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應該找個性格相似的還是性格互補的呢?

今天有一個朋友給我發來微信:他被分手了。問及原因說是性格不合適,還被髮了一張好人牌。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在談戀愛的時候,應該找性格相似的還是互補的呢?
談戀愛,應該找個性格相似的還是性格互補的呢?

萬事皆有因,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

依戀理論提出者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通過在陌生情境中對12個月大的嬰兒和他的父母進行試驗,系統的安排分離和重聚。

觀察統計後,(大約60%)嬰兒會出現如下三種類型:

  • 第一種在父母離開後,嬰兒會心煩意亂,但是當父母迴歸後,嬰兒會主動尋找父母,並且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靜下來,這樣的嬰兒被稱為安全型

  • 第二種嬰兒(僅佔20%甚至更少)在父母離開之後會不安,痛苦,當父母迴歸後,他們也不會輕易平靜下來,會做出和想法矛盾的行為,既想要父母的安慰,又想要懲罰父母,這類嬰兒常常被稱為焦慮-抵抗型

  • 最後一種是迴避型嬰兒,(約佔20%)這類嬰兒的表現是不會因分離而過於痛苦,並且會在重聚時主動迴避與父母的接觸,有時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玩實驗室地板上的物體。

談戀愛,應該找個性格相似的還是性格互補的呢?

而經研究發現,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作用。

  • 安全型的女生會在戀人晚迴歸的時候會不停的打電話,發短信,而在戀人回到身邊的時候就會很平靜。

  • 焦慮抵抗型的女生會在戀人晚迴歸的時候很氣憤,戀人回到家之後心裡很高興卻還是不理不睬,想要冷落對方以示懲罰。

  • 而回避型的女生覺得戀人在與不在一個樣,好像不怎麼在意對方是否離開。

一個人在嬰兒時期和撫養者建立了依戀關係,而長大後的嬰兒在他人身上感受到了那種想、熟悉的感覺,如果想要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就會尋找和撫養者性格相似的戀人;如果厭煩延續小時候的依戀關係,就會尋找和撫養者性格不相符的戀人。

所以戀人之間的性格相符或者不符都會成為我們更愛彼此的理由,至於爭吵,這是在所難免的。

而許多時候男女爭吵的原因並不是性格的原因,而是男女思維的原因,卻讓性格成了替罪羊。 (如果想要知道相愛的兩個人吵架的原因,也可以看歷史文章“ ”)
談戀愛,應該找個性格相似的還是性格互補的呢?

所以,性格相似或者性格互補的戀人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真正有區別的是你們的三觀是否相似或者相同。


好了,答案我已經給出了,以後想要分手不要再說我們性格不同了,而是應該說:“對不起,你是好人,但是我們三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