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該有的溝通方式有哪些,正確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月下讀書匯


家庭教育中不該有的溝通方式1,打孩子,2,罵孩子,3,對比眼中“別人家的孩子”,4,忽視孩子的問題,冷處理。

正確的溝通方式,1,引導溝通,2,瞭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3,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建立良好的表達溝通方式!


幼兒時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孩子在家這麼久,該讓孩子做點什麼?教育孩子時,有啥需要知道的?

01

自己事自己做的習慣

獨立自主的孩子,走到哪兒都是沒有問題的。

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散發出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於別人。

要不斷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這樣,當有一天父母應該放手,不會過於擔心,孩子也不會充滿恐懼。

02

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許多成年人有“拖延症”,事情要到最後關頭才匆匆忙忙去做,那是缺少了“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今日事今日畢”的意識。這樣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從而養成從容的心態。

03

參與家務的習慣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活都不能做。

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務活,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他明白他是家庭中的一員,有義務幫家裡分擔一些事情。

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對孩子成年後建立新的家庭也大有好處。

04

閱讀的習慣

一定要讓孩子大量閱讀,閱讀真的很重要!

不用限定孩子必須看經典名著,先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只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能夠靜下心來看書就可以了。

同時,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我們可以經常陪孩子讀書。

一個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潛力無窮!

05

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生活有規律是身體健康的因素之一。

晨昏顛倒,吃飯時間不固定,要玩就玩個通宵,這些也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幾點做作業,幾點閱讀,幾點睡覺。

在規律生活下長大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會自發地制定計劃,而且比較有耐力。

06

傾聽別人的習慣

父母首先要做到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傾聽孩子說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父母傾聽了孩子說話,也要告訴孩子耐心傾聽別人說話,理解別人。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

懂得傾聽別人、樂於助人的孩子,長大後在人際交往方面,會有超高的人氣,會擁有更多人脈。

07

自省的習慣

每個人都需要自省。通過自省,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改進,就會不斷進步,日臻完善。

告訴孩子,犯錯不要緊,但是不要重複犯錯。

要求孩子有錯必改的關鍵是培養孩子自省的習慣,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08

敢於懷疑的習慣

世上沒有十拿九穩的成功之路,動態的人生總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各種因素往往變幻莫測,難以捉摸。

所以,要想成功就非得有敢於嘗試的勇氣不可。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冒險精神是最罕見的資源。

09

控制情緒的習慣

不要以為孩子小,想哭就應該哭,想笑就應該笑,想發脾氣就發脾氣,其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生的事。

孩子的情緒要有宣洩的空間,也要有調節控制的習慣。

10

自學預習的習慣

提前預習,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11

獨立做作業的習慣

有些家長惟恐孩子學習落後,就搞起了“全程監控”。每天不但看著孩子寫作業,而且在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馬上“掰開了,揉碎了”地教,這樣下來,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一直領先,但是獨立學習能力卻沒有得到提到。

12

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

讓孩子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複習一下。既可以加深印象,也更利於形成體系。

13

運動的習慣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運動。只有多運動,才有可能少生病。學習或者其他事情,都不應該成為阻擋孩子運動的因素。

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運動、散步、郊遊,這不僅是為了孩子健康,更是為了孩子開闊視野,把握與人交流的好時機,這對孩子一生都有巨大的影響。

14

節約的習慣

每個人的節儉不僅僅顯示了個人的道德觀與生活能力,也與整個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一個人從小就應該培養節約的習慣。

節約每一分錢的實質是節約資源,並從中體驗人類的高尚情感與博大智慧。不浪費是美德須提倡,該花的錢就花,不該亂花的要控制。

15

按計劃做事的習慣

成功的事業離不開周密的設計與不懈的奮鬥,我們都鼓勵孩子走向成功,卻又寬容孩子的心血來潮和胡思亂想。

如果,我們耐心地與孩子講述他的計劃,並使計劃趨於可行,那麼,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來了。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譬如每天臨睡之前,將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東西擺放整齊,就是兒童做事有計劃的必要訓練之一。


愛閱旅行


一.不該有的溝通方式

1. 被情緒控制,不講事理

包括溝通過程被父母的情緒控制,也包括被孩子的情緒所主導。

前者比如說,一看到孩子做不對,父親或母親就氣不打一處來大吼一通,或者說兩次不聽,父/母就情緒失控,吼一通孩子被嚇哭了,甚至暴揍一頓;這時候另一方來介入,把孩子帶走,趕緊去哄;或者加大情緒強度支持另一個家長,孩子被嚇壞了,趕緊認錯,這事停息下來。

後者比如說,父母提出要求,或者指出問題,試圖對孩子提出行為或者規則要求,孩子就打滾、哭鬧,父母心軟或者無法處理只好偃旗息鼓,任由孩子去,無盡滿足孩子的要去或者不斷妥協於孩子的壞習慣。

剛開始是要溝通的,後來就被情緒牽著走了,就往往喪失了講明事理的機會。大人吼半天,“你知道自己錯了沒有”,孩子也迫於高壓說“我錯了”,但其實父母並沒有清晰準確地傳達,而孩子也並不真的知道。

當年我有一個小案主,九歲,離異跟著父親,他跟父親之間典型的就是要麼被父親暴揍,要麼就是他控制了局面,一旦要東西不給就爬窗戶要挾要跳樓。我的幫助無效,父親無法改變,迄今8年過去了,孩子有很大的問題,逼迫父親舉債高消費。

2. 講道理過度,不讓孩子說話,不懂共情

有的家長也很會講道理的,每天大道理不斷,陶醉於要打造自己的一部“家訓”中。

這在微信公號文章中很常見的,比如曾經的那個“父親說”。其實,那些抽象的道理是講來給我們這些大人聽的,所以你會看到在大人的朋友圈中傳。您猜孩子愛傳播這些嗎?

孩子當然多數是天性向善的,只是,這樣一味單向的傳輸與嘮叨,不是通過啟發讓孩子自己去感悟,大人沉醉於“教育”的權威感、自我正確感,不僅不能讓孩子如我們想象的吸收道理,而且長期破壞親子關係。這就像中學班上班主任也會跟他們講大道理一樣,有時候他們真的心裡是在冷冷的看你,好似笑話。

不懂共情就是不懂得體會孩子的感受。常見的,孩子摔跤了,哇哇大哭。家長走上去,要麼是“男孩子要勇敢,這麼點事,哭什麼呢?”,要麼是“誰把你弄摔的啊?自己摔的,那有什麼理由哭啊?這次要總結什麼教訓啊,下次要怎樣注意啊”……說那麼多,可就是不會問一句“摔跤了啊,是不是很疼,來我看看啊”。如果將兩部分結合起來顯然是更合適的。


二.正確的溝通方式

1. 平等溝通,相互傾聽

溝通重在溝平渠通,你聽我說,我也聽你說。

家長要放下架子,深層反思我們的自以為正確,避免一言堂,要傾聽孩子怎麼說。如果你高高在上,他那頭就低了,信息就通不到你這裡。

孩子不覺得被尊重,久了就抗拒你的引導和幫助了,抵抗你的“好心”了。

2. 情理兼顧

如前所述很多家庭溝通中容易起來情緒,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了,忘記了好好講道理。也要避免溝通過度理性化。所以重要的是既要講明道理,又通過承認、接納對方的情緒來理順情緒。

其中,講道理的最好的方式是引導式樣,通過提問題促進孩子自己的思考來得出道理,而不是我們長篇大論式。

另外,溝通要用孩子懂的語言來講。

舉例一個有點極端的例子。比如我見過一個數學拿過大獎的父親給5歲的孩子輔導數學作業,怎麼都搞不好,觀察了一下,因為父親都是好抽象的語言,他覺得好簡單的題目,自己的孩子應該懂的啊,應該聰明的啊,怎麼那麼笨蛋?他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18-3,要說成你又18個蘋果,媽媽吃了3顆,你還剩幾顆孩子才能理解。他想不到要“蘋果”,有沒有蘋果那個單位邏輯上完全是一樣的啊?這其實就是沒有用孩子的語言去溝通。


幸福trytry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更應該是孩子的最好的朋友,也該是孩子碰到問題時想起的第一個朋友。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卻活生生的過成了冰火兩重天,都拜“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和實踐所賜。所以我覺得待孩子應該亦師亦友,有效溝通。

1.傾聽。遇事不要著急下定論,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很多父母遇到問題總是主觀的揣測孩子的想法,沒有耐心傾聽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從不關心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只是主觀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並幫其“解決”,甚至打罵孩子。易曲解,冤枉孩子,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導致溝通障礙。慢慢的孩子就不會再跟你有任何的交流溝通。



2.好好跟孩子說話,多鼓勵,少打擊。多鼓勵鼓勵孩子,不要打擊謾罵孩子。有數據表明在打擊謾罵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相對自卑,沒主見,沒有大成就。多鼓勵的孩子的潛能可以被很好的開發。


3.陪伴孩子戰勝困難。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會跟你一起扛。只要大家擰成一股繩,團結協作,沒有過不去的坎,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和毅力。


佐與凡


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只有一個標準,即是否是基於情感聯結的溝通。

很多父母以教育為名打罵孩子,其實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而已,這樣的“溝通”只會讓親子間的情感斷裂更嚴重,要麼讓孩子恨,要麼讓孩子怕。

還有的父母過度溺愛孩子,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完全沒有邊界。事實上,被過渡溺愛的孩子也不會真的快樂。這樣的溝通方式根本無法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

基於情感聯結的溝通,能夠讓父母保持覺察,時刻注意滿足某個孩子在某個時刻的需要。他們能夠真正看到,在孩子的行為問題背後,真正藏著什麼樣的潛臺詞。

只有父母轉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停止自己基於恐懼管教,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

如果你斷定,現在的情況糟糕至極,那麼,你據此作出的機械反應,只會更加傷害親子關係,而不是重新建立聯結。


壹父母


謝謝邀請,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我自己要反省。哈哈。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會感覺很後悔,盡力控制自己不對孩子發脾氣,但是當遇到事時又會發脾氣。想想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情緒的,難勉也有控制不了的時候。關鍵要自己能認識到這點,逐步改善。



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不該有的溝通方式是辱罵孩子,對孩子動粗。很多家長都知道這種方式是不對的,但是有時會控制不了,這些跟自己的原生態家庭,以及生長環境其實都是有影響的。父母要有這種能意識到自己與孩子溝通方式不對,想要改變這種狀態的心,否則會惡性循環,對家庭,對孩子都是不好的。



希望我們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逐漸讓孩子與自己能夠好好溝通下去


家有小學娃


家庭教育在溝通中,伴隨著親子關係的形成和建立,會生髮出不同程度的情感。 情感分為三種:

一是因厭惡、牴觸、反對等態度而產生的消極情感。



二是因壓迫、猜疑、刁難、背叛、憎恨等行為而形成的離心情感。


三是因依賴、理解、支持、幫助、感激等行為而形成的融合情感。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該有的溝通方式有以下幾種:

1 權威者、命令者的居高臨下式溝通

2 甩手掌櫃,負責給錢式溝通

3 父母教育理念不一致,相互打架式溝通

4 只問成績,不提供心理安慰、理論和實際支持的溝通

5 情緒差異化式的溝通,情緒波動大,心情好時一種良性溝通,心情不好時另一種暴風式溝通

6 不善於解讀、詮釋孩子的內心,溝通對孩子緩解情緒無營養、無幫助。

7 溝通沒有足夠的寬容、耐心

8 家庭狀況出現問題,殃及孩子

正確的溝通方式是:

1 親子關係和諧式溝通

2 尊重、理解型溝通

3 關心型溝通

4 平等而又不對等式溝通(有一定家長權威,把握大方向)

5 主導和主動式溝通(有理論支持和實際作用)

6 讚美和欣賞式溝通

7 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溝通

8 美滿、幸福家庭溫馨氣場式溝通

總之,家庭教育的正確溝通方式,有助於保障教育染上積極的情感,幫助孩子健康、向上的發展成長。


歡樂頌4793


父母最忌的是:惡語相加,粗口傷人!由其針對孩子的不足,貶低,謾罵,出口不遜!

“什麼你是笨豬了,狗熊了,啥也不是,狗屁分子了”!鞋拔子臉,沒個人樣了!“人家某某孩子,怎麼怎麼歷害了!在看看你那德性了”!


越罵越氣,越氣越不如意!甚至棍棒相加!自己的父母都瞧不起自己的孩子,你讓他(她)自信從哪來!

這種方法不但教育不好孩子,還會適得其反,破罐子破摔,心理不服,產生逆反心理,心理陰影面積極厚,甚至離家出走。

對孩子過錯,該嚴厲嚴厲,但也不能一味的打擊!你自己髒話連篇,說不到點子上,讓孩子怎麼心服口服。好好溝通,該鼓勵鼓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的有理,聽著舒服,才能心服口服!

愛的力量最偉大!哪怕過錯在大,也要用愛去感化!否則孩子不服也白搭!讓孩子充滿自信,對前途報有希望而不是無望!

掌握孩子各方面的優缺點,耐心引導,不能超之過急,拔苗助長,方法不對,絕對是幫倒忙!


聞紅陽


是啊,這是現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問題,包括我,我的家庭也是這樣。我大兒子十歲了,做事磨合、拖拉,他的要求沒達到,馬上頭一低,背一駝,臉扭成一駝,眼淚刷一下就來了,嗚嗚的跑到他房間去了,每次看到他這個樣子,我的火就噌噌往上躥,止都止不住,真想把他拉過來狠狠的揍一遍。


但我能打嗎?不能打,越打他越硬,非要跟你置氣不可。每當這個時候,我就讓他去哭一會兒,讓他發洩一會兒,我自己也需要冷靜下,不然我也得瘋。越是這時候我倆就越不能湊一塊兒去,也不能在雙方都在氣頭上時非要跟他講道理,這時候他是聽不進的,他只知道他的要求你沒有滿足他,越說他就越來勁。所以兩個人都安靜會是最好的選擇。
等他氣消了,他就會自己出來了,這時候再來跟他講理,說為什麼不能滿足他要求的原因,他一般都能聽進去,會退而求其次,或者乾脆就不提了。

所以衝動是魔鬼,千萬不要衝動,你想打他的時候在心裡默唸:這是我生的,這是我生的,這是我生的😂😂。都給對方一點冷靜的時間,打了又後悔,還要把自己氣個半死,他也被你在氣頭上打得夠嗆,何必呢!!


LaLa隨語


父母跟孩子溝通最容易產生問題的就是不尊重孩子。事實上,孩子開始學會說話以後,他就已經具備了正常的表達能力,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儘量尊重孩子的意願。

尊重需求是僅次於自我實現需求的高級需求。所以即使孩子再小,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這樣親子間的溝通才能夠順暢與和諧。



但現實中,多數父母都認為孩子太小,往往採用命令式方式來跟孩子溝通,或要求孩子,這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的牴觸心理,從而造成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比如孩子要看電視,而你希望孩子這個時候去做作業,那麼如果你採用命令式的方式,孩子心裡肯定是非常牴觸的。但是這個時候如果告訴孩子,你應該去做作業了,所以你可以選擇現在去做作業或者看十分鐘後馬上去做作業,那麼這種時候,孩子自然而然的會選擇後者,那麼看完十分鐘以後就可以告訴孩子,應該遵守約定去做作業了。這種情況下,孩子心的牴觸心理就會大幅度的減弱,不會造成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

所以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把自己的意願結合在尊重孩子的情況下來實施。這樣的溝通方式就不會造成矛盾和衝突。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該有的溝通方式有哪些,正確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接孩子放學的時候,跟父母在以前聊天,總能聽到許多家長唉聲嘆氣的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你跟他好好的說他也聽不進去。之所以孩子聽不進去,就說明父母在跟孩子們溝通的時候,溝通方式存在著問題。據觀察,母親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溝通方式不當的有如下幾種:

1、訓斥、嘮叨式的溝通

這種方式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只要發現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或者哪點做的不對,上來就劈頭蓋臉的對孩子訓斥,還嘮嘮叨叨個不停。當然,孩子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弱勢群體。大部分孩子在父母訓斥的時候,都是敢怒而不敢言。膽小的孩子採取的方式是:你訓你的,我賣個耳朵給你;而少數逆反強烈的孩子,則會採取頂嘴的方式,這樣溝通的結局往往是不歡而散。

2、強加於人式的溝通

好多父母說是與孩子通過,其實是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讓孩子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這樣溝通的方式,給孩子是被強姦的感覺。孩子都有逆反的心理,你越不讓他那樣做他偏偏要那樣做。父母越強加於孩子,有的孩子雖然當時迫於父母的威力嘴上應承著,但是由於心裡反感,往往收到的只是違諾的結果。

當然,不當的溝通方式還有其他種種,在其他媽媽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有了,在此不在贅述。

父母跟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給題主如下兩點建議:

1、心靈交會式溝通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把孩子拉到對面,父母看著孩子的眼睛(同時也讓孩子也看著自己的眼睛)說話。常言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父母和孩子四眼相對彼此看著對方,可以達到心靈的交會。這樣才能牽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才能認真的傾聽你的說話。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首先要把情緒控制在平靜的狀態下,其次父母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如果父母以一張猙獰的臉對著孩子說話,結果會怎樣不說大家也能猜得到。父母以平靜、溫和、慈祥的表情跟孩子說話,給孩子的是一種溫暖的感覺,這樣無形中就在情感上牽引住了孩子。只有孩子在心裡接受你,你說的話孩子才能聽進去。

2、將心比心式溝通

在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或者孩子犯錯誤以後,父母氣得再狠都不能單刀直入的訓斥或打罵。通過溝通加以教育效果會更好。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好在情緒平靜的時候進行。跟孩子溝通可以採取閒談聊天的方式,跟孩子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情(特殊情況下可以編一個善意的謊言故事)。明著是說自己的事情,實際上是在暗示孩子。孩子是聰明的,在你說自己小時候糟事的時候,孩子表面上聽你說,內心會將心比心的對號入座。這樣對孩子的觸動要比你直接說孩子大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