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新一線城市第三產業怎麼樣?其實可以很簡單!

一個城市第三產業到底怎麼樣,統計數據能真實的反映第三產業的狀況嗎?個人覺得數據還是會存在一定的遺漏。主要原因是第三產業過於複雜,涉及的公司從業人數都是數量巨大,而統計人員十分有限的,可以說有不少是沒有被統計的,現在我們來看下面一張圖片

想知道新一線城市第三產業怎麼樣?其實可以很簡單!

gdp和第三產業佔比

仔細觀察上圖數字接近的幾個城市,如果你在這幾個城市待過,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不會吧,這幾個城市第三產業竟然如此接近?感覺不是這樣的啊!

有的時候得到的統計數據和人們的觀感相差比較大。那到底該相信哪一個呢?

有時候數據統計無法完全體現事實!

第三產業本身統計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一第二產業畢竟是生產實物,糧食,工業產品統計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數量,重量等等硬性指標都可以測量出來,但是第三產業更多的是服務業,人為人服務,有時候不用到什麼實物,類如教育培訓,是人傳授給別人知識,統計難度遠勝於其他產業!

因為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流動性就更大!工業農業都有固定的場地和較大的投入,工廠一定時間內是不會搬遷的。而第三產業更多的投入是人工,對於固定資產的依賴度不是那麼高,特別是一些人少的小企業,往往頻繁流動,甚至一年內能夠搬遷幾次!類如近年來不少健身房,你辦了一年的卡,結果幾個月不到就不見了!

第三產業的規模龐大,既有規模性的大企業類如各大銀行,更有龐大的個體戶和小微企業!前者比較好統計,發票賬本信息一般都符合統計要求,但是後者就不像前者那麼規範了!例如你去一個小餐館買吃的,可能就沒有票據。

那第三產業的幾大行業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第三產業中最重要的是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設計、研發、培訓、諮詢、會計、物流、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金融,除了大銀行和保險外,更有不少借貸公司,貸款公司,這些是不是存在類似問題?設計,一樣存在,一個美工幫其他公司設計容易統計嗎?培訓的話,可以看看遍地開花的教育培訓機構,類似的情況不一一例舉了!

某些行業主觀感覺可能會比統計更真實!例如餐飲業,一個城市隨便一個公交站,旁邊就有很多餐館,另外一個城市就比較難找了,但是統計數字可能更多的是統計那些連鎖性的大企業,那結論有可能兩個城市餐飲行業規模相差不大!實際上從小吃的發達程度和全國知名度來看,兩者相差甚遠!再比如旅遊業,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個人遊,自助遊確實消費了,但較難統計!統計可能是像一些收門票的地方,根據票證統計!

統計數據你覺得不能說服你,主觀感受每個人又不一樣,不會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城市都呆較長的時間!如果剛好你呆的地方是這個城市繁華中心又或者剛好處在剛剛開發的郊區造成的感受可能與實際情況很不相同。

那有沒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能判斷這個城市第三產業大概水平呢?

我覺得還是有的,那就是公交系統,坐幾趟去往這個城市較遠位置的公交,看看票價,發車的頻率,信息顯示等,一天下來就能有個大概!

想知道新一線城市第三產業怎麼樣?其實可以很簡單!

公交電子站牌

某種意義上來說公交系統的發達程度和第三產業存在較大的關聯!

因為第三產業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服務,那麼意味著流動性就特別大,人需要頻繁的流動,頻繁的和他人交易!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又是最多的,能夠承載這種頻繁流動的工具就是公交系統(包括地鐵),畢竟私家車雖然購買並不困難,但是在大城市停車養護等難題讓不少人即使有車也會選擇公交!

第三產業最發達的北京,公交系統也是最發達的,廣州上海和深圳也是相當發達!

除了公交路數和地鐵數量外,公交系統的發達還要看便利程度!

公交卡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第三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口,發達的城市往往人口聚集程度,造成的結果是商業零售業發達,競爭激烈。很多零售超市為了增加本店的吸引力會主動提供不少公共服務(只要顧客進門了,購買商品的概率就大了很多),類如公交卡充值,電卡充值,很可能是免費的。有些城市雖然有公交卡,但是充值點卻很少,甚至公交站都不提供充值服務!

第三產業發達的城市,第三產業經濟貢獻大,頻繁的流動和交易有利於城市,政府自然有比較大的動力和實力來推動公交系統的建設以及對公交的財政補貼!而第三產業越發達,流動就頻繁,坐的人越多,公交的收益就不會那麼困難!對於一些工業城市來說,大部分人分散在工廠,工人是沒有那麼大的流動需求的,這意味著公交的收益是很難的,票價往往出現分階段的情況,甚至按照站點收費與乘坐的距離沒多大關係,而且發車的頻率不會特別高,一趟車可能要等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