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只有漢朝能延續兩朝?

漫步黃庭


漢朝能夠延續兩朝,在古代史上確實特殊,其中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漢王朝並沒有失去人心。西漢亡於被外戚王莽篡奪,而不是被起義軍或者敵國所滅,這在前朝是沒有發生過的事,而王莽專門製造“五行相生說”來證實合法性,但是好景不長,王莽很快因為改革極端而倒臺,所以人心思漢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劉秀本人的英明神武。正因為人心思漢,所以在當時不少打著漢宗室名義的起義者,比如綠林軍擁立的劉玄、赤眉軍擁立的劉盆子,但是這些人的綜合素質均不如劉秀,所以劉秀也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建立一個全新的漢朝。

第三,外族的勢力不足以威脅。西漢時期漢武帝、宣帝、元帝多次大敗匈奴,並最終驅逐出塞北。華夏四境沒有足以威脅中國、趁火打劫的外族勢力,這在客觀上也給漢朝有中興的機會。

但必須注意到,儘管東漢名義上延續的是西漢,但實際上不少制度、文化也的繼承的新朝,新朝的歷史意義也不容忽視。


林屋公子


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統一性的朝代中,只有漢朝延續了兩個朝代分別是西漢和東漢,相比之下,西晉和東晉,以及北宋和南宋都稱不上完全大一統的朝代,而東晉和南宋都只是地方政權而已,然而西漢和東漢卻都是統一性的王朝,在其各自的時代中,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無可比擬的。

那麼為什麼只有漢朝能夠以統一性的方式延續兩個朝代呢?可以說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王莽和劉秀了。

在我國曆史上,一個人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錢一糧卻能滅掉一個朝代者,第一個就是王莽,公元6年,王莽下毒毒死漢平帝,不久後自立為帝建立了新朝,偉大的西漢王朝不是被異國侵略,也沒有為國內的叛亂削弱,卻滅亡於這個權臣王莽一個人手中。

如果王莽會治理國家,那麼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東漢了,可是王莽只會胡折騰,很多人都說王莽是個穿越者,說他進行了類似現代的土地承包制改革,這是很不切實際的,他忽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實行了一些倒行逆施的措施,不但搞得天下民怨沸騰,還挑起了和平了很長時間的邊境爭端,導致新朝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天下百姓民心思漢,認為還是以前的漢朝好,於是綠林、赤眉軍相繼起義,都打著恢復漢朝的旗號,導致新朝政權剛建立沒幾年就搖搖欲墜。

接下來必須得說一說劉秀了,其實也只有劉秀這樣的人才能肩負起興復漢室的大任,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只用1萬兵力就擊敗了王莽的數十萬主力軍,導致新朝賴以存在的軍事力量被瓦解,不久后王莽和新朝政權就被綠林軍消滅掉了。

綠林軍消滅掉王莽之後,綠林軍的首領更始帝劉玄也是個不懂治國的人,後來他就被赤眉軍消滅掉了,這時候劉秀已在河北開始崛起,並且建立了東漢王朝,後來劉秀定都洛陽,治國的方法以及制度都承襲自西漢王朝,劉秀本來也是漢高祖之後,為西漢景帝九世孫,雖然他完全是零基礎上開創了一個王朝,但他認為自己延續的是西漢皇室的血脈和西漢王朝的天下,於是國號也是漢,又因為國都在長安以東的洛陽,所以史學家稱之為東漢。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之後很注重與民休息,邊平定天下邊休養生息,所以東漢之初的社會經濟恢復很快,劉秀建立東漢王朝12年後就基本上完成了國家統一,在位33年,到他的晚年時期,社會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文景之治時的水平,史學家稱之為光武中興。


之後的漢明帝與漢章帝是進一步發展了東漢的國力、疆域和社會生產水平,使得東漢和西漢王朝一樣偉大,之後的中國歷史再也沒有出現,像這兩個王朝一樣的延續性統一王朝。而兩漢400年時間也給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以至於我們語言稱為漢語,文字稱之為漢字,主體民族稱之為漢族,就連男性都稱之為男子漢。


科普大世界


為什麼只有漢朝能延續兩個王朝,而且還都是歷時200年左右的大一統王朝,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那麼為什麼只有漢朝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社會和人心的原因,一個是個人的原因。

我們先說西漢,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人民富裕,國家強盛的時期,這也是因為當時出現了很多的好皇帝,比如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等等,這些偉大的皇帝開闢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富裕,國家力量強大,民族精神高昂的時期。

首先,漢高祖以平民百姓之身繼承秦朝的基礎,建立了大漢王朝,而漢文帝是品德非常高尚的皇帝,他以身作則,用德行治天下,並且是無為而治,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他和他的兒子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讓全天下的老百姓第一次享受到了大一統的國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的局面和好處,而漢武帝前期的時候,漢朝出現了漢武盛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局面,然而當時的中國仍然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欺負,漢武帝以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國力,對匈奴進行了覆滅式的打擊,讓匈奴人低下高昂了近百年的頭顱,部分匈奴人投降和俯首稱臣,剩下的從此也再不敢正面和漢朝交鋒,之後的漢朝大軍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使得大漢王朝的疆域擴張了近一倍,南到中南半島,東到朝鮮半島,北方直面大漠,就連遠在萬里之外的西方中亞地區,都並歸到我大漢王朝的統治之下,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是天地八荒唯我獨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樣的時代,讓一直受異族欺負的中原王朝的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漢民族的王者榮耀,激盪宇內的漢武雄風也讓後世歷朝歷代的老百姓無比懷念和景仰。



然而這還不算,到了漢宣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又進一步增強,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也有大量增長,疆域又得到進一步開拓,史稱漢宣盛世,這是比漢武帝時期更加強大的時代,西漢的國力也於此時達到了巔峰。

想象一下,這樣的時代怎能不讓人嚮往?這樣的王朝怎能不讓人羨慕?然而宣帝之後,宦官和權臣相繼專權,王朝的權柄被王莽篡奪,天下百姓心裡只能是哀漢室之不興,從史書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處處都是老百姓“人心思漢”,這就是漢朝得以延續的社會和人心基礎。

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光武大帝劉秀這個人了,也只有出現了他這樣的人,漢朝的延續才能順理成章的成為現實,他是漢高祖九世孫,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雖然皇室血脈傳到他這裡,已經成了平頭百姓的身份,但是他仍然是根紅苗正的漢家皇室帝胄,他的稱帝,也是民心所望。

在新莽時期的天下亂局中,幾乎每一個稱王稱帝的人,都要說自己是漢家劉氏血脈,比如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擁立的劉盆子,其實原因就是因為西漢這個朝代太振奮人心了,然而真正能成就大業的還是靠人的能力,劉玄和劉盆子這兩個人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劉秀完全具備,無論是政治才能,軍事才能,謀略戰術,還是個人魅力與道德品行,劉秀都是出類拔萃的,可以說,即便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去尋找,都難以找到第二個像他這樣的人。

劉秀於28歲時跟著哥哥起兵,在經歷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之後,31歲便成了皇帝並開創了東漢王朝,既是中國歷史上用時最短就稱帝的偉大王朝的開國帝王,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開國帝王,同時他也是歷史上學歷最高的帝王,又是唯一擁有開國帝王和中興帝王兩項稱號的皇帝,他還培育出了接班人漢明帝這樣優秀的皇帝,之後的漢章帝和漢和帝也都非常優秀,東漢王朝,延續了西漢王朝的富裕和強盛,統治的疆域幾乎和西漢一樣,各個方面基本都可以與西漢並駕齊驅,而在科技方面則要更強一些。


超能古博士


家天下以來,中國的皇朝統治,走過了4000多年的時間,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以黃帝紀元4609年紀之。這麼長的時間,有存在很多王朝。王朝有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說法。但往往在大一統王朝之後,會有一個尾巴王朝。有的尾巴王朝很小,如南朝梁國的尾巴王朝西梁;有的很大,如西晉的尾巴王朝東晉;有的很長,如西周的尾巴王朝東周。有則很大,大到不能用尾巴王朝來形容彼此之間的關係,如前漢和後漢。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的封建帝國,文治武功斐然,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給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且延續至今,這是其他朝代不能媲美的成就。西漢前期,自劉邦始,連續7代,皆屬明君,第一次建立了行之千年的東亞朝貢體系。正因為西漢的煌煌功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威武高大,所以每逢亂世時,人們往往人心思漢。漢朝滅亡後,魏晉時代,仍承漢朝餘威,震懾周邊少數民族。

漢武帝時的推恩令,讓劉氏皇族的人遍佈天下,即現在所說的“遍地劉”。很多漢朝宗室,一代代傳承下來,已經成了庶民。劉秀就是漢高祖的九世孫(自稱的),在他這代,就已經是南陽的一個農民了。

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秀趁勢崛起,短短數年時間,削平各地諸侯,重建漢朝。這有幾個原因:

1、天下大亂,人心思漢。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尖銳,王公大臣沒有辦法,就讓王莽改革。結果王莽託古改制,有人說超出了那個時代的認知,不被當世人理解,結果越改越亂,恰逢天下大旱,於是群雄並起,世道大亂,人們開始懷念起強盛統一的漢朝來。西漢鼎盛期的漢宣帝不過60年之前,人們仍然歷歷在目。

2、新朝大軍的意外崩潰。新朝40萬大軍,集中了全國的精銳部隊,結果在一場流星和隕石的天變中,意外崩潰了。新朝賴以維持的武裝力量喪失後,新朝滅亡也就進入了倒計時階段了。

3、經過戰爭,原先困擾西漢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集中在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分化。王莽希望地主們主動將自家多餘的土地、奴婢都給貢獻出來,緩解社會矛盾,不僅被一口拒絕,還惹惱了這一波人,動搖了統治基礎。可是經過連年的戰爭洗禮,漢朝人口從西漢末年的6000萬年,下降到東漢初年的2000萬人,原先困擾大家的吃飯問題,被解決了。

4、貴族世家的支持。王莽之所以失敗,與失去封建地主的支持有關。當時,並不存在得屌絲得天下的邏輯。劉秀起家勢力在河北,一到河北地界,各地方豪強又是送女人,又是送軍隊,讓劉秀呼啦啦一下子就成了天下勢力最為雄厚的軍閥了。至於這些貴族世家為什麼支持劉秀呢?當時的劉秀也不過30歲出頭,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領袖才能。可能是劉秀姓劉吧。劉秀對這些貴族世家也很好,開國之後,給了很多特權。結果造成了中國政治上的貴族世家勢力的抬頭,這種政治勢力,一直延續到了唐朝中期,直到科舉制興盛後,才逐漸改觀。

歷數各個尾巴王朝,東漢等同於重新創立,在各尾巴王朝中是最強盛的,一方面是因為西漢打下的牢固的民心基礎,讓劉秀憑藉一個姓氏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如同法國的拿破崙姓氏一樣。另一方面是劉秀開創的與貴族世家共享天下的政治制度,讓他團結了更大多數人。當然,這與劉秀本人的努力奮鬥也是分不開的。

東漢在政治制度、國土面積等方面與西漢相比都有繼承與發展,也有一定的區別,將之作為全新的一個王朝看待,也無不可。說及對外關係,西漢時將最兇悍的對手匈奴打殘西遁,東漢的主要對手,則是纏鬥百年的西羌。當時的民族關係有點複雜,但是漢朝因此保持了相當有戰鬥力的國防軍。所以也有說法:列國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而知而行


西漢確實是一個最有道德,最強最富,最得人心的朝代,以後幾朝,業績明顯不如漢朝,就是以前的朝代,包括西周,更是不如,那畢竟還是奴隸社會,周王並沒有實權,所以西漢無論從權威,道德,功業,疆域,人口,文化,科技各方面,都是最出色的,其開創者劉邦實在是開明的一代雄主,他不但知人善任,統馭天下英才,而且從善如流,能分辯正確的建議,不僅打下了漢朝,而且穩定了國家,討平了各方反叛,並採取了寬省天下的政策,採納了陸賈的以寬治國的建議,打了一個好頭,呂后主政時,仍然遵守無為,節儉,讓利於民和不折騰的政策,也是得民心之舉,

漢文帝是歷代皇帝中,甚至包括歷朝皇帝中最有德性的皇帝,如果說劉邦為人還有些流氓習氣的話,漢文帝就無論在做人,還是做皇帝上都以身作則,垂範於百姓,他極孝順,也是因為孤兒寡母被長久忽視,受盡冷落,恐怕他都沒怎麼見過劉邦,這加深了母子親情,另一方面,他二十年孝順其母,也是做天下的表帥,漢朝以孝治天下,:正源於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他也更是好手,象朝中那麼多重臣如陳平,周勃,灌嬰等人,都有專權弄政之心,但都被文帝化解,對同王宗室,圖謀不軌者,無不降服,雖力主與匈奴和平共處,但絕不乞求,匈奴來犯,必以武力回擊,維護了尊嚴和國家利益,所以漢文帝是深得士民之心的,其才不如唐太宗,德行則過之。

漢文帝給漢朝注入了有道的靈魂,他的兒子景帝謹承父志,又是一個有道之君,他的才能,不如其父,處置不當,引發七國之亂,一時內憂外患,然因為深得民心,所以眾王很快瓦解,對外仍是以和為主,以武促和,匈奴無論訛詐,還是武力搶奪,都得不到便宜,國勢日衰,

漢武繼位,乃是超強雄主,一改往昔懷柔的政策,開始主動出兵,襲擾匈奴人,使其不得生產生活,逐漸提高了士氣,對匈奴人進行大規模掃蕩,終於北逐匈奴,徹底解除了北患,也給後代留下了勝敵之法,留下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武功比文治還得人心,

以後昭,宣二世,亦是明主,又有霍光輔政,國勢再興,不料此後元帝重用外戚,大權旁落,政治開始腐敗,土地兼併,引發士民不滿,最後王莽利用不滿,以及王氏的家族勢力,篡位成功,他實行了新政,實際是加大了豪強地主的勢力,使大量人民失去土地,於是流民造反,舉國響應,人心思漢,劉秀順應民心,打著復漢的大旗,凝聚了人民,當時,所有起事者都高舉復漢的旗幟,可見一個朝代,如果道德為先,武力為輔,連出明君,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既使有人作亂,人民也不會參加,不得民心者,事亦難成,以後東漢,連出昏君,越來越腐敗,國家搞得不象回事,所以人心不再思漢,漢朝也就被人民徹底拋棄了。


縹緲孤鴻影45


“兩漢”的歷史對於不少國人來說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兩漢”是西漢與東漢王朝,他們又被稱作“前後漢”。而之所以會有“東西之分”,其實是由於定都的不同所導致的(西漢都城在長安,而東漢都城則在洛陽)。不過,都城位置雖然不一樣,但兩朝的國號及其皇帝們的背景卻相同。於是,有人便提出了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漢朝能夠延續兩朝呢?我們不妨討論一番。

(漢代壁畫)

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兩朝國號的相同與皇帝們都是劉氏宗族的事實,並不足以說明“漢朝”便因此而得以延續。西漢跟東漢其實是存在本質性的區別的,我們不妨從當時的環境中加以體察。

“第一個平民政府”

一言以蔽之,西漢是由“劉邦集團”所建立的。而“劉邦集團”的成員們的身份是什麼呢?秦漢史研究專家李開元先生從《史記》的功臣表中找出了答案。在20餘名被封侯的功臣中,有四分之三左右都是劉邦當年在沛縣的同事與朋友,例如蕭何原先是管文案的,樊噲是屠狗的等。他們的身份同當時的六國舊貴族相比,無疑要卑微的多。

(樊噲雖出身卑微,但其才能卻是不可低估的)

所以這樣來看,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介紹西漢初期政治時,稱劉邦等人為第一個“平民政府”,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人大多數都出身寒族,也沒有什麼可叱吒風雲的背景。而唯一能夠讓他們在這個創業集團中站住腳跟的,便只有善於管理錢糧或衝鋒陷陣的本領了。而即使是這些人中帶有“韓國貴族光環”的張良,也是靠著出謀劃策而得到劉邦的信賴。所以西漢王朝從建立到鞏固,這些劉邦的“窮哥們”(以及慕劉邦名而來的寒門)可以說是佔了頭功。

(後來的漢軍統帥韓信,也曾因生計所困而受人接濟)

光武中興背後的難言之隱

然後再讓我們來看東漢的建立,東漢的開國皇帝為光武帝劉秀。劉秀是劉邦的子孫,所以可以說沾了“皇親”。但是,由於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等打擊旁系皇族勢力政策的施行,劉秀這一脈瞬間家道中落了,到兩漢之交時,劉秀也不得不以熟讀儒家經典為門徑來謀得一官半職。所以劉秀既可以說是皇族,也可以說是寒士。

(劉秀與眾將在討論軍事)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廢掉了末帝,自己坐到了皇位上,並宣佈要依據儒家政典來改造社會。不料,王莽的改革很快便把國家拖入了崩潰的萬丈深淵。他的經濟政策不僅不能得到貫徹落實,反而被中下級官員依己意任意扭曲,百姓的負擔無疑加重了。

(連環畫作之《王莽篡漢》)

於是,就在王莽建立新朝後不久,便相繼爆發了綠林軍與赤眉軍等農民起義(一些不滿王莽的大地主也趁勢參與其中)。劉秀當時也被拖入了這股漩渦當中,並作為一名低級軍官,同哥哥一起效忠於當時由農民軍支持的更始帝。

在反對王莽的戰爭中,劉秀的領導才能被充分的展現了出來,劉秀也為自己贏得了一批人的支持。這些支持者當中,既有他求學時的朋友,也有佔有大量田產的地方實力派(在今河北與山西一帶),劉秀迅速的崛起了。

(昆陽之戰中,劉秀憑此戰充分顯示了其魄力與膽識,並贏得了大量的支持)

在王莽政權被起義軍推翻後,起義軍內部立刻發生了分裂。在這場分裂當中,劉秀抓住時機壯大自己的實力,並最終重新將不同的地域集結在了他的大旗下。這便是東漢王朝了。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劉秀的支持者中雖有一定的寒門,但大部分,其實都是佔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那麼這些人時從哪冒出來的?其實,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些地主們早在漢武帝時期便已崛起了。

(漢武帝劉徹)

武帝在位時期,他們通過其廣招賢士的察舉令等,將自己的子弟源源不斷的送入京師。這些人進入京師後逐漸站穩了腳跟,並同原先支持他們的地主們相互呼應。他們的這種關係的強化不僅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土地兼併被縱容),也使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所以說,王莽的改革大棒之所以揮不動,與其觸犯這夥人的利益有很大的關係。而劉秀雖然取王莽而代之,但他也與王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些豪族自恃有功,不僅藉著戰後的重建之勢進一步斂取財富,還置地方政府於不顧,這自然是劉秀所無法容忍的。所以劉秀下令地方官吏嚴查土地兼併,為了壓制豪族的囂張氣焰,他還將一些所謂的“開國元勳”送入大獄。但俗話說的好,按下葫蘆起來瓢,更何況劉秀這些舉措無疑是在跟滿朝文武開戰(連他的皇后陰麗華都出身於南陽新野的豪門大戶,劉秀的苦惱可想而知)。

(影視劇作中的漢光武帝劉秀與陰麗華)

終於,劉秀選擇了妥協,而東漢政權也逐漸被地方豪強所架空,所以表面上看,東漢之初的光武中興雖是對因戰亂而被破壞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重建,但其中所夾雜著更多的,則是劉秀的無奈與辛酸。同西漢初期的“平民政府”相比,東漢政權的開創,無疑是豪族們對中央集權的又一次勝利。而東漢政權的底盤,從一開始便是由大地主們所構成的。這也便是東漢迥異於西漢的關鍵。因此,說漢朝延續兩朝,不過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舉罷了。

參考文獻: 司馬遷撰 韓兆琦評註《史記》 嶽麓書社 2011年7月

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2012年4月

呂思勉《秦漢史》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2月

錢穆《國史大綱》 商務印書館 2015年12月

(美)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三聯書店 2015年8月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 商務印書館 2011年12月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1月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 中華書局 2013年7月

黃留珠《劉秀傳》 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

吳曉波《中國曆代經濟變革得失》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 三聯書店2000年版


歷史研習社


漢朝的重新延續也是運氣使然,並不是每個朝代都有如此好的運氣,皇室後代中還有人有能力力挽狂瀾,把混亂不堪的政局穩定下來,延續祖先的皇室傳承。


我們先說說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這是一個相貌平平的皇后,偶然的機遇中成為還是太子的漢元帝劉奭的太子妃,僅僅侍寢一夜就懷孕生子。劉奭一共有三個兒子,除了長子劉驁,還有定陶恭王劉康,中山孝王劉興。


漢元帝去世後,漢成帝劉驁即位,這是一個沉湎於酒色的皇帝。大權漸漸落入了王政君孃家手裡。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侯。漢成帝一連幾個兒子都是早夭,45歲的劉驁臨死也沒有留下繼承人,最後由自己的侄子,劉康的兒子劉欣繼承了皇位,那就是漢哀帝。漢哀帝也是沒有子嗣,登位7年就過世了。


當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啟用王莽,立中山孝王的劉興的兒子劉衎即位,也就是漢平帝。漢平帝登基時9歲,14歲就中毒身亡,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是王莽毒死了這位年少的皇帝。


後來王莽篡奪了皇位,改國號為新,推行新政,但是王莽的執政能力實在是太差,沒有能力將局勢穩定下來,反而引來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通不滿,邊境也是一團糟糕,最後引發社會大亂。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是當時最著名的起義隊伍。



漢光武帝劉秀雖然出自漢景帝長沙定王劉發一脈,但是因為不斷地推恩令。劉秀的父親僅僅就是個縣令。但是劉秀能力過人,最終力挽狂瀾,穩定了局勢,成就了一番霸業,延續了漢朝的統治,但是他沒有定都長安,而是選擇了洛陽為首都。所以歷史上被稱為東漢。


科壇春秋精選


實際上,不是隻有漢朝延續兩朝,晉朝和宋朝也是延續兩朝,分別是西晉東晉和北宋南宋。

西漢到漢成帝時,朝政已出現非常混亂的局面,王氏外戚集團獨攬朝政大權,太后王政君成為王氏集團的靠山,其侄子王莽連立兩個幼主,王莽已掌控了朝廷大權。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西漢滅亡。

王莽劇照

新莽末年推行的改革觸動了豪強的利益,廣大平民也沒有獲得實惠;加之天災不斷,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而起,爆發了赤眉、綠林、銅馬等農民軍起義,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倒莽。劉秀統帥的起義軍最終勝出,重新建立漢朝,史稱後漢或東漢。

漢朝延續兩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正統意識或觀念問題。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早在王莽立孺子嬰為太子時,那些固守劉氏漢室“正統”觀念的朝臣、劉氏宗室子弟就憤恨不滿,70多位朝臣和地方官吏辭官,他們忠事劉漢,而不屑為王氏朝官。

劉玄劇照

第二,農民起義軍也有正統觀念。綠林赤眉起義軍打出的口號是“劉氏復起,李氏復輔”,這與陳勝吳廣起義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完全不同。換言之,起義軍的目的是為劉氏漢朝重新復起,而不是要另建新朝。所以,農民起義軍大都擁立劉姓宗室子孫,以此做為推翻王莽政權的旗幟和號召。更始元年(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建元“ 更始”,是為更始帝。更始三年(25年) 六月,赤眉軍領袖樊崇立西漢族裔劉盆子為皇帝,建元“建世”,史稱建世帝。

劉秀劇照

第三,劉秀的正統觀念。更始三年(25年)六月,“銅馬帝”劉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邢臺柏鄉縣)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仍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東漢),劉秀為漢光武皇帝,後經過征戰實現了全國統一。

所以說,正統觀念在漢朝延續兩朝中起了支配的作用。

鳴久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有何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探討。


趣話歷史那些事


其實劉秀建立的完全是一個新的朝代,只不過他也姓劉,而且跟西漢皇室還有點血緣。劉秀是漢景帝劉啟的六世孫,也算是劉邦的後人吧。只是隨著後面每一代的遞降,到劉秀這代,已經是平民了。

推薦去看鏟史官的《從大齡剩男到中興之主》。

西漢的對外政策是積極的,一言不合就開打,而東漢則是保守的,劉秀不怎麼願意跟北方開戰,這也影響了他的後世子孫,但有班超這個大神的存在,東漢一朝總體的邊境還是比較安穩的。


紅黑聖西羅


漢帝國能夠延續兩朝,合計存續了400餘年,必然的有他能夠延續下去的原因!而且兩漢都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相比之下東西兩晉,南宋北宋就不是大一統,後邊的雖然還在延續使用前朝的國號,但已經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漢王朝獨享大一統的兩朝呢?



不少答友已經回答的比較詳細了,有漢帝國是強大的帝國的原因,也有漢帝國深入民心的原因,從而人心思漢,最終能讓漢光武帝重新恢復大漢帝國,在這裡不再詳細贅述!



但鄙人有一點需要補充,那就是漢帝國時期重要的望族背景,例如在漢武帝時期,衛青從一個騎奴成長為戰功呵呵的大將軍,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其姐姐衛子夫衛皇后的姻親關係,從而衛家也迅速成長為漢武帝時期的重要的名門望族,事實上正是有衛青和衛子夫的關係,另外一個漢武帝時期的重要軍事將領霍去病,才能最終進入漢武帝的視野,併成就為一世名將,而霍去病因為李敢挑釁自己的舅舅衛青,而殺死了李敢,從這一點來說當時士族對自己的家族的榮耀的看重!



然而衛青死後,太子劉據正是在衛青的幾個兒子的幫助下發動的暴亂,漢武帝也是因為這個將衛青家族屠戮殆盡,然而卻放任依附於衛氏家族崛起的霍氏家族,理論上他們是一個家族,而霍氏家族更是在漢武帝死後把持朝政,史稱霍光亂漢!



而到了西漢末年,著名的竊漢自居的王莽,更是出身於名門望族長安王氏家族,而漢光武帝劉秀更不用說也是漢室宗親的大家族下的優秀一員!但三國時期曹操、司馬懿等都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兩漢兩晉的整個官僚階層都是名門望族把持的,捎帶著舉孝廉等新鮮血液的注入,形成了由名門望族把持的天下的格局!



也就是說漢光武帝之所以能夠重新一統漢室江山,在一定意義上處於兩方面,一方面自己的漢室宗親的正統出身,另一方面是漢光武帝與河北(此河北非現在的河北,而是泛指黃河以北的全部區域)的名門望族達成了利益共同體,這些名門望族本來就是西漢時期形成的,如今來了一位漢皇室宗親,聯盟和姻親促成利益共同體,豈有不支持的道理!

另外兩漢兩晉時期名門望族是當時統治階層最主要的人材培養體系,如王莽,他就是在王氏家族的人材培養下的優秀人材,若拋開他篡漢這一點,王莽可以說是王氏家族同輩中的佼佼者,那個時候的名門望族都有自己的家族私塾培養本家子弟的禮儀才學等能力,而這些名門望族出來闖蕩世界與人報名號的時候也總是先報地域和家族,往往能在交往中獲得額外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