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藥、廉價藥頻遭「降價死」,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

救命藥、廉價藥頻遭“降價死”,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

藥品短缺

有多家媒體近日曝出,乳腺癌“救命藥”的赫賽汀自去年納入醫保之後,在全國多地出現缺貨狀態。不只是這款藥品,以前就出現過多種藥品就有關部門調低指導價後,開始消失,頻繁出現“降價死”現象!

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其實不少媒體都指出了原因,降價後藥品缺乏利潤空間,企業不想生產,藥房不想銷售! 但是很多媒體往往停留在道德層面,有不少媒體有意無意將企業和藥房偏向塑造成以下形象,從而得出的結論是要嚴加監管,道德大旗馬上豎的很高!

救命藥、廉價藥頻遭“降價死”,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

部分媒體塑造的藥企形象

這裡不涉及到道德,如果想道德批判的還是點關閉吧!想冷靜下來耐心聽我嘮叨幾句的請耐心!

為什麼會出現短缺?

其實冷靜下來這種現象並不怪,不淡定是因為發生在比較特殊的領域!這種現象的解釋在我們學生時代的課本上就解釋過了!需求上漲,供不應求,接下來正常情況下該發生什麼我們是清楚的,只是接下來的情況被“沒有發生”!

需求為何會上漲?

因為降價了,就像超市裡面的特價雞蛋會引起老年人排隊搶購一樣!在這裡發生降價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降價,指導價被調低了!另外一種是間接的-----被納入到醫保,其實這個降低的力度更大!指導價下調的幅度畢竟小,但是醫保報銷的幅度可不小,對於患者來說這個降價幅度是巨大的,而降價越厲害,對需求的刺激就越大,上漲就越厲害!

需求上漲,供不應求,但是在供應方面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刺激,定價權的缺失也讓藥企的生產積極性削弱了!另外一方面需求的上漲可能沒有給企業增加利潤,反而進一步壓縮了藥企的利潤!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在於我家的藥企發展現狀,雖然出現了不少高科技的製藥企業,但很大部分企業的角色是來料加工工廠,從國外進口原材料,然後分裝,製片包裝成藥品出售!由於技術實力的缺乏,定價權更多的掌握在國外原材料供應商手上,他們並不會收到價格管制,一旦需求上漲,原材料價格也開始上漲,但是藥企的售價確實被降低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舉個例子你就能明白,前些年鋼鐵需求旺盛,但是各大鋼企被沒有大賺,因為進口鐵礦石瘋狂上漲,真正賺的缽滿盆滿的是必和必拓!

救命藥、廉價藥頻遭“降價死”,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

廉價藥遭遇“降價死”

藥品短缺,供不應求,企業正常的做法就是擴大生產,加快供應,但是需要建立在有足夠利潤的基礎上!因為擴大生產需要資金投入,擴大生產需要採購機器,需要招聘更多的員工, 需要開加班工資讓工人加班生產,這些都是需要錢來支撐,不是完全靠道德能解決的!

有沒有其他因素造成供應減少呢?其實還是有的!藥品特別是西藥實際上很大程度就是化工產品,藥企和化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化工企業對環境並不友好。。。。。。

在現在的這種情況下,企業自然會選擇避開!一種就是假死,東西沒變但是換一種包裝品名,換個“馬甲”,這樣就可以不受價格管控了。雖然實際成分不變,但是換包裝、改劑型、變規格、這些對於生產的改造會額外產生成本,而造新名後需要重新審批等流程又得重新投入,這些都加入成本,藥品變得比原來貴不少。那麼加強審批是不是能抑制住這種現象了?如果原來的降價藥依然沒什麼利潤空間,加強審批和監管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更大,藥企重新配配方,改動部分成分的成本遠大於換個馬甲,成本變大,售價自然變得更高!

另一種選擇更糟糕,企業覺得沒利潤了,真的不生產了或者減產,對於需要藥品的患者更不利,因為短缺真的出現了而不是換馬甲了!短缺一旦出現,那麼黑市和黃牛就會出現!面對黃牛和黑市,消費者該花的錢不會少,反而更多了!坦白講這些錢被藥企掙了要好過被黃牛賺,因為正常情況下,藥企就會用來擴大生產,加大供應,短缺現象消失,然後藥品價格降低,但被黑市黃牛賺了,黃牛是不太可能拿來投資建藥廠的!

如果加強管控的思路真的那麼奏效的話,就不會頻頻出現“降價死”的現象,可能真的要考慮換一種思路去解決!如果管控的思路不適合,那繼續加速加強管控就比較可怕了!因為人們容易陷入到一種怪圈,管控了沒效果,不是管控的原因,是因為管控得還不夠,還不全面!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錯誤反而認為結果的造成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

現在人工成本,材料,用工成本都在上漲,特別是地價,飛速上漲,廉價藥品保持不漲價已經是很好了,再要求降價也許真的困難。到底藥品要漲還是跌,可能更多的應該交給市場,藥品可能更多是需要市場化而不是價格管制!監管部門真正應該管的是淨化市場環境,嚴厲打擊各種不正當競爭,特別是利用行政權力或者其他非市場手段市場壟斷市場來攫取利益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