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拿到心滿意足的offer?

如何拿到心滿意足的offer?

文:陳澄澄

圖:unsplash

人生最不可能的,就是重新再來。

說實話,關於找工作我也不想重新再來。

回想起過去的三個月,猶如坐了一次過山車—— 每個月都會深刻地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我才發現,人原來這樣慢慢成長起來的。

我慢慢發現,每個關於成長的問題都不能忽視,因為我不想它成為人生中的一段遺憾,也不想有一天它滾著雪球來見我。

關於找工作,我昨天說了三條理由,今天給你們三條建議,推薦三本書。

01

構建自己的信息系統

沒有行業概念的時候,最好看遍各種招聘,做梳理,篩選分類,構建自己精準的信息系統。

這個階段你是可以海投簡歷的,要爭取和人交流的機會。

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相信精選的鬼話,這個階段你不適合。

只有你對行業有了概念,看清了一張圖,加以分析,你才能更有方向。

我說過,簡歷不只是應聘的工具,也是自我覆盤的機會。

海投的前提不是你做一份簡歷然後而四處投遞,而是經過分析後做不同的簡歷,這項工作有助於你梳理不同的自己。

找工作其實也是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而成長是建立在你越來越瞭解自己上的。

02

要明白麵試是雙向的

海投簡歷這個動作發生在我畢業那年。那年我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我進了我非常想進的行業,並沒有受專業的限制而阻擋了我的人生選擇。

那時候我想證明一個問題,我可以隨時搖擺我的船帆,往我想去的地方去。

而因為這個選擇,才有後來裸辭的勇氣和一系列的工作體驗。

裸辭三個月,我面試了大概是15家公司。

在那15家公司面試過程中,我最大的感觸是自己變自信了,腦子裡突然多了一個非常好的概念:面試是雙向的,沒必要把自己壓的卑微。

正是因為這種思維模式,讓我在面試中會很從容,從而可以打開心扉來傾聽HR的建議,讓我重新認識自己。

那些HR教會我很多東西,刷新過我的價值觀,具體可以看下期。

03

可以去體驗工作

我們的一生都是在體驗生命,而在找工作中,很多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原因就是花足夠的心思去提升自己對自己及行業的認知。

提升認知最直接的方式,是體驗。

之前我對影視行業抱著一種濃烈的好奇心,但有認識影視行業的朋友都總愛說一句,他們是民工。

我面試的時候,恰好面了一家剛剛成立的影視工作室,當時我面試後就覺得很有趣,很適合大學的時候來實習翫玩,但我已經過了那種玩玩的年紀了,所以我是在內心打了一個叉號。

不過當時有一個拍攝體驗,我思考了一下就答應去了。

那段時間我其實心裡很浮躁,覺得自己不能再做一些沒錢又辛苦的工作,但還是終究敵不過好奇心,也不想自己一直懷著一種若即若離的心態,便給了自己一個體驗的機會。

那三天的體驗讓我認識了一個服裝師,她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做事的人。

同時,我也開始認識到一個品牌的平面拍攝背後的策劃工作有多麼繁瑣。

那時候,我說不出原因的覺得這個行業暫時不是我要發展的方向,至少現在 不是我想涉及的,一我是張白紙,二我想到更有規模的企業,三是圈子的問題。

有些東西你不體驗,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

它浪費時間,但它在你整個人生中,給了你篩選的標準,就已經夠有意義了。

如何拿到心滿意足的offer?

每個人的個人經歷只能帶給一小部分人啟發,不能涵蓋這個世界上的真理。

我能提供的方法論也只是侷限,我也還在成長中,在職場中慢慢摸索和提升認知中,但還是希望大家能從中學習到一些思維。

為正在找工作的大家推薦三本書:

《這才是我要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著想要的生活和工作,可大部分是想想,然後抱怨而已。這本書裡提供了一個模型(快樂-金錢-心流),分享了巴菲特的“5個人生目標法”,還有職業選擇方向、十條建議,大家可以學習。

《轉行》

傳統的職業規劃是做各種測評,然後再找幾個有可能的方向去實踐,但這本書的作者觀點是先行動再調整。這與我找工作的時候不謀而合。理論測評不一定能夠定義我們,而年輕的我們也不一定能瞭解哪些測評標籤背後的涵義,實踐後的結果往往是能夠給你衝擊最大的。

《遠見》

20歲、30歲、40歲這些階段的生涯解讀是不同的,因為不同年齡層揹負著不同的責任,也面對著不同的時代變化。這是一本職業生涯規劃書籍,介紹了三個階段的職業生涯和每個極端的突破點和方向。

-END-

陳澄澄,理工女,擅長邏輯梳理和總結分析。專注成長覆盤的95後,人生效率和生活品質的探索者。讓我走過的路,寫過的文,化為你成長的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