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傳統的觀點認為,在孩子不到兩歲、不太會說話之前,並沒有多少自己的想法。

而事實上,從生命的最初幾個月開始,在幼小的嬰兒還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之前,他們就已經能夠體驗到快樂、興奮,也會感受到恐懼、憤怒、悲傷。

所以,幫助孩子認知自己感覺的第一步,絕不是害怕這些情緒情感,而是擁抱和接納這些情緒。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並沒有對錯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悲傷和高興、憤怒和愉快,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情感集合”的一部分。

只有爸爸媽媽幫助孩子理解了自己的感受,孩子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這些感受。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必須“永遠保持快樂”。

有過艱難的經歷,掌握到一定的經驗,懂得應對悲傷,有力量有韌性,最終會帶給孩子滿足感和幸福感,擁有快樂的人生。

爸爸媽媽可以做什麼?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1、讓寶寶知道:我的表達很重要

寶寶剛出生幾個月,就已經能用聲音、面部表情、手勢等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了。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敏感地回應寶寶,這會讓寶寶覺得:

我的感受是被認可的,是重要的!

比如,9個月的寶寶因為媽媽要去上班,傷心地哭起來。外婆一直把寶寶抱在懷裡安慰,還帶著寶寶去窗口看媽媽,給媽媽揮手……

雖然寶寶很可能還在哭,並不會立刻停止,可是,允許孩子哭,正是允許孩子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外婆的做法,也能讓寶寶感受到:“外婆明白我的傷心,外婆理解我”。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2、給情緒命名,幫助孩子應對各種情感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憤怒、悲傷、沮喪、失望等情緒,太沉重了,很可能完全招架不住。

而給這些情緒“命名”,是幫助孩子“認識”這些情緒的第一步。

一旦孩子明白,自己現在很“傷心”,很“生氣”、很“委屈”,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才知道自己有這些感覺很“正常”,心裡才會覺得安全。安全感充裕,才更有利於孩子慢慢安靜下來。

識別和命名感受,是學習以健康、可接受的方式管理感受的第一步。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3、不要害怕各種情緒

人總有各種情緒,這不是問題,問題只在於,我們在這種情緒下,會做出正確還是不正確的行為。

比如,孩子不喜歡分享,因為把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了,感到很“難過”,只要孩子並沒有因為自己難過就欺負小朋友,那這樣的“難過”完全值得爸爸媽媽傾聽一下;

當爸爸媽媽詢問孩子的感受,並且能承認孩子的感受——“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的時候,孩子能深刻地感受到:爸爸媽媽理解我。

在這樣親密的親子關係的基礎上,爸爸媽媽給孩子立規矩、提建議的時候,孩子才更重視,也遵守得心甘情願。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4、儘量不迴避負面感受,同時說出孩子的感受。

迴避不好的感受,這確實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我們想快點讓不愉快的感覺過去。

比如,耐心處理孩子的情緒,可能需要你一個小時的時間,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她買個冰淇淋什麼的,可能十分鐘孩子就不哭了。

可是,情緒不會消失,它總是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表達的。

如果迴避了感受,孩子暫時不哭了,但是孩子也錯過了一個“練習處理情緒”的機會。

當孩子的感情被“省略,沒法表達時,很可能內化成孩子內心的沮喪和焦慮。

相反,承認孩子強烈的感情,是幫孩子打開了學習如何應對這些感受的大門。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5、教授孩子處理情緒和情感的工具

其實,不論孩子有什麼有的負面情緒,只要能爸爸媽媽能冷靜地好好想想辦法,基本都能解決。

問題就在於:太難冷靜了,孩子的情緒太容易引發我們大人的情緒反應了。

這就是爸爸媽媽常說的:

道理我都懂,但脾氣一來啥道理都沒用!

情感初體驗:積極、樂觀、堅韌、抗挫……從寶寶出生開始培養

孩子一哭、一吵、一鬧……家長難免會急促地想辦法“打住”、“止哭”,期望孩子瞬間好起來,卻常常因此錯失了幫助孩子學會應對情緒的技能。

如果面對孩子的“哭、鬧、吵”,能淡定一點兒,反而把這個瞬間,當成受教育的時刻,幫助孩子學會命名和管理情緒,體驗積極和消極,告訴孩子:

充實、豐富的生活意味著體驗起起落落。正是這些起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深度和色彩。

我們肯定希望孩子長大後,能遇事樂觀,堅韌積極;而不是太過脆弱、經不起挫折。

那麼,與其故意給孩子“吃點苦”,不如從小讓孩子有機會,多練習一些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