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丨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孫寶山 教授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孫寶山 教授

編者按: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將於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國武漢舉辦。屆時將有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實修人士以及各大媒體記者齊聚江城,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論壇辦公室將陸續介紹預出席第三屆論壇的嘉賓,望熱愛東方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積極關注。

嘉賓介紹丨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孫寶山 教授

孫寶山教授

一、個人履歷

孫寶山,男,1968年生,遼寧大連人,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尼山聖源書院秘書長。主要從事明清儒學研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習中國文學,在駱玉明等先生的教導下,孫教授形成了堅實的文學素養和哲學思維。

九十年代中後期,又負笈東渡,來到了日本京都大學攻讀文獻文化學碩士學位。池田秀三先生以紮實的學風加以引導,使孫教授打下了經典文獻的功底。

本世紀初期,孫教授來到了北京大學攻讀中國哲學博士學位。陳來先生以開闊的視野加以啟迪,使其步入了學問的殿堂,並堅定地走上了復興中國文化之路。

嘉賓介紹丨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孫寶山 教授

孫寶山教授部分著作

二、學術成果

(一)著作

1.《返古開新——黃宗羲的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中國哲學史選講》,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3.《明清儒學比較研究——黃宗羲與陽明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11月。

4.《中國近現哲學思潮及思想》,中國財富出版社,2014年12月。

(二)重要論文

1.論蔡清的四書學詮釋,《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4期。

2.王陽明的《論語》詮釋,《孔子研究》,2014年第1期。

3.黃宗羲對陽明學的繼承和調整,《中州學刊》,2012年第4期。

4.儒學的繼承與創新-尼山論道(2010)述,《哲學動態》,2011年第2期。

5.論王陽明與陸象山的學術承繼關係,《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1期。

6.黃宗羲與孟子的政治思想辨析,《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嘉賓介紹丨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孫寶山 教授

孫寶山教授發言

三、學術觀點摘錄

中國傳統哲學以修養論為中心,儒、佛、道各家談論道體是為身心修養提供更加堅實的根據。

中國傳統哲學是知行合一之學,不但要知,而且要行,只知不行,其意義就無法彰顯。

王陽明雖然沒有專門的《論語》詮釋著作,但他在《傳習錄》及《文錄》中對《論語》詮釋的方法及內容體現了其鮮明的心學特點。他在詮釋的方法方面主張反之於心、向內求理、統合歸一、諸經互釋,在詮釋的內容方面提出以理釋禮、以理釋知、以樂釋學、以良知釋無知、以去欲存心釋克己。他在詮釋的方法及內容上確立了以心解經的新典範,打破了朱子對《論語》乃至《四書》詮釋的學術壟斷,對明代中後期乃至清代初期的儒學經典詮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王陽明與陸象山的學術承繼關係曲折複雜,“龍場悟道”是陽明經過長期的思索和歷練不自覺地走上了象山的“向內求理”路徑,其後他對長久以來蒙受“禪學”之冤的象山學加以肯定,認為象山繼承了儒學正統,並以替象山辯誣、褒揚象山學為己任,澄清了把“向內求理”等同於“尊德性”的錯誤認識。他對自己的“知行合一說”與象山的“知先行後說”所存在的分歧進行了疏解,認為二者只是在表達形式上有所不同,並不妨礙最終在心體的實質工夫上達成一致,但象山在“致知”“格物”的理解上仍然沿襲了歷來儒者的舊說,這是象山把工夫講得不夠切近、顯得有些粗的地方。

黃宗羲在學問的總體方向上堅持了陽明的“向內求理”路徑,糾正了陽明弟子空想本體的流弊,表現出了強烈的淡化心體、強化工夫的傾向,他承接了陽明的“心即理”的理路,從“理氣合一”的高度強調心、性、情三者的合一,糾正了陽明把“意”等同於“念”而導致的工夫支離的弊病,強調“意”是未發的不動的心體,並把“意”與“良知”“誠意”與“致良知”等同起來,從而將陽明學與蕺山學的宗旨統一了起來。


更多嘉賓: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