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一部分人貶低簡化字鼓吹繁體字是「正統」漢字?

千千千里馬


問題不少,我分開來答吧。

一、為啥會有貶低簡化字,鼓吹繁體字是“正統”漢字的現象?中國真正的“正統字”是繁體字嗎?

答:當你使用“貶低”“鼓吹”這類詞的時候,就已經天然站了隊了。既然帶著眼鏡站了隊,那就很難客觀瞭解真相。

為此,我儘量迴避你的措辭,客觀來說這個問題。

廣義的簡化字(簡體字),是針對那個時代的“標準字”來講的,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比標準字筆畫少。沒錯,這樣的簡化字(簡體字)古已有之,甲骨金文簡帛中已經屢見不鮮。寫本時代,它們差異化非常明顯;到了雕版時代,這種情況固然有所改善,但是和計算機時代的這種強大的規範力量來說還是不能比。

狹義的簡化字,當然是指國家頒佈的《簡化字總表》中的字,其中大部分來源於歷代的簡化形式,絕對不是今人憑空捏造的。與這些簡化字對應的,則是繁體字。

那麼問題來了,國家為啥要簡化漢字?因為難寫。

中國當年的識字率實在是太低。國家認為,下一步應該實現拼音化,簡化字只是個過渡工具,筆畫少一些就會好寫好學,為此就有了第二批簡化字(俗稱“二簡字”),但後來卻廢除了,說明好寫不代表好學好用——文字是一套符號系統,必須在簡單和明確之間平衡。太明確就必然不簡單,不好學;而太簡單之後失去了整體的區別度,也會麻煩。

事實上,《簡化字總表》中的不少字,都是通過“草書楷化”的辦法簡化的,為啥?因為古人已經覺得有的字筆畫多、不好寫了,所以就用草書的軌跡寫定為楷書形式,這個方法很早,不稀奇。

前幾天我讀旅巴西的作家的一篇文章,說有個巴西的當地人給他展示張大千的畫作。該作家說落款“張”字是簡化字,因此判定人家是“一眼假”。人家客人的藏品假不假先不說,該作家對草書非常無知是可以確定的,為啥?上圖:

所以,今天一個知名作家尚且對簡化字的來歷如此無知,那一般民眾不止真相,跟著人起鬨自然攔都攔不住。

國外也在簡化。新加坡、日本本來和中國亦步亦趨,而且兩國都有一些地域性非常明顯的簡化字。日本戰後限制了可用漢字字數,並在該範圍內簡化,主要使用了中國曆代簡俗字。新加坡後來索性全盤用中國的方案。

從歷史時間來看,“繁體字”從東漢到民國快兩千年時間一直基本穩定(某些時代、地域偶有調整),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內部系統力量,甚至敬惜字紙的文字崇拜現象和相信繁體字具有某種神秘力量的社會心理。而且,大量典籍早已轉寫為這套系統,對於繼承傳統文化的人,勢必要掌握之。

認為簡化字的應用有問題的人,往往著眼於這樣幾個方面:

(一)與古人、古籍脫節。我的理解是,不要認為認識繁體字就一定能讀懂古書。以日本人為例,他們簡化了不少漢字,按說應該脫離傳統很嚴重吧?但是又被公認為繼承傳統的的典範。為啥呢,他們的大量漢文、日文古典籍都有譯註作品。日本書店裡這種中國典籍的譯註汗牛充棟,往往是繁體字正文+日文(日本簡化字)註釋+(日本簡化字)現代日語翻譯。我國這方面做得不夠好,是因為點校古籍、白話翻譯這種工作,學者評定職稱晉級的時候不算學術成果,自然沒有人願意去搞。

(二)與國外(海外)脫節。其實日本人戰後簡化漢字的時候並沒有考慮你中國人、韓國人是不是接下來跟他們無法用文字溝通,假名和日本簡化字隨日本文化掃蕩全球的時候,你沒有覺得它醜或者不對勁,所以這個問題用不著你考慮。至於中國內部還有個港澳臺地區,得看你經濟是不是強大。當年大陸落後的時候,這些地區的繁體文化一改原來大陸人民對繁體難寫難學的舊印象,成為了先進文化,人們會主動學習靠近之。反過來一樣,簡化字在大陸通行的既成事實,加上經濟文化的發展,自然也能創造新的文化策源力。

(三)自身系統不夠嚴密。有這個情況存在,但是往往擁躉都舉出的是極為極端和特殊的情況,一般不大可能出現。比如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按說討論古文字學的著作自然應該用繁體字吧?但是用簡化字來描述文字學中有些極端抽象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出現表意上的缺陷。

(四)簡化字缺乏示源性。這一條最扯。漢字很早就完成了符號化,小篆時代大部分字都已經是形聲字,只有少量漢字還能標示造字之時的意義,而大部分都經過了訛變和符號化,即記號字。你指望這些字來示源,只能是以訛傳訛,帶壞小朋友和不明真相的群眾。舉個例子,以前有個說法講“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雲無雨,開関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是往井裡走”,可以說是缺乏最起碼的文字學常識、對古籍也非常陌生的人編出來的東西。

二、《說文解字》為什麼用小篆做“標準字”,至今還是“標準字”嗎?

答:古文字學裡面有個概念,叫“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相對。後者又稱“六國文字”,指戰國時代流行於秦國以外東方六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的通行文字。

西土文字即秦系文字,是繼承了兩週文化的嫡系。後來到了秦朝,經過了一定程度的簡化,被秦強制推廣到全國。但實用方面,後來一般也只出現於《說文解字》,或用於碑額等處。

《說文解字》用小篆做“標準字”(其實還有很多“古字”,其實是來源非常複雜的異體字,包括來自東方六國的。後來《汗簡》《古文四聲韻》等書,也有一些字來源差不多),是因為許慎認同這個東西是傳承了古文經學的載體。

後人非常尊重這套系統,以至於清代很多雕版字形,直接用小篆進行隸定,反觀宋元時代的刻本,卻有很多俗字。

最後總結一下。

貶低簡化字,鼓吹繁體字是“正統”漢字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有的人不能接受現實(即既不能接受中國曾經識字率低到嚇人的現實,也不能接受今天簡化字已經為大陸所接受的現實),而且以文化精英自居,但是傳統文化學了個半桶水,也缺乏對傳統文化歷時縱向的、現時橫向的瞭解。

中國真正的“正統字”曾經是繁體字,而且正統的時間非常長。不過在它之前還有很多正統,得看你需要多早的正統。

今天,對於書法家,小篆還是“標準字”。但,很多商業合同上、你家房產證上,正文肯定不能用小篆。然而不少文書上,你用小篆刻章蓋上去,國家一樣還是認可的。


八磚學士


漢字應該是世界各種類型的語言文字中起源歷史最悠久,至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其獨特的造字方法及使用功能,的確是無與倫比的。足以使我們引以為傲,自然地產生起民族的歷史優越感及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對漢字的熟悉丶認識丶精通,就是一門專科文化,在傳統國學中叫"小學",漢字音丶義的研究叫"訓詁″。東漢學者徐慎的《說文解字》,就是有代表性的古文字學的著作。當年大文豪魯迅先生就曾專門師從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學習《說文解字》。拿我們現在的概念說,《說文解字》可相當於一部字典,工具書。但是從其實際的學術價值來說,其使用意義要高得多,不可僅作工具書來對待。此書成於東漢,而採用的是秦統一的"小篆",而不是當時通用的隸書。這個現象說明了《說文解字》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價值。秦篆之前,文字不統一,秦篆之後,歷代都沒斷了文字的改革,但是整體文字體系仍是大一統現象,音丶義沒有大的變化,基本保持著歷史傳承和地域範圍的統一性和穩定性。只是書寫形體的沿革。所以至今《說文解字》的標準化作用仍然存在。它的標準作用是跨時代的,是歷代文字改革的源頭丶母本。每個歷史階段的應用字體蛻變形成固定後,當然就擺脫了古代文字的書寫形體的標準作用。《說文解字》採用秦篆作為統一標準,就避開了歷代文字改革產生的歷史時間跨度中的不統一現象,給後世留下了漢字文化研究的大一統的方便。西方國家的拼音文字根本就不具備漢字的這種跨時代,跨地域的方便效果。古希臘古印度好多古代文明民族的古文字都成了沒有使用活力,甚至很難研究的死文字。越南丶韓國丶朝鮮摒棄漢字的尷尬結果,幾十年就暴露出來了。他們的歷史文獻根本就沒法研究了。

所謂"正統"丶"標準",只能按國家政府在特定歷史階段中的推行辦法去認定。譬如簡化漢字,就是當前中國政府推行使用的統一漢字形體標準。當然仍存在著與繁寫並行的實際情況。也不是某個人和某社會群體以感情或偏見認識,用所謂"貶低"或"鼓吹"言詞所能改變的現實。

漢字,有整體系統的大一統,整合著歷史進程和局部範圍中的變動。始終影響不了它的實用價值和社會作用。

由於漢字在書法藝術上的特定效果作用,除了對錯標準,而在繁丶簡字體上的使用,是不存在原則規定標準的。只是個人的欣賞觀點和習慣,不必產生沒意義的爭議。


真空妙有無量壽


我明友中也有將繁體當很大一回事,好象有有深厚文化似的,了不得,其實酸臭的很,到現在還混的很差,往在沒廳的一室戶,越是如此越以繁體為正宗,常擺顯,其實我瞭解,他也就這點了,越是掌握些特殊東西的人,正常些還好,腦子不正常的話便就會有害人,這種人性格特怪,常自以為是,看不起人,其實自悲的很,一點繁字而已,有如此大的作用嗎?如果你外語很好到是值得佩服些。我曾勸他實際點,用點功家庭上,多想辦法弄點錢,讓老婆孩子幸福些,他卻表示視錢糞土,卻私下拼了勁相信微信上的專家股票群,這種人流毒很深了,怪的很,好話聽不懂,做人也不講信譽,以已為重,總之,文化這東西也不比太迷信,學而用,怎麼用,應大度,慮心守信很重要,苦曰子不可怕,守著一份良心處事,日子會好的,千萬不要點特別特長,就學那肉球太極,變的傻乎乎的了。


dtujk123


凡事都要與時俱進,文字也一樣。一個時代有一種文字交流,遠古的人類進化了語言,因交流的事情很多,早期用堆石系蠅法來記事,由於隨意很強人們很難破譯密碼一樣的符號,延用了幾千年很難流傳又進化了甲骨文,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有了文字才能進行文化交流。能說甲骨文不是正統的文字嗎?秦統一六國規範了文字把大篆,小篆,歸類於秦隸更簡便了。此時的文字筆畫基本定型。直至宋代習慣用了宋體字也是由隸書演變的,但可以獨立成體。繁體字的進化成簡體字更是為了好記好寫。我認為都應該稱正統字,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


強哥69363307


從文字的角度來看,現在正統字的標準是簡化印刷體。這不存在正統與非正統。簡化字的制定標準,有專門的國家機構負責,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並不是由著個人的意志來隨意修改。

標準簡化印刷體,是現在通行的文字,是官方文件,媒體,印刷出版物,所有一切的標準用字。

至於繁體字,也是正統。中國文化是傳承下來的。簡化字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的簡化,是在繁體字的基礎上,以更加便於書寫,提高辦事效率而簡化的。繁體楷書,本身也是簡化字,只不過,它的簡化,是以隸書為基礎的。

文字從產生以後,就在不斷的發展簡化。由最初的象形字,衍生出了會意字,指事字,喈聲字,轉諸字,假借字。

上古時期,人們以此六種方式造字,先後產生了甲骨文,古文,蝌蚪文,大篆,石鼓文,鐘鼎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每一種文字的產生,都是前一種的簡化。每一種字體,都是正統。

做為一個新時代的人,不能接受時代前進的步伐,抱殘守缺的認定繁體字才是正統。以此邏輯,隸書就有權力認為繁體楷書是不正統的。而小篆也不認為隸書是正統,大篆……乾脆大家都脫去衣服,回到森林、洞穴中去,繼續使用繩索記事,誰還能比結繩更正統!











子衿tjk


謝謝提問。 本來簡化字與繁體字孰優問題是可以爭論,可以包容的,但是,一部分人卻故意抹殺簡化字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大肆鼓吹什麼繁體字的“正統”性,給漢字發展改革塗上政治色彩,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今天,簡化字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標準字,也是世界漢字語言的標準字,這個地位已經成為世界共是,是誰也動搖不了的。


大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出版了一部《古代漢語字典》,也是以簡化字為準的。

但是,每一個字,儘可能都收錄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以詮釋漢字的發展淵源,完全能夠適應一般漢語學習的需要,那些喜歡繁體字的,直接學習《古代漢語字典》就可以 了。


恢復繁體字,那是不可能的,這部《古代漢語字典》已經是中國漢字字典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了。

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典裡同時收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這麼多字體。

那些空談漢字人,應該多學習一些漢字,而不是叫嚷只有繁體字才是“正統”漢字,笑話!所謂的繁體字,這不過的“宋版”字!

唐碑、魏碑、漢碑、驛山石刻、鐘鼎文:甲骨文這些文字都是繁體字。


在新的漢字使用歷史條件下,簡化字的書寫方便性好節省時間的效率性已經沒有優勢可談,甚至“書寫”篆書與書寫簡化字的速度都沒有差別了。

但是,簡化字已經成為世界的漢字了,學習漢字有一套簡化字,也是給世界一個學習方便。畢竟,個體學習漢字,書寫漢字的難易還是非常明顯的。這也足以說明簡化字的優勢在於普及漢語。


千千千里馬


簡體字指的是漢字簡化運動以後的漢字,漢字簡化就運動之前的漢字屬於繁體字,這是現代人為規定的,其實二者都屬於漢字的體系。

簡體字也不是獨立於漢字體系之外的,是國家為了方便書寫和推廣漢字而進行了一些人為的簡化,由於特別複雜的繁體字屬於少數,所以大部分漢字不論是簡體還是繁體,寫法大部分都一樣。我們想到人大部分人雖然不會寫,還是可以識別繁體字的。

現在很多人懷念繁體字,主要還是因為繁體字是從古至今自然演變而來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簡體字是人為的簡化的,相對於繁體字更加的符號化了,失去了它的本來意義,淪為西方式的純表意符號。

加上有些簡化字簡化的的確不太好,雖然少寫了幾筆,卻和以前的意思大不相同,比如經常被人提到的“愛”字,簡化時去掉了中間了“心”,常被人指責“愛字無心”。

還有一下漢字由於簡化的不是很好,後來又恢復了原來的寫法,比如餐廳的“餐”字被簡化的只剩下左上角的那一小部分了,去掉了“食”和“又”,後來又被改了過來。

很多人認為,漢字的簡化是歷史的趨勢,漢字從古到今是由繁到簡的,其實也不是,你看甲骨文其實很多的寫法就非常的簡單,你現在的寫法還簡單,只是到了秦朝的小篆被複雜化了。

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文字規範,要不大家都亂寫就亂套了,《說文解字》認為小篆是標準字體,我們當代的規範字就是簡體字,如果那天恢復繁體字,那麼繁體也會成為標準字體。


不二齋


1,語言和文字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跟權力,階級等問題關係密切。第2,文字是一個文明和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一旦文字被遺忘,這個文化的文脈也就段了。3,以上兩個問題常被心懷叵測者加以利用。想毀滅一個文化就從毀滅其文字開始,所以佔領國會在被佔領的他國國土上推行自己的語言,再文化上實行滅絕政策。而我國為了確保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正大力扶植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了的少數民族文化。


像"國"這樣意義重大的字變化不大,其實,如果不是專門從事研究的學者,很多繁體字是可以靠 猜 來識別的

再說中文繁簡體字的問題。"繁體字"一詞是隨著"簡體字"被創造出來而產生的,但作為一種現象其實貫穿於文字的發展歷史。文字的簡化和規範化是每一個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必然性。秦(篆)漢(隸)隋唐(楷)宋元明清,我們的會認定為朝代更迭,因為語言文字在同一條簡化發展的脈絡上,說白了就是一脈相通。



文字是文化一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舉個例子來說明。埃及豔后是哪國人?從物種上說是希臘人,希臘人托勒密在埃及建立的統治,埃及豔后是其直系後裔,但問什麼叫她"埃及豔后"?因為她使用埃及古語,接受古埃及信仰,甚至為了古埃及不被羅馬吞併,只能用身體去保護一個龐大帝國的即將毀滅的命運,以致得罪羅馬人,落下dangfu惡名。而埃及古象形文字的解讀也恰恰得益於希臘化統治時期多種文字同時記錄相同的內容。到後來的阿拉伯人統治埃及就直接文字滅國,現在的埃及人90%都是阿拉伯人,說阿拉伯語。

今天的楷書繁體字是唐代科舉制的產物,複雜難學,是古代官僚貴族劃分階級的工具。在歐洲更加嚴重,在查理曼大帝之前都是教會把持,貴族都沒幾個識得官方語言拉丁文的。


藝,是解放字,源自歷史上的草書,這樣的簡化對解放區推行文字政策很有效

簡化字在新中國成立前一直非官方的存在著,只是登不了大雅之堂。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推行簡體字,因為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標誌,文字不再以難學而被少數人壟斷

簡體中文的推行不過半個世紀,相對歷史長河相當短暫,在世界範圍內對也中文簡體字的推廣也需要時間和過程。期待ing

推廣簡體字和研究古代文化遺產並不矛盾,會不會繁體中文不是愛不愛國的標誌,新中國成立前,說些三字經寫著繁體字的賣國賊大有人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勢在必行,但提防被反動勢力利用。


最美還是藝術史


記得幾年前這個話題挺紅的,當時臺灣的馬英九也出來力挺繁體字(臺灣叫正體字)。

漢字一出世就一直在簡化,從甲骨文到金、篆、隸、楷還有行草。若說正統應該是甲骨文。

簡化字的好處就不用說了,可以說是造福蒼生。但簡化字在書法美感上不如繁體字,一部分人從這個角度看不認同也屬正常。還有一部分人逢中必反,但也沒有好的理由,大可一笑置之。

漢字簡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字的本意逐漸模糊的過程,象形字差別不大,特別是會意和指示的漢字理解越發難了。比如說"行"這個字,今天大家一般都認為是行走的意思,但在甲骨文中畫了一個十字路口,古人的行字應該有方向的意思,今天說行業就有職業方向的意思。

繁體字自然保留更多漢字本意的信息,但這不是貶低簡化字的理由,我們只有更深的理解了文化內涵,才不辜負推進漢字演化的先人們。


可愛花生米


漢字從誕生開始其實一直在做“簡”法。看很多古人留下的墨寶來看上面其實有很多簡體字。後來統治階級為了老百姓少讀書更是減少了簡體字,這在清代尤甚。那些說繁體字才有神韻的其實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說象形字繁體字更能表達,那麼大量的形聲字就根本不用故意造那麼複雜了。新中國的簡體字運動讓大量文盲迅速掌握文字可以說功不可沒。況且簡體字也不是瞎簡(二簡字除外),被簡化的字其實也是漢字的少數(可參照新華字典看看有多少字被簡化的)。不知從何時起有了部分民國粉開始鼓吹恢復繁體字,對於這種開歷史倒車的我們要警惕,懷疑有人故意搞事,用繁簡來撕裂民族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