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不再是「地魔」,回收再利用獲得雙贏!

地膜是除了種子、農藥、化肥後第四大農業生產資料,70年代末被引入中國。地膜的應用為節約用水、提高農作物產量帶來了革命性突破,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曾被譽為“白色革命”。然而,隨著使用量的增加和使用範圍的擴大,農田殘膜汙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殘留地膜在50年內不會分解,地膜殘留量每畝在4公斤以上,就可使農作物減產10%以上。

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總量不足,而且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冬春降水少,春旱發生頻率高、危害大。地膜覆蓋解決了乾旱地區農業生產長期受缺水制約,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擺脫了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據預測,到2024年,我國地膜覆蓋面積將達3.3億畝,使用量超過200萬噸。大規模的使用地膜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在農業提質增效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卻也對土壤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導致“白色革命”衍生出了“白色汙染”這樣的負面產物。一般而言,使用年頭越多,土壤中地膜殘留量越大。局部地區形成了嚴重的殘留汙染,導致了一系列生產和環境問題。

地膜不再是“地魔”,回收再利用獲得雙贏!

2016年,我市農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達到4.5萬噸,其中絕大多數是難以回收,也難以降解的。這些地膜散落於田間地頭,阻斷了作物對土壤中水分、養分的吸收,不僅影響作物的出苗,也對作物後期生長帶來影響。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和1992年版國家標準相比,地膜最低厚度從0.008mm提高到了0.010mm。同時,農業部印發《農膜回收行動方案》的通知,加強農膜汙染治理,提高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膜回收網絡不斷完善,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升,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

農業農村部在2018年工作推進會上,總結交流地膜回收示範縣建設經驗與成效,加強地膜新國家標準宣貫,交流地膜回收利用的好經驗、好做法。會議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田地膜殘留量明顯下降,當季地膜回收處理利用率達到80%以上,全國地膜覆蓋面積基本實現零增長,地膜汙染嚴重地區率先實現負增長。潔普環保智能塑料破碎設備利用動刀刀粒與定刀相互作用,從而在生產時,使物料產生相應的被壓,達到自動喂料功能。在生產過程中,不會出現纏軸、或卡死設備的現象,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並通過篩網控制出料粒度,將物料進行撕碎、剪切、擠壓加工到較小粒度。這些廢舊地膜、塑料回收經粉碎處理後,再進行機器加工,轉眼間就變成了可再次利用的塑料顆粒,成為硬性塑料產品加工的原材料。

地膜不再是“地魔”,回收再利用獲得雙贏!

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有效解決了遺留在田間地頭的廢舊農膜汙染農業環境的問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廢舊農膜回收,加工成塑料顆粒,製成塑料製品可增加收入,不僅提高廢舊農膜資源化利用水平,還有效治理廢舊地膜汙染,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