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挑擔的村民氣喘吁吁,但也笑臉盈盈。

by:陳雯敏

唐代李紳有詩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首《憫農》我從小學就會背了,它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場景,道出了生活的艱辛。

可今日,我卻想改一改這“粒粒”。我的家鄉是北迴歸線穿過的嶺南地區,氣候溫熱溼潤,稻子一年兩熟。但奇怪的是,我們村不種稻,一畝稻田都沒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別的致富之道——江口荔枝。

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要是你問我夏天是什麼味?我會說:“夏天是荔枝味的。”荔枝的肉質爽脆清甜有蜜香,甜而不膩的荔枝味,是我最熟悉的夏天;要是你問我夏天是什麼顏色?我會說:“夏天是嬌嫩的粉紅、跳動的火紅。”

江口荔枝的外殼鮮紅,掛在樹上猶如一把把跳動的火焰。但當你剝開外殼,發現內殼的顏色猶如少女羞紅的臉頰,粉嫩光滑。

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藤縣江口荔原產廣西藤縣太平鎮江口村,俗稱江口荔枝。根據《藤縣誌》記載:“江口荔枝產於太平鎮江口村。有二百多年栽種歷史,為廣西優稀品種。”1986年出版的《廣西荔枝志》根據江口荔枝獨有的品種特性將其取名為江口荔,書中記載:“200多年前江口村一婦女去廣東探親,帶回一株荔枝苗種植,因其果實品質優良,從此就傳下來。”

藤縣江口荔為晚熟型荔枝品種,成熟期在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該品種主要特點為:果實大小均勻,果皮鮮紅美觀,肉質爽脆清甜有蜜香,核小肉厚,種子多退化成醮核。

藤縣江口荔優良的品質與原產地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一是緯度上的優勢,原產地基本屬荔枝生產的北限,再往北基本無商品性荔枝生產,這也是藤縣江口荔特晚熟的原因之一;二是眾多的河流水面形成特殊的小氣候環境,不但降低了冬季霜凍對荔枝的危害,而且有利於荔枝品質的提升;三是種植地多為河流沖積土,肥沃的土壤造就出別處無可取代的品質。

質優所以價高,稀有所以珍貴。特殊的地理環境優勢造就了我們村荔枝的獨特性。因而,只要出了這個村子,即便是同一個品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實也大相徑庭。

也正是由於它的寶貴,村裡的糾紛不斷。小到親兄弟間的爭吵,比如在我家,父親這代四兄弟的地都是從祖父那裡分下來的。從結婚成家開始,就會先分一小部分。但是由於時間先後問題,分到的地段不同,面積大小和果樹多少也有些許差異,因此各種大小爭吵不斷。

記得吵得最嚴重的一次:一零年的小年夜,叔叔喝醉酒趁著天黑拔掉了伯伯地裡剛種半年開始長根的小樹苗。依稀記得那一年,每個人的心中都似有一團火在燒著,濃濃的陰霾也籠罩著這個大家庭。

我時常不理解地問父母為什麼,但是父母總會說都是為了我哥哥以後著想,即使哥哥們一點都不在意。

因為這小小的荔枝,村裡這些年也發生過大新聞。在村尾有一塊最大的荔枝園,大約3畝地,是屬於公家的土地,在十多年前承包給了陳某經營。但是他被這點小小的利益矇蔽了心智,合同期已到,荔枝園卻收不回來了。

在爭執對峙中,眼看著幾千斤荔枝即將爛在樹上,村民們於心不忍便想齊心協力先採摘下來。卻沒想到陳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請來了公安大隊,以治安為由將村子圍了起來。百來名協警穿戴整齊持械將村子唯一出口堵了起來,上演了一場警察智鬥“暴民”的好戲。而這場好戲,不知今年能否落幕。

2005年以前,村裡還沒修水泥路,一條泥濘的小路彎彎曲曲,從村尾到村頭,最後通往鎮中心。我記得在那些炎熱的童年暑假,守荔枝就成了孩子們的一項重大任務。

從七月初始,只要今年荔枝結了較多果實的人家,就會忙碌著將自家荔枝樹用籬笆圍起來,並尋找一個便於查看的位置搭建守夜的帳子。兩條長板凳上架著兩張木板就是床,一塊彩色膠皮將三面圍起來,條件好一點的還會掛上一頂蚊帳。

白天,大人們都要幹活,我就會跟著哥哥姐姐們帶上暑期作業躲在帳子裡。手握一把蒲扇趕走夏日的炎熱,遠處嘰喳吵鬧的知了也不能擾亂心中的歡喜。偶爾在樹下晃悠捉捉荔枝蟲,到河邊走走驅趕暑氣,數著日頭等荔枝一點點被豔陽熬紅。夜裡便換成大人,有時我也會纏著父母一起守夜,看看夏夜璀璨的星空,聽聽草叢裡的蟲鳴蛙叫,吹著涼風,點著蚊香喂蚊子。

但即使有人守著,也不能完全避免被偷。如果是被嘴饞的人偷偷摘掉幾顆,大人們都會心疼得直嘆氣;要是不小心被人偷走了幾斤,那內心就會如刀割般滴血。因為在那個年代,每年就看這麼幾斤荔枝掙錢了。多幾斤和少幾斤,家裡的境況就會很不一樣。

依稀記得有一年,哥哥姐姐們終於坐不住了,便撇下還沒上小學的我獨自堅守“陣地”。但是也不巧,偏偏他們離開一會兒,就有小偷找上門來了。起初我只是在蟬鳴蟲叫聲中聽見細微是窸窸窣窣的聲音,但烈日的炙烤束縛了我的雙腿,便沒在意。後來,折枝的聲音越來越清晰,待我找到罪魁禍首時,他們便抱著“贓物”逃之夭夭了。留下孤獨幼小的我挨哥哥狠狠地敲了幾下後腦勺,現在想起還隱隱作痛。

“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在那個道路不通的年代,只要荔枝一熟,就會有許多人慕名而來。這時的整個村子,都籠罩著一層豐收的喜悅。一天到晚,都能聽見樹林裡摘荔枝的動靜。一筐筐鮮紅的荔枝壓彎了扁擔,在肩膀搖晃著。挑擔的村民氣喘吁吁,但也笑臉盈盈。

現在每每在市面上看到荔枝,那些帳子裡打牌、寫作業,荔枝樹下嬉戲打鬧的童年時光,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歷經多年,最初的泥濘小道現在已變成平坦寬敞的水泥大道,我也從家門口的小學到外省的大學一步步跨出了村子,跨出了童年的荔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不守荔枝了。致富的渠道多了,就不再只守著荔枝過日子了。年輕的一代都開始外出工作,留在村裡務農的人更少了。幾層的小平樓在原來蔥蔥郁郁的荔枝樹林裡拔地而起。

雖然留在村子的時間少了,但是剪枝、噴藥、施肥也一步不落;雖然荔枝樹少了,但是可喜的是,荔枝的質量更優了,生產也更專業化。

如果你像以往一樣,在荔枝成熟的季節踏進村子,依然能看到豔紅的荔枝掛滿綠油油的枝,甚至能明顯感覺到果實結得更多、更好。剝一顆嚐嚐,依舊是肉嫩核小的江口荔枝,甚至口感更佳。不同的是,現在村子已經變成了“江口荔枝產業基地”。

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五更晨起,一整夜的露水將荔枝餵飽,這時候的含水量更高,肉質也更甜美。扒拉一下樹枝,露水就如雨而下。大家分工合作,趁著露水在荔枝最新鮮的時期採摘下來。

矮樹隨便站著就可以摘到,長得高的要揹著簍子爬上樹頂,側邊夠不著的還要扛來梯子幫忙。

把荔枝從樹上摘下來後,還要在樹下經過初步折枝減輕重量才會運回室內進行裝箱。箱子一般為十斤裝,每一箱都會精細裝箱,品相不好的果實都會被挑揀出來,精密稱重,絕不缺斤少兩。裝好之後放在空調房冷藏保鮮等買家來取,或者直接發貨。雖然步驟比以前繁瑣,但卻有條不紊,量化生產。

所以江口荔枝的名聲更好,聲名遠揚。

現在,再也沒有人會頂著夏季中午的烈日來摘荔枝,而買家也是在荔枝成熟之前就下好訂單,如果晚了,那可能就買不到了。大多數的買家也不同以往,僅僅是買回家自己吃,而是一箱箱拿去送禮的,所以禮盒箱子就必不可少了。

至於發貨,一般買家會直接開車來裝。路途遙遠的,可以包車送過去;更遠的,就只能順豐生鮮空運了。所以即使是遠嫁的姑姑姐姐,也不用為了吃荔枝而跋山涉水掐準時機回家。

如今的我也已經不能每年都回家摘荔枝,但我更懷念那荔枝園子裡的童年。

(返鄉導師汪成法,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荔枝,壓彎了扁擔|陳雯敏返鄉畫像

我是陳雯敏,安徽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生。因為家鄉風情與安徽大不相同,所以參與《返鄉畫像》讓我重新想起了童年的生活,並且發現這麼些年來家鄉的變化。

我與《返鄉畫像》

張新穎、梁鴻、白巖松、梁永安、孫良好、薛晉文、張欣、汪成法、趙普光、譚旭東、趙建國、嚴英秀、劉海明、陳曉蘭、曾英、唐雲、徐兆壽、胡智鋒、辜也平、楊位儉、劉廣遠、呂玉銘、龐秀慧、晉超、張德明、金進、黎筠、武少輝、陳離、葉淑媛等與李輝共同成為《返鄉畫像》首批“返鄉導師”!正在帶領首批近30所院校學生,共同推動青年知識分子鄉土報告……

文|陳雯敏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