以調動機身上多達4個麥克風錄製Hi-Res級別的3D環繞聲,或是將來自畫面焦點的聲音增強。所以不論是在人聲鼎沸的足球場拍攝現場還是安靜的街頭拍攝歌者,U12+都能輕鬆勝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至於靜態照片品質這個很關鍵的指標,HTC U12+也有做點提升。首先也是最明顯的,是U12+有意地將照片的飽和度上調了些,並且畫面中細節的銳利程度也比U11+更高,噪點控制能力也極好。所以乍一眼看過去,U12+的相片會給人“哇這顏色,哇這細節”的強烈視覺衝擊力。

所以不管是拍人像、風景還是食物,U12+的照片都明顯比U11+更生動活潑。確實論絕對的色彩還原度還是後者更勝一籌,可從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喜好出發,U12+還是更對胃口的啦。

但是和HTC U11+一樣,U12+的相機也會有種奇奇怪怪的小毛病。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首先是幾乎在旗艦手機上絕跡的HDR“鬼影”毛病——當我發現U12+有這個毛病之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用U12+在較低光照環境中拍攝HDR照片時,畫面中的移動物體就一定會出現重影(比如上圖中因為被空調風吹到而不停擺動的廣告條)。

其次,則是HTC U12+的相機並不是那種“所見即所得”的設定,尤其在高反差環境中拍照的時候取景框中所見可能會和最終成片有非常大的差距。另外U12+在取景時的測光策略極其敏感,畫面經常會在明暗之間大起大落。並且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高反差環境下手動開啟HDR也於事無補。這點在我們看來實在是詭異得很,事實上HTC U12+的HDR功能挺好用,並且自動HDR也足夠靈敏。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U12+的取景和實際拍照彷彿是由兩個不同的團隊完成的,負責寫取景程序的那個團隊寫了一條對高光極為敏感的測光程序。只要畫面中出現較大面積的高光,那麼U12+就會大幅度壓低整個取景器的亮度以保證高光處的細節。而負責寫拍照程序的那個團隊卻寫了個效果很明顯的HDR合成算法,即便是在很大的反差環境中也能讓U12+兼顧到畫面中所有的細節。

然後這兩個團隊彷彿就是做完各自的工作之後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負責寫取景程序的團隊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同事們做了些什麼,然後HTC最終將兩個團隊的成果硬生生地封裝在了一起。這就導致每當我使用U12+拍攝高反差的場景時總是要憑藉著自己的經驗去猜畫面最終的效果,而不是像在iPhone、三星等其他旗艦手機上一般能夠直接看到最終成品。

嗯,好在DxOMark是個只看最終樣張質量來打分的機構。

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HTC U12+的改變和提升都不少,它和U11+放一起就能看出挺明顯的內在與外在升級。甚至曾經HTC引以為傲的相機在U12+上也再次獲得進化,從靜態照片拍攝到超高規格的視頻錄製功能。U12+就像做了個非常帥氣的後空翻一樣,在2018年的智能手機市場上吸引到了足夠的目光。可當它雙腳落地之後,U12+卻尷尬地發現自己並沒有向前半步。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很老土的話放在HTC U12+上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強悍的硬件配置聽起來很誘人,但是這臺手機由內到外都有小瑕疵,那些小瑕疵們不一定會毀了HTC U12+,但這些小瑕疵們確實不應該存在於一臺頂級旗艦上。

覺得這句話似曾相識?沒錯,我也這麼覺得。HTC U12+給我的感覺和索尼Xperia XZ2很像,它們的配置都無可挑剔,同時也沒犯什麼大錯誤。但它們在我手上的時候都只配做個備用機,因為它們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小毛病,而這些亂七八糟的小毛病都不應該出現在一臺追求極致的旗艦手機身上。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這就是HTC旗艦手機的問題所在,HTC一直很難拿出自己絕對獨有的東西去做出真正吸引人的差異化產品。U11、U11+到U12+這三款產品確實都可圈可點,可和同期的頂級選手們比起來在使用體驗這種能夠影響到心情的方面卻又有明顯差距。

U12+確實是臺很有追求很有心思的產品,但是HTC卻沒能在追求自己追求的同時將細節做好。壓感按鍵、邊框感應等等功能確實聽起來很酷,全3D的正面玻璃蓋板很新穎,DxOMark的高分雙攝也是噱頭十足。它在硬件層面上是臺非常合格的旗艦手機,甚至它的造型設計也非常討喜。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可惜我不喜歡一臺隨便拿在手中就會誤觸按鍵的手機,我更不喜歡一臺UI生硬得毫無美感的手機,我也絕對不會喜歡一臺明明可以拍出好照片卻不讓我輕易地拍出好照片的手機。

當一個新東西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的前行,那麼這個新東西就能被稱為“創新”且被我們銘記與稱讚。當一個新東西的出現單純只是與眾不同,那麼充其量只能被稱為奇技淫巧。能花5000塊錢去買一臺只有1年壽命的旗艦智能手機的人肯定不會滿足於“夠用”,他們在追求與眾不同之餘還對“好用”有著絕對的高要求。

所以一臺5000元的手機要麼就該如OPPO FIND X那樣,讓人願意為了它那酷得絕對與眾不同的外觀接受它的缺點;要麼就該如Galaxy S9+那樣,酷的同時儘量追求面面俱到;要麼就該如iPhone 8 Plus那樣,做個究極的實用主義者讓人挑不出什麼毛病。而HTC U12+呢?它頂級的硬件配置確實配得上那個高昂的售價,它優雅的外觀設計也對得起自己旗艦的身份。

但是它並沒有太多顯著優於其他2018年Android旗艦的優點,哪怕是那顆我盛讚的相機也沒有比P20、S9+這樣的對手好太多。而相反的,那個難用得讓人反胃的壓感按鈕卻一直毀滅著我使用它的心情。甚至在和U12+相處了2個多星期之後,我都開始尊敬自己那臺Galaxy S8上的傳統電源按鈕,因為和U12+的“創新”比起來它實在是太舒服太好用了。

HTC U12+詳細評測:任性的“原地後空翻”

這篇東西本該到此結束了,可HTC U12+這款手機出來的時間點相當微妙,所以我還想多囉嗦兩句。

在去年推出U11+後,HTC就和谷歌簽訂了總價11億美金的協議。此協議簽訂後,谷歌公司挖走了HTC智能手機的一部分團隊。這些包含有設計師和工程師在內的員工數量超過2000人,他們雖然還會繼續留在臺北,可他們自那之後就成為了谷歌公司的一份子。

這對目前危急存亡的HTC智能手機業務來說似乎並不算個好事情,通過把這部分團隊打包“賣”給谷歌,HTC確實拿到了11億美金。不過也正是因為把這部分團隊打包“賣”給谷歌,也意味著HTC損失了很多人力資源與研發力量。11億美金也許會讓HTC當季度的財報更好看些,也挺符合HTC削減開支的初衷,但HTC目前的窘境可不光是11億美金就能解決得了的啊。

這些本該與U12+這款產品無關,畢竟U12+這種旗艦從立項到研發完成可能需要1年左右。不過這大概也是U12+如此劍走偏鋒地去“創新”的原因,HTC太需要一款強勢的產品了。可惜U12+當前的水準並不是那種“救世主”級別的存在,也許沒有那個壓感按鍵的設計會好些吧。

Q&A 問答

為什麼叫HTC U12+?

以目前手機廠商們的命名規則,大多以標準型號加後綴的形式,從而衍生出加強版或高配的意思。HTC也不列外,其在2017年上半年時推出HTC U11,下半年則推出採用全面屏的HTC U11+,從而顯示出增強的意思。只不過這樣的命名規則,也很容易讓消費者得到暗示,那就是先別買,等後面的加強版。因此HTC在經過內部討論後,直接就命名為HTC U12+以杜絕這種暗示。並且HTC認為HTC U12+的競爭對手是三星Galaxy S9+等“加強版”的機型,一一對應也更好些。

似乎這次沒說到Sensen UI?

是的,因為相比起HTC U11+而言,這次的HTC U12+並沒有在系統上做了些什麼改動。一如既往的多普達年代翻頁鬧鐘,一如既往熟悉的圖標以及壁紙,還有一如既往乏力的本土化。能夠稱之為變化的,就是Edge Sense加強了功能。

那麼續航以及性能呢?

至於續航能力,相比起上一代HTC U11+內置電池為4000mAh,這回HTC U12+降低至3500mAh,所以續航自然是有所下降的。以ZAEKE知客編輯們的使用習慣來評定,HTC U11+能夠做到用一天無壓力,HTC U12+則要以防萬一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