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與財政部「互懟」!這幾個核心問題大家注意沒?

央行代表和財政部代表撕逼這事很有意思,核心的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央行與財政部“互懟”!這幾個核心問題大家注意沒?

1、央媽為什麼會在此時出面批評財政部呢?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說的宏觀調控政策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因為只有真正配合好,經濟才能穩增長。

然而,央行不遺餘力的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正兒八經去槓桿,金融業都很痛苦,資管新規要求表外迴歸表內,各家銀行都感覺到額度不夠用,補充資本金迫在眉睫,缺口都是數千億級。

但財政部卻仍過得優哉遊哉,不僅不減稅,財政收入還在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不是財政擴張,而是財政緊縮!可見一點都不積極,擔子都壓在央行肩上,央行實在看不下去了!

另外一點就是風險太高了,為什麼反反覆覆強調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呢?就是因為金融系統積累的風險過高,現在壞賬表面上沒有體現出來,但央行肯定是能看得到的。央行希望財政部出錢,把銀行的壞賬窟窿填起來,別等到自動引爆的那天了。

央行有什麼理由要財政部來填補銀行的資本金呢?

因為央媽認為,金融業今時今日的槓桿這麼高,都是被動加起來的,銀行今日有這麼多壞賬,都要怪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亂加槓桿,金融亂象反映的也是實體經濟和整個體制機制的問題,而不是金融機構本身的問題。

既然窟窿是你弄出來的,那你得負責幫我填起來啊,別老讓我央行一個人承擔責任是不是。

這其實就是央行想為放水甩鍋了,你們別再怪我M2總量怎麼這麼高了,那還不是因為國有企業和地方城投公司,仗著背後有地方政府支持,無限的擴張資產,不斷的向銀行貸款嗎?

財政部當然不認,你們銀行放貸款的時候比誰都精明,而且也是自己主動送上門來的,沒有你們金融機構的專業指導,地方政府的人哪裡懂呢,現在要出事了,就把責任都往地方上潑。

依我財政部看呢,需要防範的是另一方面,就是你們以防範金融風險為藉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對不該擔保或救助的隱性債務提供保護,這種做法不利於打破剛性兌付,危害更大。

2、央行和財政部雙方積怨已久,歷史上也有過恩怨。

金融專業人士賀江兵專門寫了文章講述了這段恩怨,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

本來,應該由財政部出資給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然後股改上市,但是,當時的財政部門對注資這兩家國有商業銀行不僅不感興趣,而且,牴觸情緒很大。

時任財政部長對這兩家銀行的高管說,財政注資,你們虧完了怎麼辦?

由於財政部堅持不注資,最後只能由央行和外匯局出資組建中央匯金,注資中行和建行。

但在看到建行和中國成功上市後,財政部有要出資入股工行和農行。

最後中央匯金歸屬到財政部管,等於央行的權利被削去了一小半。

而且財政部可是空手套白狼,一分錢沒出,就把資產拿過來了。

所以才有徐局長口中所噴的,之前的歷次注資,財政並沒有真正掏錢,“特別國債”實際是在央行的幫助下財政發債銀行買、銀行自己為自己注資,沒有真正增強銀行吸收損失的能力。

3、徐局長認為,財政部應該控制地方政府發債規模,地方政府平臺、國企他們對利率不敏感,多高的利率都敢借,效益又差,一旦還不起債了,金融機構的壞賬率上升,就可能引發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財政部是沒有一點認賬的,通篇對於減稅的問題避而不談,因為沒有大幅度減稅是事實,營改增對小微企業稅收不降反增也是事實。

對赤字的解釋更加蒼白無力。很顯然,財政部官員對央行的指手畫腳感到很生氣,認為央行把去槓桿的氣撒在財政部身上,有點邏輯不通,莫名其妙。

“財政資金可不是地方既得利益的唐僧肉,即使你想讓我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但我的錢是投給地方政府搞基建,還是向金融機構注資,也需要慎重研究,”不是你央行說了算。

最後,財政部官員字裡行間的意思是,央行你少來多管閒事了,自己的事都沒幹好,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水平,跟國內外的期望值還有不小的差距呢。

看到這裡,我估計央行都要氣吐血了吧。

在減稅這一點上,也不知道到底是誰說了算,有學者說, 財政部的權利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他僅僅是一個職能部門,履行的是財政的職責而已,財政政策並不是財政部能夠決定的,財科院院長劉尚希在7月份的一個論壇上公開說過,比如赤字率多少,財政部定不了,得由常委會決定,政策要避免部門化,反映的是一個國家行為,不能說“這個政策是這個部門的,那個政策是那個部門的”,有的政策,財政部可以給國務院提意見,但他沒有決定權。

就美國而言,特朗普減稅,不是財政部說了算,是特朗普上臺定的方案。

我們的減稅步伐確實是太慢了!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急需減稅來促進投資和消費,美國的減稅,已經吸引了大批企業去美國投資了。

但同樣是職能部門,央行的權利,以及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難道就比財政部的都要大嗎?還是說,兩者都一樣,只不過央媽更勤快點去槓桿,財政部光顧著收稅了,腰包裡是充實了,但進多出少?而挑起經濟增長的重擔,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任,都落在央行這邊了,最後在老百姓眼裡,還落了個就知道放水,說是救實體經濟,實際上每次錢都流進了房地產,結果吹大了房地產泡沫的罵名,所以這才是央行覺得委屈的地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